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惯看三国春风秋月,再品人物鲜活面孔
时过多年,脑海里依旧忘不掉这样一首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大家一定都看过《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或者说是这部长篇历史小说吧,一定是非常了解它的内容了。那么,我们就闲言少叙,话归正传了。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一部堪称“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长篇历史小说巨著,标志着我国历史小说的辉煌成就。
《三国演义》的艺术结构既宏伟壮阔又不失严密和精巧,通过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巧妙地表现封建统治集团之间,以及统治集团内部的种种复杂而又尖锐的矛盾与斗争。通过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善于通过描写各种战争来表现矛盾和斗争,总是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的对比,地位的转化,使大小战役各具特色,千变万化,并善于揭示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例如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是奠定魏蜀吴三国鼎立的一次重要战争。《三国志》记载的赤壁之战非常简略。而《三国演义》却因其特殊的重要性,以九回(42—50回)的篇幅,用浓墨重彩之笔,把故事渲染得波澜壮阔、淋漓尽致。该战从起义到结束,共计九回,其间包括:曹操下书,诸葛亮舌战群儒,蒋干中计,黄盖用苦肉计,孔明借箭、借东风,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等一系列小故事,各小重点组成了大重点,成为组织严谨的结构。罗贯中不仅善于错综交织地表现敌我矛盾和内部矛盾,而且擅长在紧张的斗争中,用抒情笔调点染“孔明饮酒借箭”“庞统挑灯夜读”“曹操横槊赋诗”的悠闲插曲。这样山里套山、戏中有戏,推波助澜,逐渐把故事引向高潮。
《三国演义》写赤壁之战的主体实战部分,仅限于第49—50回,而前面第42—48回,共计有七回的文字写赤壁之战的前期过程,从而使这七回成为演绎赤壁之战的主要内容,对之进行充分的艺术加工和表现,显示了小说审美的巨大艺术魅力。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三国演义》中所描写的战争,主要是从以下几点进行描绘的。
第一点,是战争的多样化;书中描绘了上百次战争,可以分为陆战、水战或水陆混合战,如水淹七军;又可分为攻战、守战;或分伏击战、偷袭战;或分阵地战,游击战;或主将比试,或两军混战,形式多样化。
第二点,是军事行动与政治策略相结合;如曹操南侵并非毫无目的,是为了完成统一大业。刘备联吴抗曹,是为了有立足之地,然后振兴刘氏的汉室基业。诸葛亮南征,是为了解决与南方少数民族的纠纷,稳定后方,以便全力对付实力强大的曹魏。
第三点,是战争的胜负系于智谋;关键在于运筹者的智能,能不能采纳部下的善计良策,能不能正确判断敌情,能不能客观分辨忠奸,能不能冷静处事,大小战争的胜负,无不与斗智用计拉上了关系。
第四点,着重写人,不着重写战争过程。吸收《左转》描写战争的经验而详写谋略,略写战争过程;详写占得上风者,略写处于下风者;详写将胜者,略写将败者;通过几场交锋,逐步将人物性格与形象塑造出来。对于战争的出色描写,无疑是《三国演义》的一大艺术特色。但是,说起《三国演义》最突出的艺术成就,还要说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方面,采用类型化的写法,专门突出人物的某一特点,并通过夸张、对比、烘托等手法,把这一特点发展到极致。能够在刀光剑影中,显示人物的鲜活面孔。比如:曹操的奸诈、诸葛亮的智慧、刘备的仁厚、关羽的忠义、张飞的勇猛等。人物性格鲜明,形象生动,小说中有名有姓的人物达400人,给人印象深刻的也不下数十人。毫无疑问,这是《三国演义》最突出的艺术成就。
也许,作者在《三国演义》人物塑造上,有忠奸分明的主观意图,但并非黑白分明一面倒。如:孔明料事如神,但并非永无错误。“失街亭”和“斩马谡”有正史记载,是诸葛亮失误的例证;曹操是奸雄,也不是毫无优点。他礼贤下士、虚怀若谷、精通阴阳谋略等优点,永远闪耀千古;关羽忠、义、勇俱全,然而骄傲自用,不顾全大局。如:要与马超比试武功;谩骂孙权,拒不联婚,扬言“虎女不嫁犬子”;耻与黄忠并列;不受五虎将印;又轻视陆逊,因而招致失败等,又暴露了关羽的弱点。诸如此类的描述,全篇数不胜数。
下面我们将重点分析以下几个鲜活的面孔。
“智绝”——诸葛孔明
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影响了多少代文人墨客。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以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但是,《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积极方面,但又把他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因此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所以,孔明只是历史小说人物,与历史真人真事有很大出入。这当然是作者虚构的成分。
