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沧海
“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这是毛泽东主席词里面所咏的。魏武:即魏武帝,曹操在位的时候并没有称帝,是其子曹丕称帝的时候,才追封曹操为魏武帝的,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历史史实。
曹操,中国历史上一个很显赫的著名人物,是三国时期的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一生豪迈、风流倜傥,豪饮善诗,在政治上、军事上、文学上都有独特建树。曹操还广纳贤才,多次贴出“招贤榜”,以招募天下文韬武略之贤才,囊我于其中,意在把江山一统。
三国里面,诸葛亮也想统一中国,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描写诸葛亮的故事比较多,因为,小说作者可能是比较偏爱诸葛亮吧!所以把诸葛亮尽量往好的方面,十全十美,也就是“高大全”方面写。
诸葛亮有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还有屡犯中原,六出祁山的故事,但他终因年迈,病死在平定中原的途中,未能完成“北定中原”江山一统大业。这真是:“壮士未酬身先死,枉使英雄泪满襟”呀!
“待得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诸葛孔明先生就在戎马一生当中,卒死在征途中。
而曹操,就不一样啦!他的儿子当中,比较有作为的有两个,一个是曹丕,一个是曹植。这有七步诗为证:“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话说曹操爱才如命,不仅体现在外面世界里,在家里也一如既往,斯是如也,曹植虽不是太子,但聪明绝伦,颇有帝王将相之才和抱负,所以,曹操后来有点偏宠曹植,想传位于曹植,但心胸不是很宽广的曹丕总记恨于心,耿耿于怀,总想把曹植置于死地除掉,以绝后患。
因为按理说,曹丕是理所当然的太子,也应该理所当然应该继大位的,所以,“七步成诗”就这样形成了,曹丕走了七步,曹植就把诗吟出来了,躲过了一场杀生之祸。这首诗在“皖南事变”的时候,当时在《新华日报》上,一代领袖之一的周恩来,还发表过这样的题字叫:“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点明的就是这个典故。可见一代领袖的毛主席和丞相周公周恩来,都是多么的博古通今,博学多才呀!
得人才者得天下,古往今来,概莫如此。“任人为贤,内不避亲,外不避贤”在这一点上,曹操是做得很到位的。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之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则增益其所不能也!”就点明了要成为斯人,成为一个有杰出作为的人,往往要经过千般磨难、万般磨难,经过无数的知识的熏陶和阅历,身体和皮肤的锻炼和暴晒或冶炼,心志的百折不挠而未损其志气和向往,而且要放开心胸,到大自然当中去:“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经大风,历大浪,在大乱当中历练自己,使自己荣辱不惊,处变泰然若定,有时还要动其心性,忍住冲动,这样才能从中受到很大的效益,很大的功效,这就是孟子这段话的现代译本。
所以,用人和被用的人,是一个无限的矛盾和统一的过程。要用别人的人,要心胸坦荡,海纳百川,胸如大海,有囊括宇宙、并吞八方的野心,那么就一个国家而言,一个事业而言,他就必然是得人才者得天下,国家兴旺发达,事业鼎盛繁荣。
但作为一个贤者要被纳用,往往自己也要像诸葛亮一样,能“隐居山中数十载,求学达观茅庐中,数尽天下星和月,一语三分千古唱”也!
纵观三国里面的奇人轶士,哪个不是在用人和被用之中矛盾,最后走向和谐统一呢?!
所以说,曹操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就具备了这样一个胸野。一个有才能的人,要加上一个伟大的胸怀,容人、纳人,并且达观,最后才能“囊括四野、并吞八方”的,所以曹操在这方面,是有率先垂范,可歌可泣的地方的。也为西晋的统一,最后三国的统一,奠定下很坚实的基础的!
秦汉时期的“楚汉之争”,刘邦和项羽为了争天下,打了四年的仗,项羽输就输在人才上,用人上,因为,一个理国治国的左、右宰相,一个是萧何,一个是韩信;一个是西汉建立后的左宰相,一个是兵马大元帅,也就是国家建立后的右宰相,就是相当于我们现代中国建立后的一代总理周恩来,朱德大元帅,所以,萧何(和)与韩信,在项羽的帐下,只能埋没成一介草籽,永无绽放光芒之日,那就更别提其他的张良、樊哙等人物了,所以,尽管项羽再怎么“力能拔山兮”,最后,霸王别姬以后也只能无颜见江东父老,被刘邦破釜沉舟、四面楚歌、逼近其自吻于乌江了!
所以,毛泽东有诗吟“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古沽名学霸王”的名句,李清照有“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名吟。
曹操一生英勇善战,也可谓足智多谋,风流倜傥,有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又有军事家的决胜于千里之外,运筹帷幄于胸中之大度,还兼有李白的“斗酒诗百篇”的浪漫和豪情,可谓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绝对风靡乾宇,潇洒疆国之人物,在今天想来,也是有很强的现实对照、对比、引伸意义的!
君子成人之大美须有大度,而被成全之人,也当是大才子,大斯人才匹配,这就是千古绝唱的大真理。下面我就引荐曹操的两首诗——《观沧海/碣石篇》和《短歌行》,以飨读者,希望大家能喜欢!
曹操《观沧海•碣石篇》如下: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河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河灿烂
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曹操《短歌行》: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
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
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
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
我有佳宾
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
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
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
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
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从这两首诗中,我们充分领略到曹操的伟大胸襟与抱负,要是没有这般胸怀,要是没有这番抱负,远志,赤壁之战以后,曹操实则就是回归北方,进行“休养生息”,像越王勾践一样,卧薪尝胆,像诸葛亮一样努力发展生产,促使自己物丰人美、兵壮马强,刻苦练武,蓄锐养精,蓄势待发,最后为“三国晋归司马懿”奠定鸿厚的基础呢?!
今人读一读此段历史,再温习一下过去,看看曹公,是否多少有一点:“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还有“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君似舟,民似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感叹呢?我想唐“贞观之治”的李世民,如果不是吸纳“直谏大夫”魏征的这三句话,并且终生受启发、勤受用,唐朝能出现第一个鼎盛的盛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