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山水神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山水】水花生(散文)

编辑推荐 【山水】水花生(散文)


作者:来日方长 秀才,2641.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030发表时间:2017-03-15 08:03:55


   水花生,又叫空心莲子草,是一种外来植物,原产地在南美的巴西。其叶对生,茎中空、表面光滑,呈匍匐状生长。又因其茎叶很像花生,且多长在水里,老家人称之为“水花生”。
  
   一
   过去在扬州老家,孩子放学回家,一放下书包便拿起小铁锹,背着竹篮子就去田埂上打猪草。说是打猪草,也不全是给猪吃的,也是给牛、羊,甚至兔子准备的青饲料。学大寨那会儿,为了积绿肥,老家的田埂、河坎、坝头上的草都被村民铲得精光,孩子们只能到河里捞水花生。
   阳春三月,万物生长,水花生就像一块块绿色的大垫子漂浮在水上。这时河水冰凉,孩子们只得站在河岸上捞水花生。捞水花生是一种巧活,工具制作得好才会省力。割断水花生一般用镰刀。按住镰刀弯背先在磨刀石上用力干磨,然后在青砖上轻轻地蘸水湿磨,这样镰刀看着明晃晃的,刀刃才锋利。选一根韧性好的青竹,在竹梢用土麻搓成的细绳紧紧绑住镰刀。竹竿要足够长,以便站在岸上就能勾住水花生。
   水花生盘根错节,一般很难扯开。捞水花生要从大块水花生的边沿开始,用镰刀勾住其中的一部分,使劲拉拽,边拉边拽,使其与整块分离。将小块水花生拖到岸边,撩起,先用削刀去掉茎上的须根,然后将茎叶装进竹篮,待水沥干后就可以背回去了。
   水花生一般用做猪的辅助饲料,要将之切成一段一段的与稻糠混在一起,用水调制成糊状,猪才爱吃。如果直接将水花生铺设在圈里,猪拱来拱去,只吃些细嫩的茎叶,大部分就糟蹋了。
   水花生用作羊饲料必须阴干了才能喂羊。羊吃了湿漉的水花生会导致消化不良,严重时还闹肚子,弄得羊圈里臭气哄哄的,更易滋生蚊蝇。干涩的水花生根茎是羊过冬上好的饲料。羊粪与剩余的水花生混合能起到保暖的作用,羊躺在上面很舒适。
  
   二
   盛夏时节,水花生长势更旺,层层叠叠,簇拥在一起,致密得小孩子都可以在上面行走。中午有的孩子就用荷叶盖住脸,躺在水花生上纳凉、午睡,很悠闲。几个顽童正在岸上玩耍,见此情景,其中一个就赤膊潜入水中,游至水花生下,用柳枝对着睡着的孩子的屁股猛地向上一顶,痛得他一激灵站了起来,脚下的水花生很快被撑裂开了。
   歇午的他落下水,还被呛了几口黄水,很狼狈。岸上的坏小子们见状顿时迸发一阵哄笑。气得他连忙钻出水,顾不上系好裤子,湿漉漉、歪七扭八攀爬上岸,抬头看,哪里还有那帮坏小子的影子?
   午后,天空渐渐暗了下来,雷雨大概就要来了。这时水中缺氧,鲢鱼浮到水面。有的孩子干脆就匍匐在一块水花生上,对准鱼群单手猛地将鱼叉掷过去。只听得“哗”的一声,鱼群惊跑了。拖起鱼叉一看,白鲢如雪,正在叉刺上扭动、挣扎呢。摘下鱼,用柳枝儿由鱼嘴穿入再从腮口拉出来,依次将每一条鱼都穿起来,挂在鱼叉杆上,往肩上一扛,一蹦一跳,欢天喜地回家了。
   一场暴雨过后,河水猛涨,水花生被顶裂开来,成片地顺着江水流向漂移。下午放学后,几个顺路的小子就滑入水里,爬上一块水花生,一路嬉闹着回家。有时碰到运瓜的船翻了,河面漂满了西瓜、香瓜、黄瓜,还有西红柿。他们把瓜蔬捞上来,就放在水花生上。有时瓜实在太多,水花生承载不了,他们就下到水里,扯着水花生根茎,顺流而下,一直到自家的水埠才上岸。
   明月高悬,萤火点点,村民都到户外纳凉。每户人家的凉床上几乎都摆着切开的西瓜。孩子们一边呼哧呼哧啃着瓜,一边叙说捞瓜的“壮举”。虽然过去了很多年,依稀还记得他们闪烁狡黠的眼神。
  
