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星月】 俗说“游百病”的传承价值(随笔)

精品 【星月】 俗说“游百病”的传承价值(随笔)


作者:肖永晖 布衣,141.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218发表时间:2017-03-19 23:50:09

春风时节畅游山野,登高望远祈福丰年。在丝绸之路永昌古城很早就有这样一句顺口溜:“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六游百病,武当山转到东山头,逛完庙会过完年!”
   人们一般都认为过完正月十五就算过完年了,实际上并非如此,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过完正月十六才是真正过完了年,阴历的正月十六是旧的一年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年的开始,人们通过燃放烟花,看花灯,遛百病,跨火堆,放灯笼等习俗除去旧年的病祸和旧形象,求取新的一年的健康平安和崭新的形象。
   “游百病”也称“遛百病儿”,又称“走百病”,在每年正月十六日这天,以游览散步驱除病邪为主要目的,出门四处游走,意谓将家里病邪驱散。相传此活动最初仅限于晚饭后的妇女,正月十六日夜晚,所有家庭成员带着节日的喜悦倾家出动,溜达溜达散散心,祈求把身上的不舒服全部“遛”掉,新的一年中百病不得,身体健壮,生活安康。旧时妇女多操持家务,养儿育女,因此身体劳累,体质较弱,容易生病,在每年正月十六日这天夜里,以驱除病邪为主要目的,出门四处游走,意谓将家里病邪驱散。天长日久,形成传统习俗。至今城郊各乡村仍保留此习俗。“走百病”习俗也经过历代充实与发展,成为金昌地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发展到近代以后,便有了白日游走的民俗,主要集中在县城武当山和东山头寺庙之间。到这一天,在古城永昌前往北海子公园的山路上,有抱着孩子的妇女,有被搀扶着的病人,也有拄拐杖的老人等,乡间的道路上、树林间、山岗上、河水旁到处是游走的人群,他们边走边看,边走边说,精神为之振奋,通过野外游览,饱览如画美景,呼吸新鲜空气,对身心健康有一定益处。
  
   “游百病”风俗的文化渊源
  
   古代曾流传这样的古语:“元宵雪衬一树红,走百病后莫(摸?)门钉,但愿来年生贵子,不枉今番寒夜行”。“走百病莫(摸?)门钉”在清代《月日纪古》卷一中这样说:“燕城正月十六夜,妇女群游,其前一人持香辟人,名辟人香。凡有桥处,相率以过,名走百病。又暗摸前门钉,中者兆吉宜子。”正月十六日走百病,盖妇女藉此节日可以走较远的地方,实为一种健身活动。而已婚不孕的妇女,摸城门钉,取“添丁”之意,因“钉”与“丁”谐音,而“丁”又象征男子。因此,妇女们出游,还要到各城门或寺庙去“摸门钉”,需要在黑暗中摸索,不得有照明设备,一次便摸中者就视为有生子的吉兆,希望来年可生子。清代康熙大学士李孚青在《都门竹枝词》中写道:“女伴金箍燕尾肥,手提长袖走桥迟。前门钉子争来摸,今年宜男定是谁”。这说明“游百病”的风俗属于古代元宵(或正月十六夜)妇女避灾求福的一种民俗活动。明清时期尤为盛行。历史上还有“窄窄弓鞋步步娇,银花火树过元宵;出门不为寻亲友,一走能将百病消”的诗句。江南地区把“游百病”演变为“走三桥”。江南乡村,水网密布,走个三桥并非难事。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求吉除疾、祛病延年。所以也有了“爬爬城,不腰疼;跑一跑,不见老”的俗语。这里所说的走三桥中的“百病”也暗指妇人不孕的无子之疾,借以助孕乞子。古语中的“桥”为连接两岸的津梁。民间把小儿出世认为是从彼岸投胎而来。而月主生育,新岁首次月圆之夜走桥,就是隐喻通阴阳、迎接新生命的行为。另外,民间还有一个偷菜求子的习俗,现代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菜摘葱,将来会嫁好老公的传统习俗,俗称:“偷得葱,嫁好公”、“偷得菜,嫁好婿”的风俗。
   据说,明初朱元璋修好南京城后,城墙即成为军事要地,百姓哪能上城墙,更别说玩城头了!后来天下太平,朱元璋特准许百姓正月十六这一天玩一次城墙,聚宝、通济、三山门都设瓮城,正好比走三桥。现在在南京城还流传着“正月十六,爬城头,走百病,踏太平。”的风俗,这里的“游百病”是指由桥头走上了城头,充分反映出当时帝王和百姓对太平盛世的期望。
  
