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数家珍“霸王鞭”
木杆穿铜钱,
俗称霸王鞭,
西石人玩了几呀么几千年。
舞出了黄土风,
舞出了黄河情,
舞出了舜王故里好光景。
老祖宗的艺术啊!
代代相传。
呀呼嗨……
——题记
朋友,只要你去过西石村,就会被那里鬼斧神工的人文地理感叹不已。远处看,村西头五条大岭戛然而止,沇河水从村北奔腾南流,村中的自然景观酷似展翅的凤凰。在这龙凤呈祥的风水宝地上,繁衍着一代又一代勤劳智慧的西石人民。悠久的历史,深厚的人文底蕴,孕育了垣曲民间艺术的奇葩——“霸王鞭”。
西石村位于沇河下游,距黄河小浪底库区四公里,人口愈七百,耕地近千亩,属古城镇人民政府管辖。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风景秀丽。先民们在劳作之余,手持牧羊鞭或木棍自娱自乐,挥舞木棍碰击地面、肩、肘、手掌等部位,形成各式各样的舞姿,这便是西石“霸王鞭”的雏形,经辈辈世世的老艺人挖掘整理,已初具规模。社火,作为最古老的风俗,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它来源于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是远古时期巫术和图腾崇拜的产物。能驱邪避难。崇拜社神,歌舞祭祀,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万事如意。西石“霸王鞭”,是村民沿袭的传统文化,其源远流长的载体和传承就是一部历史。它集武术、舞蹈、艺术于一体,展现出人们对民间艺术的喜爱,对幸福生活的向往,闪烁着人民群众智慧的光芒。尽管多少年来,外来文化地不断冲击、改变着村民们的文化娱乐和生活方式,但他们对霸王鞭舞却情有独钟。
相传西汉末年,“西楚霸王”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相约先入咸阳者为王,项羽武艺高超,所向无敌,连攻数城,将士们扬鞭竟舞,恭贺胜利。因西石的花鞭与他们的动作极其相似,加之争强好胜的西石人民对楚霸王的崇敬与爱戴,于是,便将这种民间舞蹈称之谓“霸王鞭”。它起源于西汉,盛行于明清,绵延千年。《辞海》对“霸王鞭”的描述为“舞者手持花棍,忽上忽下,时左时右地舞动,敲击四肢、肩、背等,不断打击出有节奏的响声……”
所谓“霸王鞭”的道具,就是从村后头尖圪垯山坡上采集的“土兰木”,经过打磨,制作成长约80公分,直径为3厘米的棍棒。棒上凿眼并装叮铛作响的古铜钱,两段饰彩线红缨,经过涂色,一根根色彩艳丽,“哗哗”作响的“霸王鞭”便欣然而成。“霸王鞭”俗称打鞭,它的伴奏是用不同的道具,不同的表演形式,配以铜锣、钢锣、大鼓、小鼓、大镲、小镲、得锣、唢呐、二胡等器乐。演员的配置是每组6人或8人,男角女角各半。在西石村,无论古稀老人,还是8岁孩童,均可娴熟地表演。他们着武士装,戴英雄结,打绑腿,当锣鼓响起时,演员们一个个仰首顿脚,摇鞭出场。很早以前的“霸王鞭”有二十五场,且场场不重样。如今也只保留了八场。如“风搅雪”“剪刀关”“双人抡”等等,都是流传至今的经典,在演出中,诸如“鹞翻身”“二踢脚”“蛇蜕皮”等都是高难度的动作,演员们须经数年的艰苦训练,才能顺利完成。当演出即将达到高潮时,锣鼓点时快时慢,时紧时松,五颜六色的小花鞭,时而在头上飞舞,时而在胯下穿梭,形成了西石霸王鞭独特的艺术魅力。激昂时如虎啸龙吟,气贯长虹;舒缓时若行云流水,百鸟争鸣,令观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每逢场次变换的瞬间,锣鼓声猛然停下,接着细乐器便开始演奏,演唱一段曲子或小丑做几个滑稽动作,雅俗共赏,令人嘻笑捧腹。至于曲子的内容应时代而变,唱词的表达,不仅是垣曲人们的生活写照,更是历史的真实再现。生动的歌词,优美的旋律,令专业创作者赞不绝口,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感。如:“正月那(你就)初一耶……是耶新儿的年,娘家兄弟来拜年,跪在了姐面前。哎嗨哎嗨吆,跪在了姐面前……”“雪花雪花飘飘,哟哈哈雪花雪花飘飘,飘来飘去三尺么三尺高,飘一朵雪梅没的人来哟,当不了奴家咦哟咦么得咳,咳得哟,咦哟哟,咦哟咦么得咳。”“战鼓凯歌庆新春,贫下中农表决心,战天斗地志如钢,哎咳哟儿力争粮棉双过江。”“霸王鞭”与“扇子舞”是孪生的艺术,打鞭的打鞭,舞扇的舞扇,两队各自跑着圆场,且不时地相互穿插。“扇子舞”仿照戏剧人物,边走边舞,边演边唱,曲调婉转悠扬,舞者婀娜多姿。舞鞭者踏着欢快有力的节奏,将一根根霸王鞭舞动得风生水起。