   三
   过了中秋,水花生长得更密匝了,根茎也更扎实,不仅孩子,成人都可以在上面活动。
   学大寨后期,到处“割资本主义尾巴”,河塘全归集体所有,想吃鱼只能偷偷地去捕。孩子们通常选择在月明星稀的晚上,悄悄地爬上水花生,先在水花生的边缘散下丝网,然后坐等鱼儿着网。这种网用塑料线编织而成,长有五六米,宽只一米左右,网眼大到鱼头穿得进,鱼身过不了。鱼着了网,还只管朝前游,越挣扎被网卡得越紧。因装有浮头,丝网基本上就悬挂在水里。
   等待的过程总让人觉得无聊,有人干脆就躺在水花生上,仰望夜空,一边背诵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一边盘算这一网能逮几条鱼。突然就感到身下的水花生一阵抖动,这是大鱼上网了!连忙用手捺住水花生,肚皮向上一挺,身子一拗爬起来收网。有时网上挂的鱼实在太多,当场摘鱼很费时,又害怕被生产队的看管员发现,就连鱼带网一起抱回家了。
   丝网张鱼以鲢鱼最多,鳊鱼、鲤鱼也有,青鱼最少,这大概与不同鱼种的生活习性有关。鲢鱼一般在水的上层游动,多以浮游生物为生,而青鱼以螺蛳为食,大多在水的底层活动。鲢鱼很腥气,一般留着自家吃,通常与水咸菜一起红烧了。鲤鱼用作礼品,送到舅舅、阿姨家去,算作孝敬。逮到鳊鱼、青鱼,自己一般舍不得吃,第二天一大早就拎到镇上卖了。
   寒露过后,河塘里鱼更肥美了,看管员盯得更紧。下午大人收工后,孩子们就上罱泥船,齐用力,踩得船体左右摇晃。只见河水波涛起伏,向两岸哗哗涌去。不一会儿,水中的鲢鱼就惊慌得四处乱窜,有的还跃出水面,直接落到船舱里的鱼只得束手就擒,掉在水花生上的挣扎一会也就不动了。看管员看到有孩子玩船就提着鱼叉凶神恶煞地奔过来,不由分说把船舱里鱼全部没收了,然后就轰大家下船。孩子们装得很委屈,赖在地上不肯走。等看管员骂骂咧咧走远了,连忙爬上水花生,悉数把鱼捡起来,一溜烟地抱回家,当场平分了。
  
   四
   入冬以后,水花生的叶片渐渐泛黄,再经几场寒霜,便与岸边的野草同色了。随着天气越来越冷,水花生的叶子慢慢地耷拉下来,浸在水里时间一长,被水浪扑打就脱落了沉入水底,露出光秃的根茎。它们在瑟瑟寒风中,在冰冷的河水里紧紧地缠绕在一起,共同迎接严冬的挑战。
   水花生的生命力很强。它们不怕严寒,即使草茎的有机组织因冰冻而膨胀,融化后再收缩,也不影响它们来年的生长。经过整个严冬,水花生看似全部枯死了,然而到了春天,一旦气温升到8.5℃,其根茎就开始萌芽;当气温升至10.5℃时,它们便普遍出苗了。水花生的幼苗有2至4对的嫩叶,呈紫红色。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叶片生长速度剧增。当平均气温到21℃时,水花生的叶面积急剧扩大,很快就在水面上铺设一张宽大的草垫子。
   水花生是外来物种,老家大面积引种是在学大寨运动的高潮时。当时与水浮莲、水葫芦一起引种的,目的用作猪饲料或与猪粪、河泥一起沤肥。让人始料未及的是,这种水草特别强势,老家的地理气候条件又很适应它们,以至于它们一落水便疯长起来,其藤蔓能一直蔓延出十几米。
   过去学大寨那会儿,粮食单产低,人都吃不饱,猪饲料主要靠草料。水花生大多被村民割了回去喂猪了。那时候几个县才合一家化肥厂,种好庄稼主要靠农家肥当家。最好的农家肥当然是人畜粪便,其次才是用水花生、水浮莲、水葫芦等与河泥一起沤制的绿肥。
   老家农村联产承包后,粮食产量猛然增长了,养猪的饲料也多了,加上化肥的大量使用,捞水花生养猪、沤肥的人越来越少,于是水花生突飞猛进,不可遏制地疯长。
   现在老家的河面被水花生全部覆盖了,水下连一丝阳光都透不进。“万物生长靠太阳”,河水就成了死水。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村民普遍采用了抽水马桶,大量的粪便被冲入河道,造成水中营养物质升高,水花生的长势更猛了。大量腐烂的水花生沉入水底造成河道淤积、水环境容量降低,河道日渐趋于沼泽化,生态状况着实堪忧。
  