   “游百病”风俗的繁荣盛况
  
   正月十六是习俗非常多的一天,人们通过走百灵、跑百病、舞旗花、爬城头、送牛桩、嫁鼠女、逛庙会等习俗,求取新的一年的健康快乐和幸福生活。
   如今,在河西逐地,“游百病”已经成为正月十六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不仅有白天,还有夜晚,无论是乡镇,还是市区,市民们早早起床或是晚饭后,或三五成群,或成双结对,晚上出门有的提着灯笼,有的带着闪闪发光的头饰,年轻人们在山边湖边会点起孔明灯,还有地区夜游的百姓每过一个路口都会抛撒一些硬币,意味着将疾病、苦痛抛弃;硬币叮当掉到地上,就有孩子们去捡拾,因为大家认为晦气摔过后就剩下福气了。
   “十六夜,炸麻花,扛笆斗,舞火把,撩人骂,送牛桩,老老少少乐哈哈。”这首民谣不知在我们这里留传了多少年了。在山东济宁地区就有“正月十六走百灵”的习俗,此时的庄稼人正处农忙休息的时候,窝憋一冬的妇女儿童是该走出去踏踏青、健健身了。“走出门庭,心灵手灵”,早年她们多到孔庙、孟庙、曾庙去烧香许愿,母亲们祝愿儿女成龙成凤、心灵手巧,现在多以游山为主;这里的“百灵”其实就是“百林”一说。北方则将面食做成百灵鸟的形状,把“燎街”的风俗穿插其中,正月十六这天,晚饭后,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好一些柴和柏树枝,玉米桔梗,全家人便聚集在自家门前将柴和点燃,家人围在火堆前,老人们说一些吉利的话,然后让全家都烤烤自己胳膊和腿,拍打拍打身体上不舒服的部位,最后全家人都迈过火堆,以求得来年的健康平安,每家每户都燃放烟花爆竹,爆竹声声响彻大地,以求一个美好的开始。
   在河南菏泽地区还留存者“正月十六跑百病”的传说和传统习惯,形式大抵和走百灵差不多,只是叫法不同。也就是说正月十六这一天,吃过早饭,几乎家家户户都大门挂锁,全家出动,到四处去“跑百病”。在过去,老年人爱去逛庙会,参禅拜佛,祈佑福祥;年轻人也多会去尽情享受各种愉悦身心的游艺活动。即便是那些平时不太爱游逛,喜好清静的老人,凡是能走动的,这一天也都不会呆在家里,大多都会穿得暖暖和和,拄上拐杖转悠转悠。
   正月十六的风俗演变成“舞旗花”的盛景。据说这种风俗源于明朝洪永年间的士兵发明。这一天将早准备好的旗型铁桶安装在丈高的旗杆上,点燃外层的豆秸插地旋转。随着火势,慢慢加快速度,一条吐着火舌的游龙便呈现在人们面前。随着四周的人们的呐喊声,转动者越发卖力,直到汗流浃背锅削四溅、夜如白昼才欢呼喜庆。其空前盛况令人叹为观止!
   “正月十六老鼠嫁女”的民间传说,在我国也很流行。但是,各地“老鼠嫁女”的时日有所不同。上海郊区有些地方说老鼠嫁女是在正月十六,这天晚上,家家户户炒芝麻糖,就是为老鼠成亲准备的喜糖。在老鼠嫁女夜晚,湖南资兴一带则在屋角、过道遍插蜡烛,意思是将老鼠娶亲途经之路照得通亮。另外在偏远地区还有“正月十六送牛桩”的风俗,意思是说这天晚上要有八个小伙子为主人,到有男丁多,势力大的人家去偷生活用品和用具,偷来的东西由主人严格保管起来,来年主人家增添男丁为喜事。等到主人家生下男孩的时候,一定要到被偷物品的人家去报喜。双方小孩互认对方父母为干爹,干娘,结成亲戚,这就是为什么要偷有势力、有人缘人家东西的原因。小孩的名字也十分有趣,偷什么叫什么。如偷的是碗就叫碗儿,偷的鞋子就叫鞋儿,直到长大了才改用大名。等到小孩一周岁时,偷桩子的人家要回报被偷的人家,偷什么还什么,一还十或一还百。如偷人家一块砖头,就还人家一百块砖头;偷的是一双鞋,就还人家十双鞋。
   传说阴历十六为海神天后的生日,山东蓬莱当地百姓把这一天当作节日庆祝。届时,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往蓬莱阁天后宫,进香膜拜,求签许愿,捐香火钱,香火甚盛。当地百姓纷纷组织戏班、秧歌队到天后宫对面的戏楼、广场上给娘娘唱戏,献演俚俗戏剧和大秧歌。人们给娘娘进香后,多与亲朋好友在天后宫前看戏看秧歌,趁兴游览蓬莱阁及其附近名胜,在阁下广场购买个人喜爱的小商品,直至尽兴而还,这一习俗沿袭至今。届时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称为“庙会”,也就沿袭成了正月十六逛庙会的风俗。
   在大文豪吴敬梓的故乡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有一亘古至今的第一大民俗习惯:每年正月十六这天,城内万人空巷,四乡八邻、扶老携幼、倾家出动、从清晨到深夜,数十万人到太平桥上走一走………人流如潮、摩肩接踵、甚为壮观,放烟花、燃爆竹、烧香烛、以此祈祷风调雨顺、逢凶化吉、消灾去病、平平安安,寄托了当地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全椒县“正月十六走太平”,有个传统的行走路线,即三桥两街。从积玉桥(汉代建)进入袁家湾老街,过红栏桥(宋代建),走到太平大街,最后到达太平桥。这条路线民俗意义深刻。走三桥,取积玉之“玉”,红栏之“栏”,太平之“平”,即谐音“遇难平”,遇到灾难和困难皆可平定;走两街,取袁家湾之“袁”,太平大街之“平”,即谐音“团团圆圆”和“平平安安”。这条传统线路长约五华里,三桥一桥更比一桥高,步步高升,心平气和,人的生理机能调度有序,调节有度,是非常适宜的健身走里程。
   据《白下琐言》:“岁正月既望,城头游人如蚁,箫鼓管乐之声,远近相闻,谓之走百病”。在甘肃天水农村,正月十六这天,男人赶早备足牛羊饲料,女人备好吃的和穿的,游百病的主要去处是集镇、寺庙。如若不去那里心中如今年白过了一般空落一般酸楚。要去也不易,山村里人要翻山越岭,要走几十里山路。平时忙地里忙家里,看小孩敬老人。十六是“大赦”,地里不管,家里放下,小孩拖上,老人扶上,倾家外游,不图升官发财,图个吉利,大人小孩百病不生。在陕北各地的农村“游百病”又名“走百病”,是通过游览散步消除百病的一项健身运动,多在妇女、老人、小孩或体弱多病者中间进行。“游百病”也盛行于贵州地区。这一天,男女老幼往野外游玩,穿新衣,在中午一时左右,路上山上或树下挤满人群,手抱花草,非常快乐。晚上回家将花草和水煮开洗澡,老年人称为“游百病”及“洗百病”,不出去游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头就不会获得吉利。“走百病节”也是满族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十六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游,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游百病”风俗的文化意义
  
