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荷塘】浅说民间祈雨活动(随笔)

编辑推荐 【荷塘】浅说民间祈雨活动(随笔)


作者:老娄 举人,4219.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560发表时间:2017-03-19 23:12:08
摘要:在农耕时代,无论是官府举办的还是民间自发的祈雨活动,其源头都得追溯到“伏羲文化”中的龙图腾文化的出现。龙神是古人想象中能够飞天入地的神物,并一直被当作掌管雨水的水神进行崇拜和祭祀。早在3000多年前,关于祀龙祈雨的情况就有明确记载。

祈雨,由古代民间从事农业生产对雨水期盼的现实需求,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活动。早年间,在我们陇南,每逢大旱之年,民间就会进行祈雨活动。那些供奉着龙王爷的村子,以及没有供奉龙王爷的村子,村民们都会将龙王爷或其他神(譬如二郎神、关帝神、山神爷等)的塑像抬到江河湖溪边,举行隆重的仪式,以祈求老天爷施雨。
   在靠天吃饭的中国古代农耕社会,原始农业的丰收,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风调雨顺的基础上的。农业对于水特别是雨水的过分依重,使得中华民族对雨水的崇拜之情相当浓烈,由此衍生出了许多对于雨水崇拜的文化现象,甚至不少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包含着许多光怪陆离、不可思议的玄妙成分。  
   原始社会的早期,先民对雨水的崇拜主要是雨水本身。新石器时代以后,中国进入了漫长的农耕时期,在“万物有灵”和“神”的观念支配下,中国古代雨水崇拜的对象便较早转移到了对雨水神的崇拜上。中国古代先民在祈雨时所崇拜祭祀的神灵有天神、龙神、雨师、风神、云神、雷神、虹神、闪电神以及关公、麻姑等。  
   其实,在农耕时代,无论是官府举办的还是民间自发的祈雨活动,其源头都得追溯到“伏羲文化”中的龙图腾文化的出现。龙神是古人想象中能够飞天入地的神物,并一直被当作掌管雨水的水神进行崇拜和祭祀。早在3000多年前,关于祀龙祈雨的情况就有明确记载。春秋时代,人们已经普遍把龙当作司雨之神进行崇拜,并定期举行祀龙祈雨的仪式,以后又广建龙神庙(或称龙王庙),加以供奉祭祀。  
   祈雨,又叫求雨,是围绕着农业生产、祈禳丰收的巫术活动。在我国,早在殷商年代,祈雨活动就已风行。殷商卜辞中就有“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东南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的记录,可看作是最早的祈雨咒文。而著名的商汤祈雨的故事,更是言之凿凿,有史为证。据考证,甲骨文中的“舞”、“烄”等,都是殷人求雨祭神的主要仪式。“舞”即人们唱歌跳舞,用向天呼号的方式乞求下雨。“烄”是焚人或曝人的求雨方式。《左传》载:“夏,大旱。公欲焚巫、尪。”郑彦注曰:“旱者而向天,天哀而雨之。”意思是说天大旱,鲁僖公将巫人仰面朝天置于木上焚烧以求雨,这就是所谓的“烄”。在古人的心目中,巫是上天的使者,沟通天地是他们的职责,用火焚巫是令其升天,亲自向上天禀告人间的旱情,乞天降雨。  
   从总体上说,祈雨活动主要分为祭祀祈雨仪式和巫术祈雨仪式两种。  
   祭祀祈雨是以牺牲、乐舞等来取悦神灵,求其降雨。以牺牲为祭祀是为了让神灵得到物质上的满足;以乐舞为祭祀是为了让神灵获得精神的享乐。古人认为,神灵从人间获得物质或精神享乐之后,便会反过来满足人们普降甘霖的要求。
   巫术祈雨仪式是与祭祀祈雨仪式并存的两大祈雨方式之一。在具体的祈雨活动中,经常出现两类仪式并重,或以一类为主另一类为辅的现象。巫术祈雨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模拟祈求对象的形象与行为动作以求降雨;二是模拟祈求对象并给予象征性的惩罚以求得降雨。
   历史上不少著名的文学家,由于为官一方,在主持本辖区的祈雨活动中写下了不少以祈雨为内容的诗文,如晋代曹毗的《请雨文》,唐代柳宗元的《雷塘祷雨文》,李商隐的《郑州祷雨文》,司空图的《移雨师文》,宋代曾巩的《泰山祈雨文》《泰山谢雨文》,苏轼的《祈雨社稷诗》《中大乙宫祈雨青词》等。这些祈雨诗文,主要内容无非是向天地山川诸水神诉说旱情的严重:赤地千里、庄稼枯焦、民不聊生,并祈请神灵怜悯天下苍生、及时降雨等,充满了悲天悯人的人文精神和对水神诚惶诚恐的敬畏之情。  
   如苏轼《祷雨社稷诗》:“噫,我侯社,我民所恃,祭于北牖。答阴之义,阳亢不返,自春殂秋,迄冬不雨,嗣岁之忧,吏民嗷嗷,谨以病告,赐之雨雪,民敢无报!神食于社,盖数千年,更历圣主,讫莫能迁。源深流远,爱民宜厚,雨不时应,亦神之疚,社稷惟神,我神惟人,去我不远,宜轸我民。农民所病,春夏之际,旧谷告穷,新谷未穟。其间有麦,如暍得凉,如行千里,驰担得浆。今神何心,毖此雨雪,敢求其他,尚悯此麦。惟神之生,稼穑是力,勤身为神,尚莫顾息。矧今在天,与天同功,如呼风云,谁敢不从。岂惟农田,井竭无水,我求于神,亦云亟矣。”诗中一咏三叹,理彰情浓,感人至深。既诉民之苦,又责神灵赐雨迟迟,祈请其速动恻隐之心,快快降下甘雨解民久旱之苦。假如真有神灵,焉能不受感动?
   民间老百姓自发组织的祈雨活动,完全是从实用主义的态度出发,为维持自身最基本的生存条件的功利目的而进行的。他们希冀通过祈雨的巫术活动,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以便更好地繁衍生息下去。因为老百姓受到的旱涝灾害之苦最直接、最深重,因此,他们的祈雨心情也最虔诚,目的也最朴素、最实际。  
   笔者在少年时代曾看到过陇南宕昌南河村民们举行的祈雨活动,具体程序已经记不清楚了,但可以回忆起来,那是用的“曝晒”办法,即将龙王爷、大王爷等各类神灵的塑像,抬到堰塞湖阿娃峡,一溜儿排在水边,使其在炎炎烈日下曝晒。全体村民出动,一连多天早出晚归陪着神像一同曝晒,锲而不舍,非常执着,直到老天降雨为止。在曝晒神像的同时,还会集中几十杆土枪一起朝湖里开火,声震峡谷,惊天动地。祀公子或脚马(相当于巫师)念念有词,不懂其说的是什么内容,但最后指着神像说的却是大白话:“你们要是晒得招不住了,就去求天爷给我们下雨,要是还能挨,我们就陪上你们一搭儿晒死!”既有祈求,也带威胁,不怕得罪神灵。想来也是,持续大旱,严重影响了村民们的生产生活,享受村民烟火供奉的神灵,岂能见死不救?
   现如今,水利灌溉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的成就,农村的抗旱能力大幅度增强了,靠天吃饭已经成为过去,同时,粮食再也不是紧缺生活物资,家有余粮,市场保障供应,国家和地方都有储备,人们不用再担忧因大旱而带来饥荒,再者,科技发达,还可以人工降雨,加之社会进步促使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虽然各个村子还供奉着神灵,却不再依靠它们去祈雨了。