每当小年过后,霸王鞭就编排结束。由村干部组织,演员们全部着妆,演出队伍前面是锣鼓方阵,后面跟着一个左手拿花扇,右手举“小凉伞”的英俊小伙,人称是“领队的”。紧跟着是花鞭队和舞扇队。最后是由两个丑角和一个如花似玉的少女组合。跛脚和尚身披一串牲口戴的铜铃,疯疯癫癫地攒前跑后。戴黑帽长黑痣的老妖婆,手端针线簸罗,脖子上挂个长烟杆。他们各自做一些滑稽、诙谐、浪漫的动作,把观众逗得捧腹大笑。漂亮的姑娘手拿彩带和花扇,袅袅娜娜,像天女下凡。游艺队伍优先到村里军干烈属及孤寡老人的家里表演。然后走街穿巷,无所不到。为乡村的新春增添了浓厚的喜庆气氛。百姓们信崇信锣鼓声可除妖降魔,镇宅辟邪。因而争先恐后邀请他们到自家的院子闹腾闹腾。演出结束后,淳朴善良的人们,会拿出好烟好酒酬谢,并说些感激的话儿。每当接到周边十里八乡的人邀请,他们总是有求必应,这种游艺活动一直延续到元宵节汇演,才能停下来。
我们村有很多文艺骨干,对“霸王鞭”的发展和传承功不可没,首屈一指的当是靳老先生,他是西石“霸王鞭”的启蒙者,经过他的引进探索和大胆创新,使这一民间绝技达到了炉火纯青。其次是石德伟老人,他经常身穿一件毛兰色的粗布大衫,腰系一条黑色围布,手持花鞭,时常活跃在村里的大街小巷,给年轻人做示范。他带领演职人员在闲置的土窑洞里,点着煤油灯,彻夜地排练。他演技精湛,动作优美,严肃认真,几十年如一日,把打鞭的技艺,尽善尽美地表现出来,村里人尊称他为“老排官”。如今健在的八旬老人裴高天老先生,把前人口传心授的霸王鞭的技法和队形变换,进行了总结、加工、提炼,使之更加规范。石士达老人极具艺术天赋,自幼酷爱曲艺,他在村里的社火排练中集导演、舞美、演员于一身。说、学、逗、唱、吹、拉、弹、跳样样在行,是县内不可多得的艺术”全才”,他至今仍活跃在垣曲文化的舞台上。继往开来者有裴聪敏、赵国锋、石金生、石文良等等。村里所有的演职员不计报酬,自愿参加,每逢农闲季节,尤其到腊月接近年关时,大家都夜以继日,争分夺秒地排练。不少人扭伤了脚,摔坏了腿,但他们都毫无怨言。农村有个习俗,腊月年根,家家户户都蒸年馍,办年货,杀猪宰羊准备过年。而此时的村干部,提着大篮子,拿着毛连挨家逐户,收猪肉、白馍、白菜、萝卜等等,给排练的演员补给伙食。
回顾我们村霸王鞭的历程,可谓一波三折,艰誉并存。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群众的生活异常艰难,在恶劣条件下,我们村的老艺人们凭着对霸王鞭”的热忱和执着,他们呕心沥血,精心编排,培养出一批批德艺双馨、演技高超的后起之秀。昨天还在地里劳作的农民,今天已是展示垣曲魅力的使者。他们布满古铜色脸庞,洋溢着黄河儿女的自信与豪迈,粗狂豪迈、荡气回肠的“原生态”曲调,散发着幽幽古气和对未来的向往。他们舞之蹈之,或蹲或站,或跑或跳,每一个舞姿,都使人在浓烈的艺术氛围中得以享受。由于我们村的“霸王鞭”具有独特性和观赏性,历年来,多次曾受到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早在上世纪数次赴太原、运城等参加汇演,屡屡获奖,为河东人民赢得了荣誉。1995年5月31日,经山西省文化馆移植改编,由垣曲县山芽幼儿园的小朋友们赴中南海怀仁堂,在“山里娃庆六一晚会”上的精彩演出,得到了胡锦涛、姜春云等中央领导的高度赞扬并合影留念。去年,由石士达先生执导垣曲花鞭,代表运城市赴省城演出,捧回了金奖。传承离不开革新,唯有与时俱进,才能使其适应环境,富于生机。“霸王鞭”是西石人民沿袭传承的艺术,一种历史的延续和积淀,一种约定俗成的古朴习惯,既有远古的气息,又有现代韵味;既有文化内涵,更具有土生土长的特色和地域性。“霸王鞭”若是离开西石这片沸腾热土,就如“南橘北枳”,更显得不伦不类。文化艺术是历史的根脉,是民族的精神所在,是社会进步、民族传承的根本。当前,我县正处在大开放、大建设、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历史赋予了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更大的责任。对“霸王鞭”既要创新,又要传承,是有志之士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个民族最大的资源是文化,最能打动人心的也是文化。胡锦涛说: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民族,一个不能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民族,是很难发展起来的,也是很难立于民族之林。西石“霸王鞭”属于“原生态”,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2011年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欣喜地看到,有党和政府的坚强支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西石人民的不懈努力,“霸王鞭”这颗民艺之星,定会在三晋大地璀璨夺目,光照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