   据人们讲:经过正月十六这一游,就会使“百病”在舒心畅快的短距离旅游过程中,全部“遗”在路上,“遗”在野外,使得“百病”全消;没病没灾的会好上加好,更加健康;有病有灾的正好“遗”掉,逢凶化吉,时来运转!“正月十六爬城头腰不疼”正月十六跑百病,这天跑一跑什么病都没有了。不仅人跑,有牛的牵着牛跑,有羊的还要牵着羊跑,而且要围着水井转三圈,所以这天早晨,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只要能走得动的,都起得特别早。
   在古城永昌,一大早,大人先打扮小孩,然后打扮自己,把平时舍不得用的护肤脂化妆品用上,把最赏心悦目的新衣服穿上,给牲畜添足草料,草草地吃过早饭,装上给小孩子买麻花、吃凉粉的钱,一把锁把家门锁上,全家人都出发了,几十里的路上全是人。拖拉机、摩托车、自行车不能用,就步行,只有年迈的老人被孝顺的儿女用架子车拉着,嫌孩子腿困,也捎带着拉在架子车上。但孩子们高兴,一会就坐不住了,跳下来,在人流中钻着,追着,闹着,乐着。人们一边行走,一边和熟人打招呼,看人家的青苗,比自家的庄稼;看人家的俊男倩女,比自家的孩子,各条路上都是川流不息的人群。
   离武当山越近人流越挤越慢,传统时间北海子公园有大戏表演,五里之外锣鼓声已贯进耳朵,孩子们着急,大人们边走边享受着四路八方的人,把山路装得满满的,去东的得一点一点挪,去西的也得一点一点移,反正是游,心不急。在永登苦水镇,这一天是“斗社火”的隆重节日,社火过来了又要给社火让道,大人们把小孩架在脖子上,小孩看热闹高兴得不亦乐乎,这天“斗社火”胜利的一条街要请戏,一直唱得和夜戏连着,人们看一阵戏看社火,看一阵社火又看戏,游来游去,游美了,带着满足摸黑一路回味着往家走。
   “游百病”的习俗代代相传,沿袭至今。无论男女老少,也不分士农工商,凡是有步行能力的人,都要走出家门,翻山越岭去四处游玩,直至日落西山才尽兴而归。在这一天,人们重点以步行为主,也不会和健身锻炼联系起来,纯粹从驱走病邪、百病不生出发,人们游百病的心境都很虔诚。现今,游百病在城里不再那么流行,人们都贯以锻炼、健身的理念,从另一方面说,逛上街去游也是人看自然、人看人,与自然对话,与老友相亲,与街坊四邻伴游,增进了友谊。另外,这一天年轻的姑娘、小伙收拾得特别漂亮,以展示自己的容貌。许多人家的父母亲,也就是在“游百病”的过程中寻找发现如意儿媳和乘龙佳婿,从而延媒说合成就婚事的。这样说来,“游百病”真的是一件其乐无穷的事。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这个习俗在全国各地更加浓烈。而今的人们“游百病”,并不是希望这一天把“百病”丢在山野,而是有了新的追求。因为大家知道,农历正月十六前后,正是立春、雨水两个节气之间。此时,大地春回,万物复苏,春天真正来到人间。在严冬禁锢下,户内生活了几个月的人们趁春光来一次大规模的郊游,何乐而不为呢?
   光阴荏苒,岁月留香,回望跋涉过的路途,都是沉甸甸的收获和喜悦,开元复始,在这新的一年,“游百病”之后,人们的心情也更加惬意,更加舒畅,满载着对新年的期望和祈愿,踏着轻快地旋律奔向新的征程新的希望。这也许就是老百姓最朴实而真实的愿望,所以“游百病”这一沿袭至今的地方习俗看似平常,却在人们的心里寄予了太多厚望。
  

