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心愿】陇南民俗文化中的攒神(征文·随笔)
在我们陇南,民间有一种祭祀神灵的活动,叫作“攒神”。“攒”,这里读作cuán,是聚集的意思。“攒神”既有把众神聚集在一块的意思,也有许多村民聚集在一块,给所要祭祀的神灵捧场,热烈而隆重的举行拜神活动的意思。
陇南市武都区原《武都县志》中,把“攒神”写成“传神”,武都《高山戏》戏文里,则说成是“赞神”。笔者以为,“传”应当是“攒”的谐音字,“赞”应当是古汉语中“攒”的假借字。陇南各地,民间老百姓在说到“攒神”时,其准确发音和字面表述,都是“攒神”,而非其他。
“神灵有感,神通广大,救人危难,护佑人们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攒神”祭祀活动的根本目的。至于它的活动程序,各地不尽相同,有的很复杂,有的稍微简略一些,但都非常热闹,非常隆重。其中,活动在每年每村约定俗成的庙会日期间举行,敬献牺牲,桨老爷,打羊皮鼓这些最主要的事项,都是一样或必不可少的。
据《武都县志》记载,解放初期“全县2852个自然村,建有寺庙的约达70%”。改革开放以后,许多村子不仅恢复了旧有的寺庙,还新建了一些。民间的庙会活动,一个村子连着一个村子,一年四季都有。庙会活动虽然不一定都要“攒神”,但“攒神”活动却都在庙会期间举行,这是铁定的,不得随意而为。
“攒神”是村子里一年一度的大事,在村民心目中极为神圣,全体村民或按户或按人头捐献钱粮,以维持操办费用,所以不能有丝毫的马虎。这种活动都有一个班子来领导、组织和实施。班子成员里,由村委会的干部,有庙倌,有懂得祭祀活动的内行,德高望重的老者,也有聘请来指导操办此类活动的“专业人员”。准备工作既复杂,且时间又长。
敬献牺牲也叫“领羊”,就是将早就喂养得很肥壮的大公羊抓到神像前,作为酬谢祭品献给神灵。这时,祀公子点着本村信奉的主要神号说:“全村会手,给你攒玛设教,明羊祭祀,请神灵领受,酬谢神恩,以了会手心愿,再保百姓安泰”。咋样才算神灵将羊领受了呢?就是这只羊四蹄略向外一迈,头一摆,浑身啪啦一颤,就说明神已经领了百姓“攒神”特献的祭品。将羊宰杀,盛上毛血纸,摆放在神灵前;再将羊血心肝肺蒸熟,切成条子,放在碟子中摆着的一个馒头上,配以豆腐条、辣椒条、葱条、香菜,一共三碟,这叫献饭,摆在神位前方桌的香炉边上。祀公子叫老爷打上卦,将毛血纸在神前焚化,口中一再说着酬谢神恩的喜话,三碟献饭一直摆放到攒神结束。
领羊结束后,就开始“攒神”。二位祀公各执一把羊皮扇鼓和一个敲锣人同坐在神坛前一条长凳上,唱神曲(也叫神歌、神经)。每唱一句,祀公打几下鼓,抖几下鼓把上的铜环,在祀公打鼓抖环时,敲锣人也敲响铜锣。他们就这么打着、抖着、敲着、唱着。周围站着的人听着、说着、指着、挤着、看着、笑着,气氛平和欢乐。每唱完一段神曲,祀公们唱道:“传照管你是听,把你的麻纸烧几份。”这是跪着侍候神灵的照官,一边烧着纸,一边答道:“烧着哩老人家,如点(烧)茅草。”唱完一首曲子,祀公们休息一会,再继续“攒神”。
唱曲的主要内容是赞颂神灵有感,神通广大,救人危难,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词意。大段唱词从“混沌初开、乾坤始奠、三皇五帝、夏商周秦、两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历史故事;还有唱“七十二行”的,行行都有唱词。由祀公子随意选唱。有时也唱些乱弹,譬如:“祀公子害怕黑幡倒,阴阳害怕丧犯了,铁匠害怕打铡刀,木匠害怕钻天卯,庄稼人害怕霸地子草,媳妇子害怕小姑子搅”等等。
