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仲夏游永济
用成语“好事成双”来炫耀“人民网——垣曲聊吧”,再恰当不过了:2011年伊始,吧主“历山秀石”获“聊吧一周年”优秀征文第一名,吧主“我欲挣缚去”获“优秀吧主”第一名。这可是“国家级”的呀!牛人也!真真的给力。他二位“荣获殊荣”了,特邀我等聊吧精英们去永济景区旅游,也算是“知恩图报”吧。
六月五日早六时许,我们乘两辆旅游大巴,从垣曲县城出发,九时许,便到达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永济。
在晋陕峡谷中奔腾咆哮的黄河,冲出龙门触华岳折东,形成一个巨大的转弯,钟灵毓秀的永济便坐落其中。斯城,古称蒲坂,传为舜都,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地处晋、秦、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境内古蒲州城濒临黄河,古为畿辅重镇,曾建中都,是古代全国六大雄城之一。永济历代明贤辈出,柳宗元、王维、杨贵妃、司空图、马远、杨博等堪称历代英杰,声名远扬……
第一站:鹳雀楼
华夏名楼,遍历唐宋雄风;河东地标,尽阅明清盛世。鹳雀楼着实的威武大气,凌云高阁,顶天立地。俯视鸟形湖里的鹳雀楼,在青青涟漪里忽而朦胧,忽而婉约;雀儿在高楼里飞进飞出,忽上忽下。虚实相间,动静分明。天蓝蓝,水碧碧,鸟唧唧,云悠悠。海市蜃楼,不虚此行。微风阵阵,且不说垂柳依依,荷尖摇曳,单是镜面映楼气象万千,鸟形碧湖展翅欲飞。使人心旷神怡。永济者,晋南舜都蒲坂之地,大唐六大雄城之所,今北方黄河文化旅游名城也。煌煌哉!唐风虞韵。悠悠哉!华夏之根。千秋名楼,鹳雀栖翔。导游是本家小姐,眉飞色舞,口若悬河,娇声细语把我们的思绪穿越到悠久遥远的大唐盛世。我们正欲登楼,万里晴空霎时阴沉密布,四下里烟岚弥漫,方才清晰如画的黄河,顿时朦胧若温顺的巨蟒,平平缓缓,扭扭曲曲,逶迤西去。凭楼南眺,条山叠翠,华岳雄险,蜿蜒起伏,群峰争秀。我们不能不佩服大自然的魅力,忽然一阵狂风呼啸而来,一扫满天乌云,刺眼的太阳扑面而来。立于楼顶,可视通万里,气凌青云,擦肩而过。鹳雀飞飞,招来雍容贵客;清风飒飒,吹绿锦绣山川。华楼映日,熠熠生辉。和谐山水,天上人间。一览兼收三省景,再登可赏四时春。鹳雀楼的新生,应归功于王之涣。他把哲理与景物情势融化得天衣无缝,远观白日依山尽,俯瞰黄河入海流。穷千里目兮,览大河盛景,更上层楼兮,品千古名句。千百年来,此绝唱不仅激励着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而且也揭示登高远望的哲理。登斯楼也,当立青云之志,常怀圣人之贤。虞舜德昭,关武圣勇,江主席墨宝璀璨;大河奔海,斜日恋山,妙景宜从高处赏;千古奇观,五言绝唱,名楼长借好诗传。楼台西南隅,有王之涣左手持卷、右手挥毫的铜像,诗人胸胆开张、神态豪放。文人墨客到此,莫不趋之若鹜,依附在他的身旁,想或多或少沾点才气。我国的建筑和园林在融入了历史后,也融入了诗歌与绘画意境,登斯楼,当思存高远;赏斯景,祈天长地久。把酒临风,寻古阅今。敬仰先哲,溢于言表。
第二站:蒲津铁牛
离鹳雀楼不远处,就是蒲津铁牛博物馆。始建于唐代的蒲津渡,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黄河渡口,黄河大铁牛位于永济市蒲州城西的黄河东岸,是蒲津浮桥的镇桥之宝。铁牛是用作拴铁索之用,铁索连舟便成了浮桥。四尊铁牛气势磅礴,威武有力,每尊铁牛旁都有一个牵牛的铁人,造型精美,栩栩如生,分别代表四个不同的民族。黄河铁牛对研究唐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桥梁、冶炼铸造,以及黄河变迁等方面,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有很高的历史价值。铁牛造形生动,前腿作蹬状,后腿作蹲伏状,牛体矫健强壮,尾施铁轴,以系浮桥。我们垣曲属于深山老区,农民世代躬耕,与牛有着深厚的情感,在农村,一头老牛能顶半个家业。