共 543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我们中华民族因地域不同而风俗有异,更有些风俗随身史的进程而愈传愈广,影响也是越来越大。本文详细介绍的是发生在正月十六这天的一种叫做“游百病”的风俗,全文共分三个主题,从“游百病”风俗的文化渊源写起,不但写出了起源,还穿插以与之相关的传说;重点写的是“游百病”风俗的繁荣盛况,作者不仅列举了山东济宁地区的“走百灵”、河南菏泽地区的“跑百病”,还兴趣盎然地介绍了“舞旗花”的盛景、“正月十六老鼠嫁女”的民间传说、山东蓬莱地区为海神天后的生日而逛庙会的风俗,作者在这里更是写出了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亘古至今的第一大民俗习惯“正月十六走太平”,另外,甘肃天水农村、陕北各地的农村和贵州地区也盛行这一风俗。文章的最后一节,作者对“游百病”这一风俗的文化意义进行了探讨,这探讨绝不是空洞的理论上的探讨,而是在具体地描绘各地风俗的基础上,对这一盛况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述。可以说,这是对正月十六这一天,全国各地风俗的一个汇总,从中对盛况的描绘,对民谣的引述,对材料的摘引,足以看得出作者的留心与良苦用心,也可以看出作者的知识面和见识之广。一篇有关“游百病”风俗的文字,翔实生动,推荐欣赏。【编辑:快乐永远】【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321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快乐永远        2017-03-19 23:52:17
  问好肖老师,感谢注册发文支持星月。
回复1 楼        文友:肖永晖        2017-03-20 10:49:04
  感谢各位老师指导,感谢老师编辑,对于民俗文化的研究我还比较浅薄,请各朋友指导,谢谢!
2 楼        文友:快乐永远        2017-03-19 23:54:15
  如此翔实的文字,一定查阅了若干资料,并进行了大量的访问,工作量可想而知。另外,文中,写作态度严谨,令人读来又能感受到作者的满腔热情。可以说,这是一篇非常有价值的文章。
3 楼        文友:快乐永远        2017-03-19 23:55:19
  一般地区正月十六这天大多是看花灯,如此游百病风俗,倒不失为一件好的运动形式。
4 楼        文友:红尘有爱        2017-03-20 00:07:54
  老大辛苦了!
轻拥沧桑,笑语流年
5 楼        文友:红尘有爱        2017-03-20 00:12:15
  “游百病”的习俗代代相传,沿袭至今。无论男女老少,也不分士农工商,凡是有步行能力的人,都要走出家门,翻山越岭去四处游玩,直至日落西山才尽兴而归。
  
   民俗的形成和流传,也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和信仰。
轻拥沧桑,笑语流年
6 楼        文友:彩蝶飞舞        2017-03-21 22:11:10
  各乡各俗,第一次听说这个习俗。
愿做一株野草,简单,自然,宁静,美好。
7 楼        文友:济宁宋丽鹃        2017-12-22 07:03:28
  拜读佳作,问候作者!
8 楼        文友:济宁宋丽鹃        2017-12-22 07:16:18
  作者旁征博引,苦心孤诣,达到了良好的效果。作者知识面之广,见识之高,都在生花妙笔所编织的锦绣文章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问候作者!问候编者。作品与编者按相映生辉相得益彰,形成了水乳交融相辅相成的绝佳配合搭档。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