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保险箱”
有人进入“后备”行列,当一段时间过去而未被起用、重用时,便怨气十足。其中,最能反映怨言的是——“用你是‘背后’,不用是‘后备’。”
具有此种潜意识,我以为,就因“保险箱”思想较严重所致,认为进了“后备队”,就等于踏上了升官路,跨入了“衙门”内,就得被使用。否则,就是多此一举。
有了这种想法,当上级组织“三荐双考”时,不积极参加就是很正常的了。有的尽管参加了,可在有些环节中并未显出优势。对于“考”的落榜,不但不能正确对待,反而说三道四,指责上级在搞鬼。总之,都是别人的错,自己没毛病;不是自己没本事,而是别人都在耍花招。“后备”队伍的动态管理,及时调整,使得一些优秀人才不断吸纳其中。为加快培养步伐,党组织着实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如走出去学,请进来教,压担子练,有些单位甚至对其规定了必读书目,精读篇章和选学内容。原有的自身基础,加上组织上的强化提高,与其他人的进步幅度相比,本应要高出一筹的。然而,有些人并未如此。究其原因,就在于自身产生了“保险箱”思想,使得自己的成长进步,不是将功夫下在自身的努力提高上,而是放在了等待和依靠组织的特别提拔上。这样一来,“后备”不仅不是自己成长进步的动力,反倒成了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轻装上阵中的沉重包袱。因为,“保险箱”意识一旦滋生,就会看不到别人各个方面的进步,总以自己的“后备”角色自居。你工作是出色了,学习是进步了,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是提高了,这都承认,但你不是“后备”,而我是“后备”哟。于是,某些人就将自己从“后备干部”队伍之中,开始逐渐挤进“背后干部”之列。于是,公开竞选时上不去便牢骚满腹,怨气十足,似乎对自己该特殊一下才行。
随着干部制度改革的深入,公开选拔干部的比重仍在加大。近几年厅、局、处、科四级干部,通过“三荐双考”的形式,得到了大批使用。而在这些人中,也有不少不是“后备”中人,但通过激烈竞争,达到了脱颖而出。尤其在今年的公务员选拔上,可喜可贺的是,有的地方无论工人、农民、干部,只要其条件具备,都可以参加考试。身份界限的打破,对“后备”者提出了严峻的新挑战,必须打开“保险箱”,否则,在竞争中就难以取胜。因为,那种在少数人中选人、靠少数人来选、暗箱操作式再产生的“背后干部”,将不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