   五
   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其代表作《双城记》的开头曾写下这么一段话:“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时代,这是一个愚蠢的时代。”这段话看似前后矛盾,却是一语中的而发人深省。
   一百多年前,作为“日不落”的大英帝国综合实力几乎达到了顶峰,繁荣的背后却是严重的环境污染,首都伦敦更是灰霾蔽日、污水横流、垃圾成山。伦敦整整花了七十年时间才摘掉霾都的帽子,建设成为人们向往的宜居大都市。
   尽管我们一直自我告诫“决不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因为利益驱动、政绩冲动,并没有处理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三十多年来,我们走过了西方国家二百多年的工业化过程,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富裕,无疑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同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生态系统来说,这无疑又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大的有探月工程,小的有基因改码,还有无处不在的互联网,这无疑是一个智慧的时代,若是靠掏空自然资源、污染环境换取一时的发展,肯定就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小时候在老家,那时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与满清入关时几乎没什么两样。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作方式还是传统的,就连耕田的犁耙都与明清时的一样。农夫身上的布衣,都是自己婆娘手织、浆染的。见有些上海知青穿着的确凉衬衫,觉得比绫罗绸缎还要新奇。现在生产发展了,生活富裕了,环境也被破坏了,让人既心喜又痛惜。
  
   六
   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提出全面实施“两减六治三提升(简称263)”专项行动,力争用两到三年时间更加精准、更加有效地解决影响环境质量的突出问题,尽早实现生态环境状况的根本好转。
   “两减”以减少煤炭消费总量和减少落后化工产能为重点,调整全省长期以来形成的煤炭型能源结构、重化型产业结构,从源头上为生态环境减负。到2020年,全省实现煤炭消费总量比2015年减少3200万吨,全省化工企业数量大幅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化工园区内化工企业数量占全省总数的比例提至50%以上。
   “六治”针对与大家生活联系最紧密、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六方面问题,重点治理水环境、生活垃圾、黑臭水体、畜禽养殖污染、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和环境隐患。到2020年,全省水环境质量大幅提升;设区市建成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达70%,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设区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规模化养殖场治理率达90%;全省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削减20%以上;环境风险隐患得到有效防范和化解。
   “三提升”就是要提升生态保护水平、提升环境经济政策调控水平、提升环境监管执法水平。
   “263”专项行动既是一场环境污染的歼灭战,又是一场生态修复的攻坚战,还是一场生态保护的防御战。打好这一场战役,不惟重见昔日的蓝天白云、碧波绿水,还能重温遗失多时的有关水花生的种种童趣。我们期待着。

共 416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水花生》一个外来物种,因为能满足当时人们的需要而被引了进来,确实发挥了用处,有很多美好的回忆。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发,经济的发展,水花生却成了生态环境治理中的棘手难题。当我们只顾眼前,没有抬头向远处看的时候,总会不断碰到问题,原来不是问题的问题也会成为新问题,一个人是如此,一个家庭是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如比。水花生曾是童年美好回忆的舞台,曾经的美好,最后成了困扰我们的拦路虎,刀刃锋利的两面,其实隔得是如此之近。朴实生动的语言,缓缓述说着水花生的作用变化,引出了生态环境治理这一重大的话题,政府已有相应的规划安排,那我们每个人又该做点什么?引人深思。推荐共赏,多谢赐稿山水,期盼更多精髟。【山水神韵编辑:三人】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三人        2017-03-15 08:06:44
  拜读了,问好来日方长文友,期盼再次投稿山水,创作丰收。
我在路上走着,有时会歇歇,但从未放弃。
回复1 楼        文友:来日方长        2017-03-15 08:13:30
  谢谢老师编辑,敬茶,问好!保护环境无小事,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
2 楼        文友:借双慧眼看世界        2017-03-15 08:54:43
  拜读老师美文佳作,问候老师好!,认真学习品读中:学大寨那会儿,为了积绿肥,老家的田埂、河坎、坝头上的草都被村民铲得精光,孩子们只能到河里捞水花生。
走向太阳的路是烙人的,但太阳永远那么迷人!
回复2 楼        文友:来日方长        2017-03-15 09:40:05
  文友客气。学大寨,是特殊时期的一场政治运动,具体做法值得商榷,但大寨人不畏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并不过时。尤其在当前,治理环境污染、开展生态修复,这种精神弥足珍贵。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