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红楼梦】红楼说残梦(杂感)
鲥鱼多刺海棠无香和我没半毛钱的关系,但世间只有半部《红楼梦》却为一大憾事。
《红楼梦》八十回后失传,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所作。
红学家们一般认为大致的情节是——黛玉死后,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但由于双方没有共同的志趣,贾宝玉又无法忘怀逝去黛玉,所以婚后时间不长就出家为僧,回到青埂峰,薛宝钗只好独守空闺,抱恨终身,成了没有宝二爷的宝二奶奶。
在《红楼梦》中“木石前盟”的故事和“金玉良缘”的故事既对立又互为补充。
木石前盟,这个故事似梦似幻,贯穿整部《红楼梦》这木石前盟的故事就是宝黛爱情的前因。
正因为黛玉原是太虚幻境中的绛珠仙草,受神瑛侍者滴水之恩,所以用一世的眼泪还债,了结这一段因缘。
木石前盟本是天作之合,偏偏有缘无分。清人诗中有“锦衣公子茁兰芽,红粉佳人未破瓜。 少小不妨同室榻,梦魂多个帐儿纱。”的句子,诗似乎很村俗,但作者很可能是读过《石头记》后面佚失文字,所以应该重视。这几句一定写得是宝玉和黛玉,刘心武说写的是宝钗和晴雯这么说,后两句解释不通。还有人认为“茁兰芽”指的就是宝玉年轻挺秀,“未破瓜”是破处说黛玉在十六岁前就去世了,所谓证前缘者。其实何妨直接些呢?宝玉与袭人“初试云雨情”,偏偏是和宝玉干干净净的晴雯因王夫人们认为的轻浮妖艳被逐出了大观园,所以宝玉探晴雯时,晴雯赠以指甲亵衣,所谓“今日既已担了虚名,而且临死,不是我说一句后悔的话,早知如此,我当日也另有个道理……”晴雯和袭人其实就是黛玉和宝钗的影子,那 宝玉黛玉宝钗三人的关系自然很清楚了。
在《红楼梦》中与“木石前盟”对应的就是“金玉良缘”。
很多人读《红楼梦》觉得宝钗不可爱,其实宝钗也是作者喜欢的一个人物,宝钗有文采,有能力,有胸襟,而且深爱着宝玉,也不至于阴险到害黛玉,毕竟她还不是赵姨娘。
木石前盟”是理想主义的,而“金玉良缘”是现实主义的,曹雪芹未必会写什么“兰桂齐芳”,但宝钗却一定会嫁给宝玉的,我想应该是在黛玉死后。在《终身误》的曲子“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显然是钗黛合咏,“齐眉举案”自然是说宝钗,曹雪芹用这个典故,难道还不是说宝玉宝钗结为夫妻,您要这么说,打死我不信。
钗黛就是张爱玲笔下的红玫瑰和白玫瑰,何况从来就有钗黛合一的说法。《红楼梦》中二人的判词是一个,足以说明问题。
多说几句,很多人都猜测《红楼梦》的结局,当然,也有些探轶人们不愿相信,比如从宝玉无意之间把北静王的手串给了林黛玉,一如宝玉和蒋玉涵互换汗巾,无意间却成就了袭人的姻缘,有人推断出黛玉最终嫁给了北静王,这也可以解释为何黛玉称“潇湘妃子”。这个结局大家一定不愿意相信,其实也有可能,胡适之前的主流观点认为《石头记》写得是“纳兰家事”,偏偏明珠的夫人为了大词人纳兰性德的青梅竹马的表妹送入宫中,这事乾隆一定是知道的,皇帝的话不容得咱们不信。不过我倒以为黛玉是因为宝玉入狱,泪尽而死,等到宝玉出狱只得“对景悼痴颦”了,接下来宝钗顺理成章的嫁入贾府,宝玉也只能接受现实,只能“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世外足以说明此是黛玉已经不在这浊世之上了。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说法同时出现。为什么这样,原因后面我会说到。
还有人从贾雨村的诗“钗在奁中待时飞”,因为“时飞”正是贾雨村的表字,判断薛宝钗以后要嫁给贾雨村,一如甄士隐的侍妾姣杏嫁于贾雨村……这个也不是没有可能,一个是宝钗现实,本是入宫想走元春的路线,后来不了了之,就成了“宝二奶奶”贾府事败,自然不愿跟着“树倒猢狲散”,这么想有点不堪,但熟悉清朝抄家制度的人都能想明白,嫁给披蟒袍的贾雨村总强过去宁古塔与带甲者为奴吧?更何况宝钗的改嫁很可能更多的是为了宝玉,一如袭人嫁了蒋玉菡,但是她后来照顾了宝玉,可惜曹雪芹写的具体故事我们可能永远看不到了。
其实可说的还有湘云,大家一定念念不忘“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所以有人说湘云最终是再嫁宝玉,可能在贾家事败之后,湘云和麝月就是伴随宝玉的人,所谓“好歹留着麝月”,那么麝月大约就是怡红院里湘云的影子,“洗澡”事件自然就容易通了,我想二人都应该是早丧了,香麝是消耗品,彩云也易飘零,都非长久之物,二人魂归离恨天重返薄命司,宝玉已无留恋,自然撒手而去……至于有专家说湘云就是脂砚斋,就是雪芹飘零的新妇,大约不可信,因为宝玉不是曹雪芹,曹雪芹不是没有出家吗?可惜卫若兰的故事,比如“射圃”,我们已经解释不清了。
也许是这样的结局连作者也觉得煞风景就改变了写作计划,而作者写作的调整正是很多事我们解释不通的原因,比如秦可卿的故事和判词。
对于这一点我们是有内证的,如秦可卿的“淫丧天香楼”成了“死封龙禁尉”;外证自然更多如《源氏物语》的“玉隐”一篇,作者根本就没有写;柯南道尔最终忍不住,让福尔摩斯死而复生;金庸终于把《神雕侠侣》写成了大团圆……说多了,也许更觉牵强。
按现有的零星资料和《石头记》的一些批注可以看出,曹雪芹大约完成了作品,只是还没有抄定,就后面的文字便在传阅过程中遗失了,至于遗失是真是假,我们无从考证,甚至我以为这遗失也许是有意的。因为这部书的后四十回一定会涉及政治斗争,所以为了避险不得不如此。这样就可以解释到《红楼梦》完成并部分遗失到作者去世有大约十年的空白期,作者为何将此书补齐,这个时间的推断是马瑞芳教授考证的,我不能掠美。
我以为现存的后四十回其实是《红楼梦》续书中最成功的,大约那个我们一直认为是编造的“故事”是真的,这里面是有曹雪芹的创作部分的,也许是残稿,也许是提纲,也许是亲朋好友中流传的只言片语,至少这个结尾还是一个悲剧没写成大团圆,不过悲剧色彩淡了一些。黛玉焚稿的段落写得不错,至少比刘心武先生写得好,披红毡踏雪而去也颇有画面感,比写一个穷和尚哆哆嗦嗦的用一个破碗在破庙里喝半碗薄粥更像《红楼梦》,因为这部书其实是浪漫主义,何必弄成现实主义甚至是自然主义的呢?
退一步说,残缺的《红楼梦》也不失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道风景,要不怎么有那么多的红学家呢?
续写《红楼梦》就算了吧,何必应给维纳斯硬添上胳膊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