四尊铁牛的对面,还有一摸一样的四只铁牛被淤进黄沙里,之所以不挖掘,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它们。黄河多次改道,朝山西暮陕西,游弋无常。民间谚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言及于此。在1991年,黄河岸边古蒲津渡遗址出土的四尊唐朝开元年间铸造的,每个重达60吨左右的大铁牛,模型在人民大会堂展出,震动了世界考古界、冶金界、工艺美术界。历经沧桑的铁牛也极具灵性,它昂首傲立,见证了黄河千百年沧海桑田的变迁,只可惜我们没有与它交流的功能。我极力地拥向它的身边,抚摸它比斗大的“牛头”。我,一个荣耀的“执牛耳”者,威风极了。
第三站:普救寺
最令我心仪已久的地方,当属“普救寺”。这是元代著名剧作家王实甫《西厢记》中,崔盈盈和张生缘定三生的地方,才子佳人,一见钟情。互诉衷肠,情意浓浓。如今,它已成千千万万青年人向往爱情的圣地。“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也成了人们对追求爱情的祝愿和祈求。一出戏曲让一个地方成名,是个了不得的事,可喜可贺。王实甫创作了《西厢记》,《西厢记》成就了普救寺。它是一座佛教十方禅院,座落在永济市境内的峨嵋塬头,南依巍巍中条山为屏障,西临滔滔黄河水为襟带。这里地势高敞,视野宽阔;红砖碧瓦,殿堂宏雄;柏林掩映,风景独秀。寺借山高,佛塔无双凌上界;境由心造,禅林第一耸中条。从1986年起,新修复的普救寺,寺院建筑布局为上中下三层台,东中西三轴线,规模恢宏,别具一格。从塬上到塬下,殿宇楼阁,廊榭佛塔,依塬托势,逐级升高,给人以雄浑庄严,挺拔俊逸之感。加之和《西厢记》故事密切关联的建筑:张生借宿的“西轩”,崔莺莺一家寄居的“梨花深院”,白马解围之后,张生移居的“书斋院”穿插其间。寺后是一地势高低起伏,形式活泼的园林花园。园内叠石假山,悬险如削,莺语双亭飞檐翘角。荷花池塘上横架曲径鹊桥,亭桥相接、湖山相衔。莺莺的“拜月台”掩映在青松翠柏、千竿修竹之中。微风吹来,湖水碧波荡漾,扬洒碎玉般的光,吱吱的竹叶声中,似有股股暗香浮动。陶醉中,似见王实甫捻须疾书,笔下的张生、莺莺如胶似漆,相国夫人的严厉,小红娘的机智,各个活灵活现,似曾相识。豫剧大师常香玉主演的《拷红》,我看二十年来年了,舞台上的声情与此处蜡像惊人地相似,“红娘,给我跪下!”相国夫人一声怒吼,小红娘战战兢兢,机智应对。我耳边依稀丝弦悠悠,锣鼓铿锵。同行的有个唤“孤独”的后生,看着莺莺的蜡像,眼睛痴痴地瞅,嘴角直流口水,亏得他的妻子没来,要不,免不了一番“狼狈不堪”。临走,小后生还搂住张生跳墙的杏树依依不舍,想来一个“佛跳墙”,唉!年轻人有点想法也是无可非议。谁让他把持不住呢?
普救寺中最令人叫绝的,是中国四大回音建筑之一的“莺莺塔”。“游人石击地,蛙鸣贯长空”。我还花二十元去敲打鼓楼里的大鼓,“击一鼓,接来八方财源,擂三声,免去四季忧患。”爱情圣地,引无数善男信女向往,仰普救古寺宝塔,唱西厢万世名曲,锁千古真爱之情缘。迎风户开,拂墙花动,普救明月,山寺钟声。捣枕捶床,情牵西厢之玉人,碧云黄花,神黯送别之长亭。喜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惟世间风流地,独胜河东。多么优美的写照,吟诵着,咀嚼着,谁不“意已痴,心亦醉”?君不见,斯地人口芸芸,崇爱尚情,男俊女靓。盖因于此。走进普救寺,不仅是一个游览的过程,也是一个探求的工程,我在找一种文化,一种情感,一分丰厚的历史积淀。张生与莺莺,为了情爱,追求幸福,演绎风流,名扬天下。问世间情为何物?如此的缠绵与忠贞。今人当思之、崇之、效之。
下午三时,我们从正门出来,心意实实地不愿离去,让我们再感受感受人间的真爱吧!赵朴初先师题写的“普救寺”大字,映日闪耀。这里有中国源远流长的爱情经典,令人回味无穷。静静地思索,越想,越有味。
吧友们在大门前情爱广场合了个影,塔的威武,寺的错落,人的川流都定格其中,还是那个叫“小裴”的本家妹,跟我们相约“五老峰”“王官峪瀑布”等等景点,并祝愿“垣曲聊吧”红红火火,吧友幸福云云。
手势也是语言,胜似语言。导游的叮咛与赤诚,胜似万千祝福。“五老峰”“王官峪瀑布”,我没有不去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