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甘”与“共苦”
密切联系群众,同甘共苦是必不可少的途径。然而,现在有些人认为,只要能“共苦”就行了,至于“同甘”嘛,就不值一提了。
事实上,就密切联系群众而言,“共苦”当然重要,也是较为关键的,但“同甘”也是小视不得的。尤其在有些地方有些单位,在“苦”的地方本来就不怎么多的情况下,能否做到“同甘”,就是大家十分关注的了。
所谓“同甘”,就是“一起甘”,绝不意味“先甘”。现在有些人在这一点上恰恰缺乏应有的境界,不但“先甘”了,而且“甘”得还理直气壮。“党员咋的?党员也是人。”“干部咋的?干部也是人。”“先甘”的结果,导致了不正行为的接连发生。别人占不到的好处,他却要特殊一下,自觉高人一头,与群众的距离自然拉开。
至于“共苦”,要比“同甘”更加困难得多,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讲,爱“甘”而厌“苦”。尽管有些今天的“苦”,正是为了将来的“甘”。正因这一点,江泽民同志曾在中纪委第八次全会讲话中引用邓小平同志的一句话:“同人民群众一块苦。”小平同志说:“为什么过去很多困难的局面我们都能渡过?根本问题是我们干部、党员同人民群众一块苦。”
“同甘”与“共苦”是相辅相承的。做不到“同甘”的人,想必是“先甘”了,就一定做不到“共苦”的吧?而做不到“共苦”的人,想必是“后苦”了,也一定做不到“同甘”的吧?
同甘共苦,是对广大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政治上是否合格的起码检验。而“后甘先苦”则是崇高境界的充分体现,“先甘后苦”则是等而下之的了。
“同甘”与“共苦”,讲的不仅仅是对待“苦”与“甘”的态度问题。更主要的是在说明在分享“甘”与分担“苦”的过程中,作为党员干部应具有怎样的反映,把握怎么样的动作频率。是“同甘”还是“先甘”,是“共苦”还是“后苦”,看似简单,实则非也。“同甘”,就是与群众“一块甘”;“共苦”就是与百姓“一块苦”。
过去,由于我们的党员、干部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才渡过了种种难关,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胜利。今天,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我国已经摆脱了“很困难的局面”。然而,事业任重而道远,要不断取得新的伟大胜利,仍需通过“同甘”与“共苦”,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取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与支持。
话里话外,时常听到有些人对“同甘共苦”不以为然。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者只要出出路子、给给点子就行了,至于是否“同甘共苦”就是次要的了,群众是能够理解的。事实上,作为领导者倘若没有和广大群众“同甘”与“共苦”之心,“同甘”与“共苦”之行,你那“路子”也是难以出好的,你那“点子”也是难以给佳的。
与人民群众“同甘”与“共苦”这四个字应熠熠生辉。我以为,不但在任何新形势下都适用,就是在任何“旧形势”下也不会过时的。作为优良传统,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必须接过来、传下去,并努力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