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味】浅谈女人之美(随笔)
自古以来人们都对美女情有独衷,随着时代的变化更新自己的审美观念。
汉唐时代,人们崇尚的是自然美、健康美,所以那时的美女的标准是以丰腴肥胖,肩圆胸阔为美。自宋代以后及至明清时期,削肩膀、平胸、柳腰成为衡量美女的标准。当时社会甚至崇尚将女子的天足裹成“三寸金莲”。女子的纤纤玉足还受到文人雅士的追捧青睐,但这种美丽是建立在女性的痛苦和泪水之上的。这种柔弱之美,使原本健康的女子变得孱弱不堪。
古时人们还常用芙蓉,形容女子天然去雕饰的美丽;用桃花夭夭,来形容女子的娇羞妩媚;用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借喻品行高洁的女子;用兰花来形容女子优雅的气质。总之古代文人搜肠刮肚,竭尽华丽的词藻,赞誉了女性之美。
人们对美的追求本来无可厚非,“爱美之心,人兼有之。”但是,人如果为了迎合某种潮流,或只为取悦他人而摒弃了自身的特点,盲目追求他人所认可的美。就会导致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反而失去了真正的美感和韵味。
战国时期的楚灵王好细腰,宫中的美女为了争相取悦楚灵王,都纷纷节衣缩食、勒紧了腰带。她们为了得到楚王的恩宠,盲目地跟风效仿。她们投其所好,为了追求美,以健康乃至生命为代价。这是不值得提倡的,它亵渎了真正的美。
唐朝以丰腴为美,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美丽和风采,诗人已用大量笔墨恣意描绘。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一句,更是点睛神来之笔。杨贵妃身材丰满肥胖,天生丽质的美人化妆不喜浓妆艳抺,喜欢淡扫蛾眉。她宠冠后宫,使宫中佳丽都被玄宗冷淡疏离。她们为了重获君王宠爱,又开始效仿杨贵妃的化妆技巧,都通过暴饮暴食之法来增肥,以求得君王回心转意。结果所有的努力,都失败了。
呜呼哀哉!潮流风尚随时在变化,随波逐流只能泯灭个性,失去本真。失真模仿的美,往往都不会长久。东施效颦,只是一种机械的照搬、简单的复制,不知美从何而来。真正的美是别具一格的,是有生命力的。
众所周知,古代对“淑女”的规范很多。在礼仪上女人要做到端庄稳重、笑不露齿、行走无声;在性格上,要求女人温柔、顺从、忍耐和识大体;而在才德方面,提倡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即便是女子有才,也要学会藏锋守拙,避其锋芒。《红楼梦》里的人物薜宝钗就是这种传统的淑女,她的言行举止必须符合封建社会的规范,不能越雷池一步。在那样的时代,薜宝钗无疑是一个淑女典范。她早熟懂事、人情练达、处事圆融,似乎跟谁都能相处。她似乎从来不会得罪人,总是迎合别人的好恶,没有属于自己的喜好。我很难相信她是快乐的,为了符合众人眼中的淑女形象,她牺牲了多少自由,磨灭了多少性情?宝钗的容貌是美的,温柔贤惠、端庄娴静,也懂得与人为善、体恤下人。但我总觉得她的身上少了那种灵动的、活色生香的美。
在《红楼梦》中,我最喜欢的两个人物一个是林黛玉,一个是史湘云。一个是真性情,一个是真风流。她们的美在我眼里是独特的,令人难忘的。
我先说说林黛玉,可能有些读者觉得林妹妹恃才傲物,语言尖酸刻薄,小心眼,动不动哭鼻子。但我要说她是美的化身,她身上那些缺点只是美玉的微瑕。就拿周瑞家的送宫花那段来说,薛姨妈已经交待得很清楚,先给三位姑娘,剩下的六枝,林姑娘两枝,王熙凤四枝。薛姨妈交待送宫花时没想太多,只是从顺道的角度叫周瑞家的送花。而周瑞家的却在心里盘算如果她最后送王熙凤,只怕王熙凤多心,既然薛姨妈已经交待先送姑娘们,林姑娘只是一个外客,并非贾府的正经主子。她犯不着去巴结林姑娘,于是先把花送给姑娘们,最后才轮到送林姑娘。
没想到林姑娘心细如尘,一针见血地说如果不是别人挑剩下的,也不会送给她。从表面上看林姑娘小气刻薄,其实那是她的真性情,她敢于指出周瑞家的狗眼看人低,是个巴结权势的势利眼。她勇于表达真实的自我,不怕得罪人。耿直率真的林黛玉在几乎毫无遮掩地表露着自己缺点的同时,也向人们敞开了她纯真无邪的心扉。在她眼中容不得微尘,亦不记得微嫌。当她对某人某事有看法时,可以锋芒毕露地直陈己见。她冰雪聪明,有一颗晶莹明亮的心。在大观园里,她似乎只与薛宝钗结怨太深,那只是因为她曾一度将宝钗当作自己的情敌。
后来钗黛二人摒弃前嫌,结成“金兰契”,她深情地对宝钗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林姑娘向宝钗说的这一番话,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反省和剖析。
在这里我们又看到,这位少女自尊得有点偏执的内心世界,变得虚怀若谷、真诚坦率了。
史湘云也是个命苦的孩子,自幼父母双亡,由叔父婶子抚养。她的身世经历和林黛玉有几分相似。虽然身处逆境,却没有影响到她乐观、爽朗、豪气的性格。
在小说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卧芍药烟中,有一番精彩的描述:“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唧唧嘟嘟说:‘泉香而酒冽,玉盏盛来琥珀光,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
在旁人眼里,可能她全无淑女的形象。但在她的身上尽显的是魏晋风流,那是一种不同于流俗、超然的美。她还具有古代知识分子旷达、洒脱的性情,少了几分女儿的娇弱柔美。
魏晋风流又称为魏晋风度,它不仅仅是表现在外在的言谈与仪表上,更是个人文化素养、精神风貌、心理性格的综合体现。这也是古代文人追求的艺术人生,或者说他们在用诗和酒、用风雅文章与不受羁绊的灵魂,塑造自己的审美。它实际上是一种人格范式,是高尚的情操和美的趣味。这些都在史湘云的身上有所体现,史湘云不以心为形役,她努力追求一种无拘无束、恬然自在的生活。
