
【山水】聊聊写作那些事儿(随笔) ——江山夜校讲课稿
随着写作日益大众化,写小说者多如过江之鲫,但深受读者喜爱追捧的好作品似乎并不很多。另一方面,写小说或想写小说者也并非个个顺风顺水,估计有人在黑暗之中苦苦摸索,碰得头破血流,却看不到光明找不到出路;还有人在水深火热之中煎熬,拔剑四顾心茫然,抽刀断水水更流;更不乏有人心灰意冷,萌生“瓦”盆洗手退出江湖的想法。
今年是鸡年,用鸡打个比方吧,有的鸡为下不了金蛋而烦恼,有的鸡为下蛋少而忧愁,更有鸡为下不了蛋而绝望,鸡年颇有些“鸡”很是苦逼悲催啊!
如何写小说,如何高效写作,如何快乐写作,有答案吗?
自从接到江山夜校的邀约,我很是诚惶诚恐,作为一个标准的文学屌丝,尽管写过两部长篇、数十篇中短篇小说,也写过数百首现代诗,在小圈子里也得到一些朋友的肯定和喜爱,但要我告诉大家如何写出好小说,就像逼一只普普通通的母鸡,透露生凤凰蛋的秘密,难度实在太大!
幸亏我有大量失败的教训,虽没有能力指出一条金光大道,却深知有些路很坎坷,有些路走不通,在某些关键地方给大家吆喝一声“猪!”请千万别误会,我绝对没有丝毫不敬的意思,只是给大家提个醒,前面路上有猪,需要小心驾驶减速通过,以确保行车安全。诚能如此,于愿足矣。
关于题目,最初想用《浅谈小说创作》,但有一天去环城公园散步,发现建于明代的古城墙砌了那么厚的砖,居然还有草长出来,猛然意识到自己也就一文学草根,有何资格奢谈小说创作?顿感耳热脸烫,虽数九寒天,汗涔涔而下,于是果断弃用,欲改“浅谈”为“管窥”,想想还是不够格,最后掂掂“聊聊”和“写作”四个字,似乎力所能及,遂将题目确定为《聊聊小说写作那些事儿》。
既然是聊,就应该允许随便说,不在乎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也无所谓对错,可以想到哪写到哪,不一定非得很全面,不一定非得成体系。如此这般,写者没了举鼎扛山的压力,看者也不会因期望值越高失望越大,岂不皆大欢喜?尽管如此,在下还是郑重提醒,门外汉或草根或可随意瞅两眼,高手及专业作家请千万别浪费您宝贵时间。
写小说的动机
如果就写小说的动机做个采访,您会怎么作答?如果回答“热爱文学”则甚好,恭喜您走在一条金光大道上。然则考虑到此回答未必完全是每个人内心的真实想法,何况还有大相径庭的回答,故姑妄寄语如下:
有人想靠写小说立足社会甚至养家糊口,如果您真这么想,我必须用超过24K的真诚提醒您,愿望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文使人穷啊!所以建议您赶紧找个别的工作,好好干,哪怕是去工地搬砖。没力气又没其它技能的,可以选人流量大的地方,最好是高档消费区,盘腿坐下,面前摆只碗,闭目养神即可,这比写小说挣钱靠谱多了。
文不仅使人穷,还会饿死人,除过那些文豪、翘楚和极少数幸运者,当下社会哪个人能靠码文活下去?单位时间的报酬太低太低啦,不足以养活自己,更不用说养家,一年靠卖文挣个几万几十万上百万甚至上千万,当童话听听就可以了,不是说现实中没有,只是这种中大奖的好事轮不到我们这些草根。
如果没有自杀倾向,也愿意对家庭负责,就千万打消以文糊口、养家甚至致富的打算,那是一条不归路,切记,切记啊!
