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念于心
我很庆幸,依然坚定地走在热爱文学这条孤独的路上。我感念许多给我鼓励和帮助的老师。不断给我信心和勇气去追逐梦想。
我依稀记得小学语文老师吴玉兰,她美丽的模样还时时在眼前。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圆圆的脸庞,皮肤白皙,梳着短发,笑起来露出两个大大的酒窝。非常好看迷人。经常穿着的小西装,看起来格外精明强干。小学时,吴玉兰老师任我为语文课代表、中队长。每次作文课,都会把我的作文当作范文读给全班同学。我坐在讲台下面第一排座位,激动又害羞,低着头在心里偷乐。吴玉兰老师写得一手漂亮的钢笔字,我经常在课间模仿她的字迹,吴老师还在练习钢笔字上面耐心地教我,鼓励我。喜欢写作文也喜欢写钢笔字,这个习惯一直保持至今。都是缘于吴老师当初对我的鼓励,为我后来的文学梦,埋下了深深的根基。
后来上学离开了小镇,很少回去。一直希望带着像样子的成绩去看望吴玉兰老师。至今没有实现,不是找了诸多借口,而是没有像样子的成绩拿出来。吴老师的美丽的酒窝一直在心里笑,鼓励我,为我加油。
12年前,我进入市委机关印刷厂从事封面设计工作。为许多出版书籍的老师设计封面,受环境的影响,同时,我也在业余时间读书、写作。作协主席王玉水老师,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作家。那个时候也是政府的官员。尽管每天公务繁忙,但仍旧在抽时间创作大量的文学作品。王玉水老师出版有散文集《寻找真诚》,小说散文集《玉兔》,长篇政论性报告文学《真情敕勒川》,文化散文集《云之南河之北》《东边太阳西边月》、中篇小说集《月亮还是那个月亮》、长篇小说《暮秋》《山里有棵大树》、长篇纪实文学《郑天翔在绥南》《青年郑天翔》。王老师为人低调谦和、平易近人,对待任何人都一视同仁,没有拿过官架子。总是笑眯眯的和蔼可亲的样子。在我为王老师设计了几次封面后,经过几年的熟识,王老师也看过我的一些散文。一次,在为王老师修改封面的时候,他随口聊起来写文章的事情。问我:“是不是作协会员?”我腼腆地回答,“不是,我觉得我资格不够吧!不敢申请加入。”王老师呵呵一笑说,“怎么不够呢?我看过你写的小散文,不错啊!文笔很好,很有灵性,是很不错的美文。”在王老师一再鼓励下,我顺利加入作协。也更加热爱写作。原来以为,我写的东西只是给自己看的,并不能登上大雅之堂。尤其是与王老师这样的作家相比,我是那么肤浅、那么幼稚。
没想到,在许多老师的鼓励下,竟将自己的拙作整理成册,出版了散文集《流年似水》。出版前,希望王玉水老师为我作序。可是,不敢去办公室叨扰,也不敢打电话。就给王老师发了一封诚恳的电子邮件,在忐忑不安中等待回复,希望冒昧的请求不要被责怪。没想到,数日后王老师回复了,并欣然同意为我作序,要我把稿件送到办公室。我当时激动又害怕,我初出茅庐,这点水平有点惭愧啊!王老师还是乐呵呵地接待我,并鼓励继续好好写作,不要放弃。过了几个月,我的邮箱收到了序言,当时以为,过几个月发来的邮件,只是因为公务繁忙。但后来听别人说,王老师在那个时间里,做了一个大手术。可是我无从知晓,还在王老师生病期间给他添麻烦,写序言需要认真看书稿,耗时间、费精力。在手术恢复期间,王老师为我写序,让我至今惭愧。后来与王老师提及此事,他依然笑呵呵:“没有关系嘛!这么点小事,不要总是放在心上。”“好好写作,那是你的前途。”王老师给我很多的鼓励和帮助,使我终生难忘。
近年来,王玉水老师作为作协主席,每年夏季到来,草原风光最美的时节,都会邀请北京的许多著名作家,来我们乌兰察布做客、采风、讲学、交流。通过这样的机会,我们结识了许多如王老师一样的谦逊的大作家。
