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相约春天”征文】柳韵款款皆深情(散文)
早春二月已渐行渐远,岁月乍暖还寒的风推开了仲春的大门,时光的脚步已然走入仲春的门槛。
踏着惊蛰的脚印,出得城来,才发现丝丝碧柳随风摆,缕缕和风抚面来。清新碧绿的柳芽柳条柳枝令人耳面一新,不禁为之心悦。
柳笛声声响天外,少年款款走将来。新柳碧叶,引起我无数的遐想。犹记少年时,吃过午饭,一群小伙伴挎着竹篮徜徉在春日的和风里,走在村北新柳疏影的河堤上,踮起脚尖,伸出细长的手臂,用稚嫩的双手一根柳条一根柳条地捋着柳芽,一把一把地将捋下的柳芽放进竹篮子。待到竹篮里盛满一汪碧绿,一群小姑娘便折下几条嫩嫩的青绿的柳枝,将外皮拧松,然后抽出白玉般的柳心,再将留下的外皮用小刀裁成一寸半长的柳笛,将一头刮去4——5毫米的青皮,红唇一衔,轻轻一吹,那柳笛便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小伙伴们有的站在地上,有的坐在河边,有的爬到柳树低矮的枝丫上坐下,将双腿垂在枝丫下,调皮地来回摆动着,大家嘴里不停地吹着柳笛,柳笛声声,或长或短,或高或低,或粗或细,此起彼伏。隐身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新柳中,吹奏着柳笛,上有蓝天白云,鸟鸣声声,下有碧波微澜,流水潺潺,悠然怡然,怡然悠然。那惬意便在春天的怀里荡漾开来,那愉悦在春天的和风里潮晕开来。
待到夕阳西下天色渐暗,小伙伴玩得尽兴了,便手拿柳笛,臂挎竹篮,身披晚霞,脚踏斜阳,悠哉悠哉回家去。
柳芽到家,妈妈便将它放在清水里淘洗干净,放在筐里沥水,等到地锅里的水烧开了,将洗净的柳芽在水里煮烫一下,再用笊篱捞出来,然后放在清水里过一下,清水顷刻变成黄汤苦水,接着再将柳芽从黄汤苦水里捞出来,挤干水分,最后撒上盐粒,倒上香油,拌上蒜泥搅均匀,便成了一道纯天然的可口的美味。
煮好的柳芽也可以和上玉米面摊饼,蒸窝窝头,还可以拌上炒鸡蛋、炸豆腐、包饺子、蒸包子。
在物质极渡匮乏的年代,妈妈做的柳芽饭成了餐桌上一道最美的盛宴,成了我们兄弟姐妹的最爱。
走出少年的记忆之门,脑海萦绕着妈妈的味道,手指敲击着电脑的键盘,问一问百度,看一看柳的药用价值。
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奇妙,小小的嫩绿的柳芽竟然是位妙手回春的大师。
柳树的嫩芽可以入药,其功能可以祛风化痰,清热明目镇惊,可治疗伤风感冒、发热头痛、鼻流清涕、咳嗽气促、咽喉肿痛、惊悸心烦、疹出迟缓等症。
柳叶柳花柳絮的的作用更为神奇,柳叶的清新可清热、透疹、利尿、解毒,治痧疹透发不畅。柳花的柔掌可以祛风、利湿、止血、散瘀,治风水、黄疸、咳血、吐血、便血、血淋、齿痛。
柳芽可以入茶,刚刚萌发的嫩芽采下晒干,然后和茶叶一起用开水冲泡,泡成的茶汤观之清新,闻之芳香,饮之可口。古书上说它主治“风水黄症,湿痹挛急,膝痛”等等。
碧柳可以入诗入词,写柳的诗句从《诗经》中走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遥远的从前,西周的先人就已经借杨柳来抒发离别之情了。
折柳送别的习俗时见于唐诗宋词中,折柳送别的诗词佳句在唐诗宋词中更是俯拾皆是。
唐代最为流行的送别曲当属王维了,他的《阳关三叠》:“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渡,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聂胜琼《鹧鸪天•别情》:“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曲,别个人人第五程。”
感叹古人的智慧,感慨古人的多情。诗词见柳处,便是依依惜别情。
站在书房窗前,极目远眺,蚰蜒河畔,一排翠柳织成了一条长长的绿色丝带。走在河边,碧柳依依,如丝如缕亦如线,无怪乎有“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佳句来。越过彩虹桥,走到蚰蜒河北岸,路两边的行道树除了柳树,便是桃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胜景未曾到来,能看到的是两行绿柳携手而立,在微风中袅娜翩跹成一条绿色长廊,绿色长廊内外,喜鹊、麻雀、鸽子……各种鸟儿上下齐鸣。“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描绘的就是这种景致吧!“绝胜烟柳”,是啊,早春时节,小草刚刚萌动,百花尚被寒风禁锢在花蕾中,只有这满城如烟似雾的碧柳报来春天的消息,自然是早春一绝。想那大唐帝国,都城长安,达官贵人也罢,平民百姓也好,看到这清新碧柳,也会惬意满怀吧。
而今,烟柳胜景在,却非长安城。蚰蜓碧波明,古温日繁盛。碧柳青青,满眼皆是故园情。
鸟鸣声声倚翠柳,翠柳依依入画廊。风儿轻轻吹,碧柳丝丝垂,小河缓缓流,燕子轻轻飞。这些都是入画入诗、入眼入心的醉美春景。
闲看柳浪,滚动的是心潮,这春日的碧柳,舞姿蹁跹,柔情如水,柳韵款款,款款深情。
描写春天的文章,很多很多,而作者能够以如此的角度来写,也真是别具一格。
惊蛰出城外踏青,不知道作者的家乡如何,反正我们这里还是灰茫茫一片,根本没有一丝春天的影子,每天不是黄风就是沙尘暴,难受的很,一旦作者描写如此美丽的春色,我便十分向往,只可惜,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没办法了。
感谢老师的精美文章,祝老师写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