有人把写小说当做业余爱好,对此我得竖个大拇指!每个人的业余爱好各不相同,在我看来文学写作是最佳选择之一,至少比有闲就坐立不安,四处找腿子斗地主、挖坑、打麻将或者痴迷电脑游戏强,后者只能消磨时光,前者则是创造,无疑有意义得多。
需要提醒的是,一定要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再去写小说,主业和副业要分清,别让老板看不下去,毕竟不是每个老板都痴爱文学,如果你的文字能打动他,那么恭喜你,你很牛ⅹ,你的文字也很牛ⅹ!如果你的文字打动不了他,也得恭喜你,跳槽挣大钱的机会很可能就在眼前。
有人想靠写作扬名立万,实现物质精神双丰收。这种梦想绝对应该有,为什么?万一要是实现了呢!但偶尔想想或者做做梦,然后默默努力就可以啦,不必成天挂在嘴上,免得别人笑话咱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另外也不可执念过重,对绝大多数草根作者来说,写作的目的也就是有个业余爱好,有个小小的追求,让生活不那么枯燥,如果时不时能发篇小文,得些点赞打赏,则可以心满意足呼朋引伴去撸串喝酒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过就行了,不必总是对自己恨铁不成钢,郁郁寡欢不得开心颜,甚至杞人忧天,以为这个世界若缺少自己一篇佳作或大作就不完美甚至会毁灭。
主题
一篇小说,必须有主题,主题是纲,纲举才能目张,不仅如此,主题还得有社会意义,有益于他人,有益于时代,这样的小说才具备社会价值,才有厚重感,经得起时间考验,不会随便被风吹雨打去。
拙著长篇小说《扎根都市》在构思时设定了这样的主题:新生代进城务工者只有抉择了正确的人生道路并努力打拼,才有可能实现扎根都市的梦想。小说围绕这个主题,讲述了萧家四朵金花沸腾的青春所演绎的沸腾的故事,着力刻画了琴、琪、淑、画等典型人物,所有的故事情节都围绕这个主题展开,也为这个主题服务。
初学写作者往往把记录真实生活或讲述原生态故事当作写小说,缺少提炼主题的过程,导致作品东拉西扯不知所云,没受惊吓却“魂飞魄散”,缺少精气神,犹如行尸走肉。再次强调,一篇小说必须有主题,而且主题还得有社会意义。
那么小说的社会意义何在呢?或剖析人性,或发掘情感,或张扬性格,或激浊扬清,或振聋发聩……总之必须尽量避免毫无目的的叙述或絮叨。
在当前的时代和大环境下,主题应尽量正向,尽量阳光,尽量积极向上,努力为社会提供正能量,这样才容易被主流渠道所认可。
开始动笔前不妨问问自己,我这篇小说社会意义何在?能否引起共鸣?是否具有感染力?如果主题尚不明确,或虽有主题但缺少社会意义,那么请抑制住冲动,别着急奋笔疾书,犹如盖房先上大梁,先去提炼主题。有了主题提纲挈领,小说才能形神兼备,收放自如,从立意上居于不败之地。
题材
所谓题材对小说来说就是素材,也就是故事。有文友经常发愁无米下锅,或者郁闷故事不够精彩,据说有人愁得拿头撞墙,希望撞出点灵感的火花,效果怎么样我不知道,但眼冒金星头上起包是肯定的。
正解是什么呢?
中国文联主席兼作协主席铁凝给出了如下指导: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去发现;积累细节;理解生活;表现生活。细思这五点,其实与“到生活中去,从生活中来”的大原则一脉相承,可谓万变不离其宗,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深入生活对文学创作无疑是必须的,没有足够生活的阅历,没有风霜雨雪的洗礼,没有艰难困苦的淬火,往往只好“为赋新诗强说愁”,甚至无病呻吟,难以写出思想深刻、触及灵魂、感人至深的作品。好些成功作品讲述的就是作者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表达的是真情实感,因有切肤之痛,甚至曾经流泪泣血、锤心锥骨,因而往往更有感染力。
凡是成功的作家,都有自己的写作根据地和精神故乡,比如莫言的高密东北乡,陈忠实的关中白鹿原,贾平凹的陕南小镇,王安忆的上海,阎连科的豫东等,他们从这些最熟悉的地方源源不断得到灵感的滋养和力量的补充。
有人说我每天都在生活,怎么没有效果?当然了,只要活着就得生活,但我们所说的深入生活不是简单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而是要做一个有心人,去发现生活、感受生活、总结生活,不光用眼耳鼻舌身,更要用慧眼、用心灵、用魂魄。
如果缺少洞察力,心灵是封闭的,魂魄是麻木的,自然什么也发现不了,什么也感受不到,什么也收获不了,所以一定要有看透世事人心的眼睛、开放的心灵以及敏感的魂魄,关心人类、国家、族群、阶层以及个体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深入思考,上下求索。
另外要尽量融入社会,投身于时代大潮,即使做不到“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也当当观潮者,起码湿湿身。有言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功夫在诗外”,写小说更是如此。
