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檀香.某人杯】某人家乡八旬老农写礼歌(散文 征文)
18年前,作者送给我一本黄黄的、只有内部刊号的《弘德正文》一书。18年来,虽然搬家几次,但我一直不敢待慢它,时不时拿出来看看,品味一下作者写作时留下来的余香,析一析作者对世事公理的一些评判。
去年8月,我回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休假,作者已是白发苍苍,虽戴着一幅老花眼镜,但行走间还带着行事雷厉风行的味道。他从堂屋里拿来一本厚一点的册子,我一看是《弘德正文》和《时兴礼歌》一同合编的书。虽然还是内部刊号,但我掂量出它的份量,掂量出作者这几十年来所付出的辛勤汗水。
作者名叫陈志勃,是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羊石村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今年应有80岁了。按辈份,我比他长一辈;按年纪,他比我大30多岁。当兵前,我听父母说,他是乡里的秀才,是我们同族中最有知识的人。
每次看到他送给我的那两本书,我如同见到了这位老侄子一样,如同看到他说书、写书的模样,看到他接人待物那种文雅,同时也想起他曾经走过的坎坷,想起他在苗乡村寨红白喜事宴席上吟诗作对、施展各种礼仪的雅态。于是,拿出平板电脑写起了他的过往和喜悦……
陈志勃有过幸福的时光,他虽然出生在农民家庭,但在那贫困的年月,能凭着个人优秀的学习力,于1955年考入了湖南省长沙林业学校,作为那年月农民的孩子能考上中专,那真是祖坟冒了烟。所以,那段幸福的时光让他至今还在怀想,毕竟这是他一生当中最值得留念的时光岁月。
陈志勃也有过不幸的时候,1957年,还差一年就要毕业的他,因患肺结核挥泪离开林业学校,带着失意回到心灵原乡务农。尽管后来组织上让他参加了工作,并于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还让他先后任过区委的组织干事、公社的秘书,但由于哥哥被错误处理而受株连。于是,1962年他又被下放回家务农。第二年,他所在的公社筹办民办中学,因全乡只有他的学历高,便被派去当了6年亦农亦教的“半边教师”。此后又被生产大队派去修湘黔铁路和办公社电站……
人生的大起大落,没有把陈志勃压垮,反而变得更加坚强。所以,他无论在哪个岗位,都做到了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尽管没当成国家干部,成为一名地地道道理的农民,他关注时事、关注党的政策、关注社会风气的习惯也没变。离他家最近的学校,那校长办公室里经常有他看报的身影。
别看陈志勃只有中专肄业的文凭,但他对古诗词的韵律非常懂,创新性和记忆力也相当强,村里每有红白喜事,被请去当司仪的他,出口成章,吟诗作对,飞珠溅玉。高朋满座的酒席上,他撰写并朗诵的祝酒辞,常常赢得满堂欢笑,交口称赞;送亲嫁女的歌堂里,他那现场创作并演唱的嫁女歌,唱出了真情,唱出了柔肠。当地苗民称赞陈志勃,说他为人做事如同苗乡山寨生长的山茶树朴实无华,他的诗歌如同遍开苗岭的山花艳丽芬芳。
虽然只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但陈志勃责任意识相当强。1994年,关注时事、关注社会风气的他,发现随着懂苗乡风俗礼仪的老年人一个个离去,而年轻一代又不愿学习苗乡民俗礼仪礼歌的情况,为使这独特的苗俗文化得以保存,繁忙的耕种之余,他以苗乡婚喜寿丧为题材,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实践体会,集诗、词、歌、联于一体,又熔实用性、知识性于一炉,并制作增加称谓表及有关婚、喜、寿、庆经常使用的实用文书案例,整理出了一本健康向上的《苗乡礼歌》。时任邵阳市市长孔令志通读了他的这本书后,专门给他题词鼓励:“写好书,读好书,做个好公民。”
