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韵】一声“笑问”百感生 ——贺知章《回乡偶书》赏析
——贺知章《回乡偶书》赏析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以前就离家在外,直到八十六岁辞官回家。五十多年啊,终究叶落归根,心中有着无限的感慨:时光易逝,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一时难以表述。诗人的天才就在于用了几句几乎是信手拈来的“大白话”, 剪取了几个谁都能想见得到的典型细节,巧妙地把复杂的心绪留在了语言背后,给了读者一个任意想象的余地。这首诗虽是“偶书”,由于其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不特意雕琢却毫不费力地就把读者引入到了久客伤老的意境之中。
读者从第一、二句中不难想象,诗人在迤逦行进于归乡路上时,心情一定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归来,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我“乡音无改” ,故乡改样了吗?我已“鬓毛衰” ,故乡更该是物是人非了吧?五十多年来不断思念的故乡啊,我终于又要见到你了,喜悦,感慨?连自已也说不清心中到底是什么滋味了。
突然,几个村童立在眼前,很随便地“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淡淡地一问,简直是对诗人的重重一击,百种感叹由此生发,恐怕热泪已涌上眼眶:是啊,自已确实老了,离家五十多年的时间也确实太长了,难怪孩子们把我这个本该是主人的人当作外来客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久客回乡,物是人非,正被伤老的哀情缠绕心头的时侯,这首诗却在一句极富生活情趣的戏剧性的问话中结束了,真是妙不可言,费人思忖,又令人回味无穷。
《回乡偶书》共二首,其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原诗是:“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两首诗的第一句意思相同。诗人所以不厌其烦地重复同一意思,无非是一切感慨皆由数十年背井离乡引起。“近来人事半消磨”一句,更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的惊诧,因亲朋沉沦而引起的嗟叹,无不深藏其中。第三、四句诗人妙用反衬,以“不改”反衬“半消磨”,在湖波不改的映衬下,物是人非的感慨就显得愈加深沉了。与第一首相比较,如果说诗人初进家门、重闻乡音时曾产生过一种置身于亲人之中的欣慰感的话,进一步听了亲朋的介绍之后,发出“人事半消磨”的感叹之余,信步来到门前的镜湖旁,望着那“春风不改旧时波”的湖水,无疑会倍添感伤了。
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千百年来之所以被人们喜闻乐道,就是因为它的“天成”和“偶得”。
写于一九九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