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今弹】砸喜儿(散文) 
无法考证出辽西地区砸喜儿这个职业起源于哪朝哪代,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砸喜儿绝不是单纯为了乞讨,主要是为办喜事的人家助兴。
  
砸喜儿的人多数都是不爱踏踏实实干农活的人,必须能说会道,出口成章。农闲时节,背起装呱嗒板的、脏得看不出本色的兜子,走村串屯,别管是遇到娶亲嫁女,还是盖房子搭屋,就是孩子满月、套院墙,也要掏出呱嗒板,说唱几句,为喜事助兴,让干活的人轻松轻松,休息一下。
  
呱嗒板就是快板,有两个,一个是用两块大竹板做成,右手拿着,打起来“啪啪”地响;一个是由五片小竹片做成,左手拿着,卡在大拇指上,四片在前,一片在后,打起来“哗啦哗啦”地响。说唱出的词必须要合辙押韵,浅显易懂,有些词是前辈留下来的,有些的靠自己临场发挥。
  
祝寿的喜歌一般都是这样的:
  
南山跑下一只鹿,
  
驮着一位老仙翁。
  
仙翁手托八寿字,
  
寿山寿海寿长增。
  
福禄双全德积广,
  
富贵荣华年年升!
  
生孩子满月的喜歌要轻声细语的唱:
  
小小竹板轻轻打,
  
害怕惊动小神童。
  
天上祥云献吉瑞,
  
贵府大喜添人丁。
  
生文生武生贵子,
  
子孝孙贤高官升。
  
出阁老,出状元,
  
高官厚禄代代传!
  
祝寿的喜歌和庆满月的喜歌都很简短,唱完东家给上一元两元钱,砸喜儿的就走了,再寻找下一家。
  
如遇到建房的,喜歌唱的就要多,不能三句五句敷衍了事,一进门这样唱:
  
一进门来细端详,
  
清堂瓦舍盖中央。
  
四个金龙盘玉柱,
  
四个玉柱架金梁。
  
玉柱生在贵阳府,
  
金梁长在卧龙岗!
  
••••••
  
那时候哪家建房很少有花钱往外包工的,都是请人帮工,只管饭不给钱,有好热闹的人便随着砸喜儿人的腔调说上两句:“先生的喜歌唱的好,再来两段要不要?”所有干活的人都停下手里的活,齐喊:“要!”
  
预算砸喜儿的人只好再唱下去:
  
正念喜,震耳旁,
  
石匠师傅响叮当。
  
青石塌板做的好,
  
土沉石条安的强。
  
正念喜,看端详,
  
木匠师傅忙又忙。
  
大师傅单眼吊金线,
  
二师傅正把锛子扬。
  
三师傅板面推得平,
  
一来一往返阳光。
  
正念喜,听分明,
  
瓦刀瓦板响叮当。
  
瓦匠正把竖线放,
  
磨砖对缝垒山墙。
  
正念喜,抬头观,
  
空中来了三位仙。
  
增福仙,增寿仙,
  
后跟刘海洒金钱。
  
一洒金,二洒银,
  
三洒宝宅多官印。
  
宝宅之中全洒满,
  
书香门第万万年!
  
这一套喜歌唱完,也该到饭时了,东家给完喜钱还要留砸喜儿的吃完饭再走。农村建房上梁要选择吉日良辰,所以上梁有上梁的喜歌,砸喜儿的还要再来一次。上梁的喜歌是这样唱的:
  
一进大门观四方,
  
四梁八柱在中央。
  
砂松檩,果松梁,
  
排山柱子丈八长。
  
一个一个都安上,
  
安上柱子真稳当。
  
过梁好比一条龙,
  
曲曲弯弯往上行,
  
说它行来它不动,
  
等着挂彩和披红。
  
挂彩挂到九龙头,
  
祖祖辈辈出王侯。
  
披红披到九龙尾,
  
做了高官清如水。
  
清如水、明如镜,
  
光宗耀祖万民颂!
  
  
农村娶媳妇是更为隆重的大喜事,唱喜歌的当然不能少,少了不热闹。结婚的喜歌开头要有个引子,这样唱:
  
一进府门喜气生,
  
灯红酒绿笑盈盈。
  
五福临门门挂彩,
  
喜星高照照院庭。
  
砸喜儿的唱完引子,再开始唱别的:
  
再往供桌送二目,
  
供桌摆在地当中。
  
上面摆着一香斗,
  
香斗上面红纸蒙。
  
左边放着一杆秤,
  
右边放着一张弓。
  
香斗上放三支箭,
  
三箭射上满堂红。
  
桌旁点着一排蜡,
  
喜蜡福蜡寿字蜡,
  
宫灯纱灯宝莲灯。
  
灯前放着两个碟,
  
一碟栗子一碟枣,
  
一束头发一根葱。
  
盼望早立聪明子,
  
结发夫妻不改更!
  
这些还不够,夸夸新房是必须的:
  
打竹板,抬头望,
  
新房摆设真亮堂。
  
金皮箱,银皮箱,
  
娘家陪送好嫁妆。
  
绣花门帘八出戏,
  
齐夸新娘好手艺。
  
绿绫褥子红绫被,
  
绣花枕头十六对。
  
羊毛毡子白又厚,
  
铺在雪地湿不透。
  
大小包裹顶房笆,
  
四季衣服全装下!
  
唱完这些,砸喜儿的人还要吃完饭再走,来到厨饭房前,再夸一夸厨房的师傅:
  
进了门,仔细看,
  
厨房好比北京大饭店。
  
大师傅炒,二师父颠,
  
三师傅烧火不冒烟,
  
山珍海味做工细,
  
煎炒烹炸样样全。
  
贺喜小歌唱的紧,
  
恳求师傅给我盛碗饭!
  
厨房的师傅把几样菜放在一起,热好,给端上来,说:“请先生吃个烩菜吧!”砸喜儿的吃饱喝足,最后再来结尾的一段:
  
新娘喜欢新郎乐,
  
公婆瞅着笑呵呵。
  
亲也乐,友也乐,
  
亲朋好友都把喜酒喝。
  
有心把喜歌往下唱,
  
怕将宴席给耽搁。
  
唱到此处忙住口,
  
贺罢喜来我就走,
  
东家大喜了——
  
整套唱喜歌儿的程序结束,支客的便拿出东家准备好的赏钱,砸喜儿的还要把自己吃剩下的肉菜打包装在破兜子里带走,所以他的兜子总是油腻腻的。
  
这个砸喜儿的刚走,另一个砸喜的来了,再唱当然不能重样,这样开头:
  
贺喜同行不同伙,
  
他是他来我是我。
  
东方展日太阳开,
  
吉日登门贺喜来。
  
红日高照花堂前,
  
富贵荣华万万年!
  
东家大喜了——
  
所有的人都忙着自己的活,没有更多的时间来接待第二遍的砸喜,态度上或许有些冷淡,砸喜儿的或许嫌给的赏钱少,迟迟不愿走,想让东家回回手,再给点,接着再唱:
  
改革开放政策好,
  
国家昌盛人富有。
  
重把喜歌唱一遍,
  
我请东家回回手!
  
东家无奈,大喜的日子,图的是喜庆吉利,便让支客的再给加一元钱或是给装点肉菜。
  
砸喜助兴,是在那娱乐匮乏时期办喜事时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