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一本医生的《回忆录》(随笔)
罗忠悃老人是一位颇有些传奇色彩的老人。认识他缘于从亲戚家里意外地看到了他一本个人回忆录——《岁月如茶》。当时据说作者是位医学教授。回家后,随便翻翻竟也产生了兴趣,几乎是一气呵成地读完了这本约四十万字的回忆录。说来也巧,读完这本书后不久,因为一个偶然的机缘,我与这位叫作罗忠悃的教授老人结识了,并且因为相同的文学爱好,我因事去杭州时受老人诚邀,在他家盘桓数日。老人虽说己经八十有三,但精神矍铄,身材瘦小却显得硬朗,平时沉默少言,出言便是睿智幽默,这是我对他的初步印象。在与老人的闲谈中,我知道他是一位全国知名的精神病学教授,著有上百万字的医学专著。而当年震惊中外的浙江千岛湖游船抢劫杀人案被侦破后,该案犯罪嫌疑人为推托罪责,自称患有精神障碍疾病,国家公安部为慎重起见,在给罪犯定罪前,专程将教授老人请去,为犯罪嫌疑人作出了权威的精神鉴定。一段时间来,此事成为了杭州街头巷议的热门。
纵观老人的一生,跌宕多姿,颇富传奇色彩。他写的《岁月如茶》正印证了我的判断。
我对敢写回忆录的人总是肃然起敬的,何况他是一个普通人。
普通人少有写回忆录的,因为世俗观念在窒息着普通人。
在我读这类书的经历中,书的主人公要未是开国元勋、官埸显赫,他们以其九死一生波澜壮阔的战争或是波谲云诡的官场生涯来抓住读者的眼球,你得佩服他们有这“底气”;要未是文坛或艺海的公众人物,他们拥有色彩斑斓的五彩生活,甚至不乏市井之流绝少听闻的传奇故事,如此这般,你能不伸长脖子想看个究竟吗?至于时下最为甚嚣尘上的明星写自己或请枪手代笔的所谓“回忆录”,尽管就写了他或她那点“破事”,令人读之喷饭,竟然也有“卖点”!因为在这令人搞不清的世界上,有那么一群同样令人搞不请的“追星族”们趋之若鹜地捧着这些“星”们。这些“星”们来一个什么“包装”,来一个“现埸签名热卖”,你只能干瞪着眼看着大把的钞票流向他们的口袋。难怪有人说,一个普通的人,末经历过刀光剑影的历史场面,未有过独特新奇的个人经历,写什么回忆录?一边呆着去吧,即便写出来,也是平淡如水、令人大倒胃口!
然而,我读了这本书后,可以说,这本普通人的回忆录的问世给了上述论调的一击。如果要将这本书和有些“星”们的书相比:一边是庄严和奋斗,一边是颓废与享乐。
《岁月如茶》是一本极具社会人生价值,兼具文学价值的好书。
这本书以作者个人生命成长作为全书的脉络,次第向读者展开了一幅幅一个普通人在人世间摸爬滚打、历经苦难却又百折不挠的生活画面。当人们凝望着那远去的历史背影,也许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历历在目”四个字所能涵盖的,特别对一个经历过无数炼狱折腾的人来讲,尤其如此。人是怕揭伤疤的,因为伤疤也许还在流血!罗老先生的回忆录正是在揭一种自己的、社会的“伤疤”。有鉴于此,很多从“文革”那个地狱里侥幸生还的人,几十年来,干脆两眼一闭,他或她真的无法拆解那梦魇般严实的记忆。他们或许也想写点什么,但未写之前,早己端坐在他内心深处的指挥官会用极权威的口吻告诉他,什么应该写,什么不应该写,或者应该加点什么,让你“左”顾“右”盼,直至你终于写不成。于是,你会干脆拒绝回忆,干脆封存记忆。人啊,多么羸弱的生命!