我的老师,著名军旅诗人王久辛曾恨铁不成钢,嫌我愚钝不堪死不开窍,于是别有深意地用戒尺在我头顶重重敲了三下,看着我龇牙咧嘴,小眼睛里依然扑闪着迷茫,虽大摇其头,却意味深长地告诉我:写作之门高悬“观世音菩萨”五个大字,悟透其妙方可登堂入室。
我苦思冥想了三天三夜,终于有了些许领悟:“观”即观察,“世”即入世体验人生,“音”即聆听和反映世间的疾苦以及人们的心声和愿望,“菩萨”即要有一颗悲悯之心,担负起应有的社会及历史责任。有言道,假传一本书,真传一句话,今天我可是把师门不传之秘都讲出来了。
在此严正声明,不是所有的题材都要亲身去体验,比如你要写一个瘾君子的故事,总不能去吞云吐雾一番,要写妓女的生活,总不能去嫖娼,如果真的这样做,估计不是热爱文学,也不是为艺术献身,而是借文学的名义自甘堕落,借文学的名义耍流氓,还是不写的好,免得给文学抹黑。
除过亲自下水,体验冷暖深浅,读书是极其重要的补充。囿于环境和条件,一个人生活的接触面和信息量相对有限,必须通过读书来扩大视野,拓展知识面,同时学习借鉴成功者的写作经验。
读书须读好书,长篇小说只要是世界级的经典,肯定开卷有益。如果时间不那么富裕,不妨多读读短篇小说,因其更精致、更浓缩、密度更大,对初学者来说也许单位时间的收获更多。
如果要推荐的话,中国作家里面当然是鲁迅,虽然数量不多,但篇篇立意深远,文字精炼,人物栩栩如生;
法国当然是莫泊桑,一篇《项链》足以永久流传,三百余中短篇小说精彩纷呈;
俄国当然是契诃夫,以《变色龙》等为代表的抒情心理小说,风格独特,言简意赅,艺术精湛;
美国当然是欧•亨利,《麦琪的礼物》脍炙人口,作品构思精妙,语言诙谐,情节跌宕起伏,结局往往出人意料。
研读这些经典,无疑能给我们极大的启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写小说也是如此。
读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现在网络很发达,手机阅读大行其道,实在是方便至极,真正可做到“马上枕上厕上”,随时随地都可与大师交流,另外还可听书,解放眼睛,当然不一定都听小说,适当的听听段子、影视剧、相声等,对丰富和鲜活语言大有好处。
其实,处处留心皆学问,语言细节、桥段的积累,乃至发现有意义的故事,都需要做个有心人。我们也许不能像蒲松龄老先生那样,为收集故事天天坐于大树下,免费提供茶水,听人侃大山摆龙门阵,但处处留心、时时积累还是做得到的,如果你的记忆力不是非常好,上不了最强大脑的赛场,做不到过目不忘,那么做做素材、佳句和灵感火花的备忘就是必须的。
当然不仅需要发现和积累素材,还需要思考,发掘其价值和意义,进行再加工,让素材为我所用,把一个普通的生活故事变成一篇精彩的小说。
再加工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比如集中法,即把发生在几个人身上的故事集中到一个人身上,把发生在不同时间的事情集中到一个时间段内;嫁接法,即把一个故事有机嫁接到另一个故事之上,使之更加丰富多彩,曲折复杂,嫁接植物我们会得到更美的花朵或更甜的果实,嫁接故事往往也会有很好的效果;升华法,即适当将故事的社会意义放大或拔高,使之更具典型性,更加震撼,更加感人。
以上算不算干货呢?试试吧,如果有效不用谢哦。
如果有人说我很热爱生活,留心了,积累了,思考了,还是写不出来,或者写到一半写不下去了,怎么办?其实写作过程中遇到障碍是常事,估计每一个作者都会遇到,并不是我们愚笨或者倒霉。碰到卡壳的时候,不要郁闷,不要灰心丧气,更不要用头去撞墙,我们不是共工,无须怒触不周山,再说了也撞不动啊。
我们需要做的,首先是克服急躁和失望,放松情绪和心情,此所谓戒;其次,不要揪住不放,适当转移注意力,品品茗,看看书,听听音乐,让自己静下来,此所谓定;最后,让潜意识去发挥作用,某个时候你很可能会突然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此所谓慧。
什么呀,这不是佛法中的戒定慧吗?的确是,这里不讲佛法,但佛法的确可以为我所用,而且很好用,有大用,人在半睡半醒之间往往最有灵感,其实也是戒定慧的道理。我们不能不感叹,古人极其智慧,佛法极其深奥,中华文明极其伟大,了解掌握一点传统文化受益匪浅。
其实还有一个秘密,想知道吗?听到这估计也累了,卖个小关子,提振一下精神,然后容我继续啰嗦。
写作有一个基础能力,或者叫核心能力,就是想象力,没有想象力就犹如一个旅行家没有腿,想走远实在太过困难。想象力是对现实生活打碎后的重铸与再造。王尔德曾说,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花的人是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作花的人是蠢才,所以想象力是再造乃至创造,而非简单重复和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