在“攒神”的过程中,桨老爷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桨老爷,就是用八抬大轿抬着神像,绕着村子周游。八个抬轿子的,都是村里身强力壮的年轻小伙子。正常情况下,四个角的高度是一致的,如果其中某一个角突然低下去好多,轿子失去平衡就不能继续走了,抬轿子的就会大喊:架住了!——这意味着神像老爷不肯走,肯定有不满意的地方!这时,祀公子或脚马就会对着神像说好话,请求神灵原谅,直到轿子的四个角恢复正常,可以继续行走为止。
二十年前,笔者受朋友邀请,到武都角弓草坝子村观看过“攒神”,对桨老爷时神像老爷“不肯走”提出过质疑,认为那是抬轿子的人故意搞的把戏,或者是在祀公子提前授意下做给观众看的。但村里的人说不是抬轿子的人故意搞的,事后询问抬轿子的小伙子,也都说不是他们故意搞得,的确是“神的意志”,是“神真的不肯走了”。对此,笔者一直持怀疑态度。
“攒神”时制造热闹气氛的,是敲打羊皮扇鼓,表演扇鼓舞。这时的羊皮扇鼓舞完全成为娱乐性表演节目,没有神秘、肃穆之感,而是充满了热烈、喜庆之气。可作群舞,也可双人舞。并不拘泥人数。表演前,在原地先打一通固定套路的鼓点,既可酝酿情绪,又起着烘托气氛和招徕观众的作用。表演时,两人边击边舞,在“嘭嚓嘭嚓”的鼓场、环声中表演着“禳鼓”、“揉麻窝子”、“单腿跳”、“凤凰三点头”、“线筢子”、“禳星辰”、“勾腿跳”及“躺凳”、“跳凳”、“踩凳”、“跨凳”等粗犷、热烈的舞蹈技巧动作,同时在鼓环声的伴奏下唱着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陇南山歌小调,给人一种别致、独特的韵味。
打羊皮鼓,跳扇鼓舞,是羌民族的艺术表演形式。东晋、南北朝时期,羌族人在陇南建立过地方政权,历史上羌民族在陇南居住时间很长,至今宕昌、武都还有其后裔,依旧保留着古老的羌族民俗文化。而打羊皮鼓,跳扇鼓舞,流行于陇南的西和、武都、康县、文县等地,已经成了汉族民间祭祀活动的表演艺术形式,这是历史上民族大融合、民族文化相互影响渗透吸收的结果。
民间“庙会”亦称“庙市”,是中国的市集形式之一,唐代就已经存在了。在寺庙节日规定的日期举行,一般设在寺庙内里或其附近,故称“庙会”。由于“庙会”这一市集形式,不仅满足了民众对于物资交流、商品贸易的需求,也满足了善男信女烧香拜佛、求神许愿的精神寄托。因而,自古至今,“庙会”在陇南农村尤为盛行。
陇南的庙会,大多都有“唱大戏”的习俗,有的唱四天五夜,有的唱四天四夜,最少的唱三天三夜。譬如,西和县长道镇的泰山庙,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逢会,唱四天四夜大戏,而且有“经”、“灯”、“会”、“戏”的传统习俗。所谓“经”,就是在逢会期间,给泰山神黄飞虎念经,怀念他反对强暴、弃暗投明、忠心伐纷、以身殉国的侠肝义胆精神;所谓“灯”,就是在庙会中间的两天夜晚,从礼县永兴街到西和长道街,再到泰山庙,约二十华里的道路两旁,每二十步点一盏红色灯笼,有的人还有在灯笼上写上谜语,供人猜射,猜中者获奖;所谓“会”,就是在庙会期间,由群众交粮,给每家每户送一个大馍,四个小馍,一方豆腐,吃一顿“会饭”,传说吃了会饭就会清吉平安,身体健康;所谓“戏”,就是在正会三月二十八那天,早上唱一折还愿戏,下午唱三折小戏,中午和夜间各唱大戏两本。庙会期间,卖饮食的,卖百货的,卖土特产的,耍杂技的,放电影、录像的,走亲访友的,也有朝山敬神的,商贾云集,人山人海,也是一次不挂招牌却名副其实的物资交流大会。
据《中国戏曲志·甘肃卷·陇南分卷》记载,“文革”前,陇南全区共有戏楼299座,其中徽县伏镇一个乡就有10座。“文革”时,这些古戏楼大部分被拆除,如今又建起了更宽敞的新式舞台340座。每座戏楼舞台,都是春台庙会或秋台庙会唱大戏的重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