市长的题词,让陈志勃既受鼓励又拓开了思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他的儿女也投入了打工行列。他觉得这一件为农民增收的大好事,但也担心孩子人年轻、见识少、个性强、性情急,怕他们经不起外面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诱惑,对事分不清好坏。所以,他每天都是在默祝儿女平安快乐中度过。可是他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有一天接到电话,说在长沙打工的孩子与人闹了矛盾。心急如焚的他,专门赶赴长沙把事进行了妥善处理。回家的路上,如何让孩子在复杂环境下做到到坐怀不乱、处世不惊,一直萦绕着他的思绪。
想了几天,陈志勃终于想明白:治党治国,当然得靠党纪国法,但光有这些还是不够的,还需要道德制约。于是,他决定围绕“人同此心、情同此理”来选择素材,写好一本弘扬德规范的书。那些时间里,《三字经》、《传家宝》、《增广贤文》,成为了他写作的日子里深研、细品的书籍。书稿成后,他又分别上县城找县里相关文史专家征求意见。在县相关专家的画龙点睛下,《弘德正文》正式成为书名。
出书的日子,是他最忙的时光。他家庭经济拮据,但为了出好这本书,平时很少求人的他,专门给县委、政府和邵阳市相关领导写了求援信。市、县领导非常重视,一面给他免费提供准印证,以内部刊号给予印刷成书,一面为他联系市、县相关部门对他进行资助。他出书的举动,经《湖南日报》、《邵阳日报》等媒体报道后,吸引了周边市、县的民众前来找他要书。那段日子,他的心里感到非常有成就感。
“个人能力有大小,只要爱国装心里。前人榜样皆学习,传统美德要遵依。处在国家兴亡日,正是匹夫有责时,爱国就是爱母亲,哪有儿女不孝娘?“这是陈志勃在他的《弘德正文》“爱国篇”中写的话,其实这是他长期言传身教弘扬社会公德总结出来的。
有一年,当地乡政府一度随意加重农民负担,让群众产生抵触情绪。陈志勃便用顺口溜写成报告向县市反映,农民负担得减轻。可一小部分群众不知足,见他能出面解决这一问题,连该上缴的也不缴了。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面带头上缴,一面把他们召集在一起做思想工作。他给这些村民既讲政策又算账,等他们明白事理后,然后还随口编了几句顺口溜劝导他们:“国家家庭难分线,个人集体紧相连;没有投入怎能得,没有奉献何能取?爱国就是爱母亲,哪有儿女不孝娘!”这些村民听后爽爽快快的缴了农业税。
陈志勃不仅在村里言传身教,而且出门在外也不忘宣讲道德礼仪。一次,他去外县办事,上了县际客车后,他发现车上位已坐满人,只有一个穿着时髦的少妇坐的地方有个空位,但被少妇放着东西。因路途远,他便见缝插针挨着少妇坐下。少妇一见此景便小声开骂。陈志勃笑着随口说:“助人为乐真可赞,济人须济急时难;多生慈悲多积德,多献爱心多心宽。”没想到此话一出,就赢得全车人的好奇,有人说:“这个老头出口成章是能人哟!”此时,注意观察的陈志勃,从少妇身边的同事嘴上了解到她们都是计生干部后,随即又说一段顺口溜:“自古至今同风俗,男娶妻子女嫁夫。只要双方都乐意,娶谁嫁谁不在乎。移风易俗就是好,生男生女都有福。”再次博得全车人的掌声,那位少妇也赶忙让座。
这几年,陈志勃笔耕更勤了。最近,他又托人把他新出版的《奇趣苗乡》一书带给我。我想,陈志勃老侄一定是想在有生之年,把苗乡文化、苗乡风俗礼仪、苗乡道德规范等等一一整理出来,让后人传承有一个蓝本,让民族的文化遗产能保留下来。
陈志勃老侄,祝你生命之树常青,也祝愿你创作出更多的文化传承作品,保重!
他是位幸运者,于1955年考入湖南省长沙林业学校,成了当地的佼佼者,而他又是不幸者,没等毕业便患病挥泪离开学校。他是幸运者,入了党,成为组织干事,公社秘书,却又为哥哥的错误处理而丢失了工作。但他对时事,对党的政策,对社会风气又是那么地关注,责任性相当强,是位公认的好村民。
他虽然80岁,但却是我侄子,“陈志勃老侄,祝你生命之树常青,也祝愿你创作出更多的文化传承作品”。
拜读老师佳作,一位有血有肉的农民形象跃然纸上,文章语句通顺流畅,情感饱满丰富。欣赏学习了,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