甘铁生老师非常幽默风趣,有一见如故的亲切感,丝毫没有大作家的傲气,非常平易近人。我胆怯地将自己的散文集赠送各位老师,希望得到指点。没想到,回京数日的甘铁生老师,加了我的微信,在聊天中甘老师说:“每读你的《流年似水》都会感动一番。”“你最大的可贵之处是真诚、纯!先读的《敕勒川》的“流年•光影”差点掉泪!语言也好。”简单几句点评,却为我带来了巨大的勇气。我之前没勇气打扰各位老师。以为他们对渺小的我,和我幼稚的书都是不屑一顾的。没有想到甘铁生老师会认真去读。他们那么繁忙,还花时间去读我的书。仅此一点,就给了我无限的信心和感动。以为自己学识浅薄、思维简单,写的文章也是不起眼。能够得到甘铁生老师这番鼓励,我是那么荣幸和幸福。
甘铁生老师祖籍台湾台北,著有长篇小说《都市的眼睛》《1965—前夜》;中短篇小说集《秋天的爱》。但是,甘铁生老师依然如一位我身边熟识的睿智的长者,给我和蔼的鼓励。
怀着对文学的虔诚,去年夏天,去往北京拜访老师。因为甘老师身体不舒服,我与甘老师的夫人马玲姐在北京重逢。与马玲姐畅谈一直到晚上10点我们才作别。当时因为太激动、太高兴,没有考虑那么多,后来一想,我有点不懂事,不像话。给马玲姐添了不少麻烦,让她那么疲惫地陪伴我。太惭愧了。马玲姐是一位非常漂亮的大姐,活泼开朗、积极乐观。总是绽放着阳光般的笑容。圆圆的脸庞,有一双美丽动人的大眼睛,她的笑容像秀兰•邓波样迷人,叫人难忘。马玲姐像甘老师一样鼓励我,又给我增添了许多信心。我带着满满的喜悦与感动离开北京。怀着感恩与信念,走在追寻文学的路上。
后来,甘老师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把我的文章推荐给了宁新路老师。我几次三番地感谢甘老师,他总是说不要总是那么客气的。我们是老朋友了,不要客气。我给诸位老师添了麻烦,心里充满了惭愧。
与宁新路老师虽未曾谋面,但在来往的邮件和聊天中,宁老师也同样给我莫大的鼓舞。让我感激得不知道如何表达。宁老师也总说:“不要说感谢的话,写出好作品给我看,那才是感谢我呢。”通过拜读宁老师的作品《熟悉的陌生人》《阳光照到星期八》《来去无尘》,文如其人。原来,真正有大智慧和大才华的人,必定是低调谦和。他们行走在尘世间,眼神是慈祥的,脸色是和蔼的。正所谓,大智慧大智若愚,大才华朴实无华。正如著名作家石英老师对宁老师的评价“新路可谓是一位具有正直品格的作家”。又如著名作家柳萌老师的评价:“说话慢条斯理,做事一板一眼。”“读时轻松、想时沉重。”在我和宁老师短暂的接触中,我也深深的感觉到这些,宁老师确实是一位低调谦逊的作家。近年,他的长篇散文《一位财政部长的两份遗嘱》在《光明日报》发表后,在社会产生强烈反响,得到几位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和重要批示,引起全国学习一代财政部长吴波事迹的高潮。而近日,宁老师刚刚出版的长篇小说《财政局长》,著名作家王世尧老师这样评价:“新路的长篇小说《财政局长》于喧嚣中悄然问世。身为财政人的作者,不辱使命,勤于坚守,笔耕不辍。翻开新著,清雅的墨香中,更觉作者剑气归尘,而几年磨砺,终成正果。”著名作家丹琨老师这样评价:“一支笔,一腔情,一步一个脚印,他把生活和工作上升为一门艺术,写作丰富了他的人生。”“细节折射思维差异。而宁新路追问细节,为写好《财政局长》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以记录财政历史为使命,以写作为光荣。”
宁新路老师的文章使我深受启发,我开始明白,真正热爱文学,是要时刻用心体会生活,留心观察生活。有所感悟,真情描写,不是靠华丽词藻堆砌的,而是用真心、真情反映和讴歌生活的真善美。
我能够得到这几位作家的鼓励,是我最大的幸运。而我也渐渐明白,热爱文学需要静心、诚心,需要付出毕生的心血。我需要学习的还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