“仁绝”——刘玄德
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气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他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质着力描写。
“刘玄德携民过江”一节,集中体现了他的仁爱品德,因此,他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极度热爱。猎户刘安为了热情招待流落中的刘备,竟然瞒着刘备,杀了妻子做成菜肴。可以说,刘备是“至仁”的人物,但是,又极尽夸张,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的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尤其是电视剧里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枭雄”“人杰”的真实形象。
“义绝”——关云长
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的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马超投降刘备后,封为平西将军。时关羽督荆州,修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答信时,称五超虽为一世之杰,但不如关羽的‘绝伦逸群’,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这是典型的有勇少谋的武将性格。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刘备,只是有感于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离曹归刘前,为曹操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以及在华容道上义释曹操,已经充分表明了关云长仁义至极的特点。
“奸绝”——曹孟德
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览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贪旧恶。”
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但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优秀的方面却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多重性格。让人不得不承认,《三国演义》中写得最好的人物,却是作为反面角色的曹操。
刘备作为正面道德的代表,却被符号化了,除了“煮酒论英雄”借雷声掩饰失态等少数情节,他的言行常让人觉得不可信,至今成都一带还流传着这样一句歇后语“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这一人物形象因而也缺乏生气。曹操的形象则不然,他在小说中看起来好像是个“反面角色”,实际上,作者对他的豪杰气概,是颇为佩服和喜爱的,并非一味丑化他。因而小说在写出他的奸诈和残忍的同时,也写出他的雄才大略、敢作敢为、善于引纳人才等种种长处。如:第十二回写曹操在濮阳与吕布作战时,中了陈宫之计,仓皇败逃。火光里正撞见吕布挺戟跃马而来,操以手掩面,加鞭纵马竟过。吕布从后拍马赶来,将戟于操盔上一击,问曰:“曹操何在?”操反指曰:“前面骑黄马者是他。”吕布听说,弃了曹操,纵马向前追赶。于是得以脱险,后负伤逃出,众将拜伏问安,他却仰面大笑道:“误中匹夫之计,吾必当报之!”这种处惊不变,在险境中镇定自若的表现,在小说中反复出现多次,形成一种个性特征。所以,曹操的形象虽然“恶”,却很有生气。他的性格比其他人物显得复杂,也更有吸引力,也是我最为欣赏的三国人物!
不知大家是否发现,《三国演义》写人物,与它的截然分明的道德评判相关联,有一种“类型化”的倾向。他们的品格性情,大都可以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出来。如刘备的宽厚仁爱;曹操的雄豪奸诈;关羽的勇武忠义;张飞的勇猛刚烈;诸葛亮的谋略高超和勤于国事,周瑜的聪明自信和器量狭小等。这种单纯鲜明的性格,犹如京剧的脸谱化表演,容易为读者所把握。而在单一的性格方面上,作者通过生动的情节和夸张的笔法,还是能够把人物写得有声有色,像“温酒斩华雄”的一节,虽文字不多,却足以令人敬佩关羽的勇猛。写诸葛亮出山的过程,先借司马徽、徐庶之口,影影绰绰地虚写孔明的非凡才能;继而是三顾茅庐,仍是从刘备等三人的眼光中,虚写这位“高人逸士”的生活氛围和一种神秘色彩,吸引作者的兴趣;而后才是诸葛亮纵论天下大势,在非常开阔的时代背景上,展现他的政治才能,令人觉得他的出山之难,自有贤者不可轻视的道理。就像张飞一声喝退曹操数十万大军,虽是过于夸张了些,但那种气势却似乎也有可信的一面,类似这些传奇式的生动情节,给人物涂上了浓厚的色彩,多少弥补了其他方面的不足。
这部享誉世界的不朽文学巨著,擅长在刀光剑影中,惯看三国春风秋月,再现历史鲜活面孔。以三国人物之眼,观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天下大势,给数以万计的读者留下深深的审美及文学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