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梧桐
梧桐有青桐、碧梧、青玉、庭梧之名称。是我国有诗文记载的最早的著名树种之一。
古代诗词浩如烟海,取“梧桐”这一形象的入诗的作品自是言之不尽,取用不竭。为什么梧桐会成为诗词殿堂中常见的景物呢?它有着什么样的寓意呢?常言道,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梧桐之所以被文人墨客所喜爱,留名于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也是有着自己的不凡经历,不一样的寓意。
最早关于梧桐的诗词当属《诗经》了,《诗经·大雅·卷阿》中写道:“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与凤凰和鸣,歌声飘荡悠扬;梧桐疯长,身披灿烂朝阳。在灿烂的朝阳下凤凰在梧桐上栖息,高歌飞舞。梧桐在人们的认知里便成为凤凰的家。所以古人有栽桐引凤一说。
陆游诗《寄邓志宏》写道:“自惭不是梧桐树,安得朝阳凤鸣来。”。
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的《咏梧桐》:“高梧百尺夜苍苍,乱扫秋星落晓霜。如何不向西州植,倒挂绿毛幺凤皇。”梧桐就这样因为一个神话般的故事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与人们朝夕相伴。开始走进了文学诗词作品之中。
梧桐的形貌也被人们所喜爱。梧桐属落叶大乔木,树干挺直,树皮绿色,平滑。茂盛的生命力使其枝繁叶茂,树叶也大于一般树木,迎风招展自己挺拔的身姿,是旺盛,强盛的象征。“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在此诗人便是用梧桐言志,表达壮心不已的胸怀与抱负。
梧桐的枝干挺拔而平滑,又与莲的不蔓不枝意境相似。所以梧桐有着品格高洁的寓意。
王安石的《孤桐》一诗写道:“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梧桐自喻,寄寓了诗人“志存高远,正直不屈,愈挫愈坚,舍生取义”的高贵品质。
我国有“梧桐相待老,鸳鸯合双死”之说。可见梧桐又是美好爱情的象征。这是为什么呢?梧桐树在从前有着另一番说辞,据说梧乃是雄树,桐是雌树,梧桐同长同老,同生同死,正是人们对爱情生死相伴,荣辱与共,一生一代一双人的象征。且梧桐枝干挺拔,根深叶茂,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正是人们对爱情相思相望又相亲的美好愿望。故而在诗人的笔下,梧桐与连理树一般,是伉俪情深的象征。诗文中也常见文人墨客以梧桐表示男女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最具有想象力和浪漫特色的末段,就化用了梧桐的这一意境。“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这幅美妙、神异的图景既寄寓了人们对纯洁爱情的企盼和对幸福生活的渴求。梧桐同样也是爱情痛的哭诉载体,犹如贺铸的悼亡之作《鹧鸪天·重过阊门》中有“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的诗句,描写爱妻亡故。诗中“梧桐半死”,“鸳鸯失伴”来表达失去爱人。诗人如同霜打的梧桐,半死半生,白发苍苍;又如失伴的鸳鸯,独自徘徊,不知飞向何处。
不知是否是因为梧桐高大叶茂,占据空间较大的缘故,当它经秋落叶时,空荡荡一番空间只有萧萧林立的枝干和落叶随着冷风吹起又落下,漂泊难定。这萧瑟的场景在庭院里定是十分显眼的。惹得文人们的心中愁苦爆发出来。留下一篇篇借梧桐抒发愁苦的作品。犹如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一词:“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人有着团聚与欢快同样也有着离别和愁苦。这时的梧桐陪伴着人们。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梧桐落叶萧萧,正是“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风吹落叶多漂泊,雨点梧桐更凄清的场景也成为文人墨客笔下忧愁的意境。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又如“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更是直白的表露心声。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雨打芭蕉是特别的意境,文人们借此抒发自己的忧愁。同样的雨下的梧桐也是愁的代表。
“微云淡河汉,疏雨点梧桐。”
秋雨,这个特定环境,借“梧桐”这一特定形象来渲染离愁别绪。人们秋夜无眠,身受别离之苦,通过雨滴梧桐的听觉描写抒发自己的愁苦,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其实梧桐在诗词里有着再多的寓意,无非是人的情感渲染而已。梧桐只是文人们情感倾注的对象,也让我们关注梧桐时聆听古人们那忧伤的“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