史湘云这种狂放无羁、不拘小节的性情,在女子当中尤为少见。她是真名士真风流,并非矫情作态、错彩镂金之俗辈。她美得自然、美得恣意。这种美,超越了前人对美女的刻板印象,变得灵动活泼起来。这是一种不施粉黛,不惧世俗约束的美。通观整部红楼梦,再没有第二个女子有史湘云那样洒脱自信。她成功诠释了一句话:“自信的女人是最美丽的。”
女性之美的标准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改变着审美观念。
到了现代社会,女性有了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有了自己的人生观,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她们变得更加独立自信,优雅大方,懂得了真正的美源于自己丰富的内在。她们深知岁月无情、红颜易老,徒有其表的美貌,不会真正的长久。
见到董卿的第一眼,你一定不会有惊艳的感觉。你甚至会觉得她跟走在大街上的你我,没有多大的区别,她就像邻家大姐姐那样普通。但是你多看她几眼,你会发现她棱角分明的五官很耐看,她的大嘴唇是那样性感,她眉宇间流露的是淡定和从容,她的眼睛似乎会讲故事。
董卿于1973年出生在上海,她自幼喜欢阅读,从小学习优异。她先后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本科班和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班。董卿不仅有上海戏剧学院MFA艺术硕士学位,还有很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这一切都源于良好的家学渊源――父母都是传统的知识分子。他们特别注重知识的积累,认为多读书能滋养一个人的心灵。像无声的春雨那样,达到润泽万物的效果。第一次见到她是在上海卫视,她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
直到董卿进入中央电视台,先后主持了《欢乐中国行》、《我要上春晚》等多档栏目,她开始凭借大气、亲和的主持风格赢得观众的喜爱。此后,她又连续十二年主持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连续八年被评为央视年度“央视十佳主持人”。她才渐渐被人们熟知,慢慢走入我的视线。我才对她有了关注,她看起来一帆风顺的职业道路,一定经历了我们常人想象不到的艰辛,她背后付出多少努力,洒下多少汗水,是我们不曾知道的。但她靠着坚韧的毅力,一直坚持到现在。
现在她被大家称为“央视一姐”,而我只是电视机面前一名普通的观众。看她的节目多了以后,尤其在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以来,我渐渐发现董卿的美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她是一个取得成就却从不张扬的人,她身上有种低调奢华的美。
她是一个在生活中经过了磨砺的女人,董卿从青涩到成熟,从单纯到睿智的过程,就仿佛钢铁的锻造、璞玉的雕刻一般,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蜕变。她身上有一种特殊的气质,后来才慢慢知道,“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是需要培养的,只有积淀了一定的文化,才能变得如此优雅。
董卿的身上兼具现代女性的知性、优雅和传统女性端庄、贤德。你能说她作为一个女人不美吗?她可能没有倾国倾城的容貌,也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但是她与生俱来的高贵气质,却不能轻易被模仿。
我身边也有这样一位优雅女性,她是我母亲的一位朋友。她姓周,曾经是一名中学语文老师,我听过她的课,无论古典文学还是现代文学,她常常引经据典,讲得引人入胜,她上课气氛总是很活跃,等到你渐入佳境的时候,下课的铃声却响了。听她的课,就好像一种艺术的享受。
后来她当上学校的副校长,依旧平易近人,丝毫没有当领导的架子。不管与同事,还是学生,都相处得很融洽。周老师在给学生上课之余,喜欢写豆腐块文章在各类期刊杂志上发表。她的文字和她的人一样亲切,她的文章以抒情为主,很少有刻意的雕琢和渲染。
周老师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生活里最大的两个爱好就是养狗和栽花。她喜欢种很多种类的兰花,尤其喜欢春兰。她说过即使住的居所很简陋,种上兰花以后自然也会成为雅室。她一到假期或得空闲,喜欢寄情于山水,四处旅游。她身上有种山水诗人的闲情雅致,她去一个地方就会写一篇游记,或者用寥寥几句话写出她的心情。不仅具有诗情画意,而且极富哲理。你能说这样的女性不美吗?这是一种自然的美,岁月并没有在她脸上留下太多痕迹。
如今的周阿姨,已年近六十,光荣从中学退修。至今她还在发挥余热,应聘到私立小学当校长。现在她依然还是一枚美女。她衣着时尚,姿态非常优雅,不仅有一颗年轻的心,还有拥抱生活的激情。这样的现代女性也很美,是由内向外散发出的女人香,像兰花的馨香那样迷人,更像经历过苦寒的梅花,暗香四溢。
这就是我眼中的女性之美,活出自我,活出自信,活出坦荡和率真。不受任何观念或流俗的束缚,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和美丽。
女人之美,在于她的豁达与开朗;女人之美,在于她的优雅与恬静;女人之美,在于她的柔情与坚韧;女人之美,在于她的精致与热爱;女人之美,在于她的智慧与低调。真正的美不应该有固定的模式,单一的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