其实,从一个人几十年来生活的跌宕起伏,所经历的那些欢乐、痛苦乃至苦难,可以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政冶经济全貌。这即是人们常说的一叶知秋。毫不夸张地说,罗老先生这部回忆录,即是一支测量当年社会政冶生活冷热的“温度表”。
一个从家道中落的大家庭里走出来的少年,接连遭遇自己家庭所发生的各种厄运:家贫、母亡、丧弟……可从想见,“自强、自信、自尊”必定是这位倔强少年的唯一选择。在这一章节里,我触摸到了在那旧中国苦难的岁月里,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必然将引发社会发生巨大的革命,而共产党正是顺应历史潮流而出现在中国大地上。然而,令人感到悲哀的是,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看,无论是开明的封建帝王乃至今天最先进的,被誉为“广大劳动者的政党”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体制上的弊病,存在着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阵痛”。每一次的“阵痛”必将给广大劳动者,特别是脑力劳动者带来灾难性的痛苦,给社会的发展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特别令人惊心的是作者所描述的五十年代未到七十年代后期的这段生活。知识分子即便是肝胆相照,向“党组织”屡表诚心,甚至自己十岁时参加的文学社活动也彻底向组织“坦白”,但仍被上级视为“另册”的人;即便是呕心沥血日夜为国家的事业操劳,但仍会被某些“党员干部”诬为对党心怀叵测的危险分子;即便是身怀医疗绝技也得不到施展的机会,报国无门,而含恨被“下靠”到穷山僻壤。在这个年代里,正直忠诚的人是遭受残酷打击的必然对象,而那些自恃“根正苗红”而无任何专业本事、无任何道德操守,仅凭“哈巴狗”本能的人却大行其道;在这个年代里,说真话做实事即可能被插上“白旗”,被冠以各种资产阶级的所谓罪名,让你痛不欲生或是生不如死,而那些说假话不做事,心怀叵测的人却可以屡被重用,青云直上。啊,这是个怎样的黑白颠倒世界?
从作者极其悲愤的描述中,我们体味到了那个人妖颠倒、波谲云诡、极为荒诞的年代带给一个普通人及其家庭的痛苦。其实,这又何尝不是全民族的苦难?
作为晚辈,终究年纪不大未能感同身受,况且在“伟大领袖红太阳”的光辉照耀下,必然无法认识在我们这块红色的土地上何以会发生如此惨绝人寰的悲剧,必然不能有系统地认识那个年代的荒诞将会给社会带来何种破坏。《岁月如茶》这本书给了我认识的机会。因此可以说这本书给后人具有相当的社会人生价值。
作者的生活轨迹:从少年出生于湖南始,青年考进贵州医学院继而调湖医工作。文革时期贬谪湘西,直至改革开放后调杭州从事专业精神学科工作,医者仁心,救治数万患者。老人以朴实无华的文字将自己人生的各个阶段串联起来,给人以“原汁原味”的感觉。作者是学自然科学的医生,却能以不俗的文字功底驾驭如此结构宏大的长篇回忆录,这不能不使我钦佩不己,也肯定使有些弄虚作假的“文字专业工作者”汗颜。
作者的文字时而如潺潺的小溪汨汨的流淌,捧一掬溪泉尝之,令人沁人心脾;时而如谷底陡起风暴,罡风过处,树影乱曳山摇地动,令人观之凝重动容。文字朴实流畅,所述人和事给人以恍若身在其境给人贴切真实的感受。书中主人公虽身陷“牛棚”,仍能矢志不悔地继续钻研医学书籍,积极救治当地穷苦群众,积极倡导医者仁心的精神。实在是令人击节叹息进而肃然起敬。虽然作者并未标榜自己遵循了什么“这一个”式的典型创作手法,但由于作者本身亲历了当时社会的那种“典型”环境,又以绝不哗众取宠的写实手法向读者娓娓道来,由不得你不产生亲临其境的感觉。你会为作者当时所经历的悲惨遭遇而心生同情,你会为作者沤心沥血勤劳勤勉为国为民操劳,却壮志难伸背井离乡的“下靠”而扼腕叹息,你会为当时的某些人忽发奇想动辄“运动”人民,造成社会大灾难而陷入沉思。
劫后余生,苦难的年代离我们远去了,作者总算能静下心来为自己的专业,为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做点事了,尽管此时已是人到中年。作者以相当大的篇幅对这段劫后余生的生活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从他那欢快轻松的文字中,我又分明看到了作者一颗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正直的良心,看到了他仍象一只虽老弥壮的苍鹰正准备展翅飞向蓝天,也看到了社会的安祥稳定对社会的发展乃至普通人的幸福是多么的重要。
人生如茶,茶暖人心。希望有更多的人看到这本书,普通人的生活同样精彩,会有更多的普通人为你喝采;普通人的书同样有“卖点”,因为,只有具备那种百折不回精神的人才会有一个成功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