共 242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描写民间传统文化的精彩随笔。在农耕时代,地里的庄稼靠天吃饭,于是,当干旱少雨时,人们把希望寄托在龙身上。希望能感动上苍,降下雨来。原始社会的早期,先民对雨水的崇拜主要是雨水本身。新石器时代以后,中国古代雨水崇拜的对象便较早转移到了对雨水神的崇拜上。其源头都得追溯到“伏羲文化”中的龙图腾文化的出现。祈雨,又叫求雨,是围绕着农业生产、祈禳丰收的巫术活动。祈雨活动主要分为祭祀祈雨仪式和巫术祈雨仪式两种。祈雨诗文,主要内容无非是向天地山川诸水神诉说旱情的严重: 充满了悲天悯人的人文精神和对水神诚惶诚恐的敬畏之情。民间老百姓自发组织的祈雨活动,完全是从实用主义的态度出发,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以便更好地繁衍生息下去。如今,科技发达了,靠天吃饭已经成为过去,人们再也不用去祈雨了。文章从客观实际出发,讲述了古代人们祈雨的原因,表明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语言灵动,情感丰富,内涵深刻,值得细细品味,倾情推荐!【编辑:阿巧】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阿巧        2017-03-19 23:14:14
  感谢作者赐稿荷塘!荷塘因您更精彩!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2 楼        文友:阿巧        2017-03-19 23:16:40
  讲述了古代人们祈雨的原因,表明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语言灵动,情感丰富,内涵深刻,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3 楼        文友:阿巧        2017-03-19 23:17:19
  问候老师!祝愿您在荷塘创作愉快!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4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7-03-20 08:39:10
  欣赏学习精彩文章,祝老师在荷塘创作愉快!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