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菊韵】贵食母(赏析)

编辑推荐 【菊韵】贵食母(赏析)


作者:玉峡耕牛 秀才,1360.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19发表时间:2017-03-21 16:23:15
摘要:老子写“唯之与呵”,并反诘:“相去几何?”意思是说,人有了分别心,就忘了内在的根本,就不能正确看待自己,要么高看,要么贬低,都是比较心在作祟。言外之意,到底是谁在鼓动世人舍本逐末,去追求财富、地位、成就等等这些外在的虚妄的东西,而不修行内需的大道大德呢?罪魁祸首当然就是“圣、智、仁、义、巧、利”。

《道德经》第二十章 贵食母
   唯之与呵,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飓兮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详解:
   1、唯之与呵,相去几何?
   白话:唯,谦卑应答,对人恭。呵,厉声呵斥,对人倨。唯之与呵,都是一个说话的语气和腔调,相差多大呢?唯,谦卑,看小自己,看大他人;呵,自傲,看大自己,轻视他人。无论是自己谦卑,还是轻视他人,内心深处,都没有平等地看待自己,本质是一样的。有差距吗?
   阐述:①唯,形声字,从口,从隹(zhuī),隹指鸟嘴等尖锐。《助字辨略》“唯者,应之速而无疑也。”有谦卑,恭敬之意。“唯”与“诺”,都是恭敬应答,组在一起,成了唯唯诺诺。②呵,楚简、帛书乙本为“呵”,帛书甲本为“诃”。《说文》“诃,大言而怒也字亦作呵。”今本为“阿”。阿,迎合也。
   其实,具体是哪两个字,并不重要,都能折射出一个人看待自己的态度。在你“唯”时,是不是看轻了自己,看重了别人?其实你与他是一样的。你在“呵”时,是不是高看了自己,看低了别人?其实你并不比他高。用外在的财富、地位、能力、成就,与他人比较,不是比人强,就是比人差。把外在的等同于自己,就忽略了内在的人人皆平等的根本。道生天地万物皆,都禀赋了道性,都是圆满自足的。一个人的圆满自足,怎么能比另一个人的圆满自足大或是小呢?一个人的无限可能性,怎么会比另一个人的无限可能性强或是弱呢?所以说,是唯,还是呵,形式不同,本质一样,将外在的当成内在的。
   老子写“唯之与呵”,并反诘:“相去几何?”意思是说,人有了分别心,就忘了内在的根本,就不能正确看待自己,要么高看,要么贬低,都是比较心在作祟。言外之意,到底是谁在鼓动世人舍本逐末,去追求财富、地位、成就等等这些外在的虚妄的东西,而不修行内需的大道大德呢?罪魁祸首当然就是“圣、智、仁、义、巧、利”。
   2、善之与恶,相去何若?
   白话:善与恶,美与丑,是相生相克,很难绝对分开,且随时会转化,能有什么区别呢?但是,自以为是,或为求一己之私,刻意混淆黑白、颠倒是非,定性这就是善或这就是恶,差距就大了去了。
   阐述:美与丑,善与恶,都是人根据“标准”来评判的。如追求以瘦为美。瘦者,则暗喜,胖者,则心愁。瘦了美滋滋的,胖了如临大敌。其实,是美是丑,与瘦、胖本身并没有关系。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套用一下老子的话:天下人都追求骨感美,这种风气就可恶了;天下人都骨瘦如柴了,最后你看看我,我瞧瞧你,再也不会觉得瘦是美了。美与丑、善与恶,不仅是相生相克,还是根据“标准”评判出来的。物、事、情本身是中立的,只是人们用某种标准,将物、事、情,判定为美或丑,善或恶。而标准是人定的,制定者自然会根据自身的需要、自己的喜好或者出于某种目的,定出“标准”。既然如此,美真美,善真善吗?就拿“唯”与“呵”这事来说,如果有人一定要定性“唯”为美或丑,“呵”为善或恶,再在他谆谆教导下或强大攻势下,人们或许也就认了。
   所以老子说:“善之与恶,相去何若?”这是反诘呀,意思是善与恶,本来是相互依存,相互转换的,并不存在绝对的差距,但是,人为为之善,人为为之恶,相差又是何等样子呢?那可就相差十万八千里,相差大去了。
   为何这么说呢?一是世上本无事,大家自自然然的,善与恶本是相生相克,很难绝对分开的,且随时会转化,正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但是,“圣人、智者”们不甘寂寞,总喜欢自以为是,或为一己之私,刻意混淆黑白、颠倒是非,定性这就是善或这就是恶,导致那些有悖常理的事也就随之而来;二是加上那些附和者、跟随者的推波助澜,还有广大盲从者的随波逐流,促使这种评判标准大行其道,成了气候,这就更可怕了,想要正本清源,难上加难。
   3、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白话:人们所畏惧的,不可不畏惧。
   阐述:“人之所畏”,大家都畏惧、害怕的,一是权威,二是死亡。在权威面前,人通常会显得弱小可欺,且“宠辱若惊”;在死亡面前,人通常会显得恐惧无助,“贵大患大若身”。畏惧权威,不可能有平等,畏惧死亡,不可能有自由。人之所以畏惧权威与死亡,因为有我,有私,有为,“及吾无身,吾有何惧”,如果回归自然,无我,无私,无为,又怎么会有畏惧呢?
   但又“不可不畏”,为什么呢?因为一旦整个社会都认可,说这是善,你只能表示喜欢之、向往之,然后欣欣然接受之;说这是恶,你只能表示厌恶之、避开之,然后同仇敌忾消灭之。哪怕事实完全不是这样,你也不敢说,不敢做,只好随大流。否则,你就是特立独行,就是标新立异,就会招来异样的眼光,甚至招致灾祸。渐渐地,内心从排斥到麻木,从麻木到认可,从认可到习惯成自然。可怕吗?太可怕了,不可不畏。
   4、荒兮,其未央哉!
   白话:远远看去,象一大片长满野草的沼泽地啊,它漫无边际,望不到尽头,这种情形还远未结束呀!
   阐述:楚简本至“不可不畏”为单独一节,没有“望兮,其未央哉!”帛书本,到“望兮,其未央哉!”为单独一节。望,帛书本为“望”,王弼本为“荒”。本人以为,至此为单独一节,更为合适,且“荒”字更为妥些。章节就算了,还是随大流吧。
   “荒兮”,这种情形,就象一片长满野草的沼泽地啊,回望一下,已经久远了。“其未央哉”,象这种情形,还将继续,不知何时是尽头,看不到希望啊!
   意思是,举世皆醉唯我独醒:你为何要“唯”,你与他人是一样的。你为何要“呵”,他人与你也是一样的。众人皆为道生,内心都是圆满自足的,都拥有无限的可能性,外在之物替代不了你的高贵;有便是无,无便是有,善亦不善,恶亦不恶,别一味地盲从,人云亦云,吠影吠声;无我,无私,无为,权有何畏,死又何惧,人人平等,享受自由。
   5、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白话:众人都那么兴高采烈,好像正在享受盛大的宴席,大快朵颐,吃得满嘴流油;好像春天登上高台,满眼繁花似锦,美不胜收,一副陶醉其中的样子。
   阐述:①熙熙,欢乐、热闹、兴高采烈的样子。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余,则熙熙而乐。”其余的时间,则充满欢乐。②太牢,古代天子祭祀社稷时,用牛羊豕三牲齐备,称为太牢。诸侯祭祀宗庙时,只能用羊与豕两牲,称为少牢。祭祀完毕,众人会分食祭品。③台,《说文》“台,观四方而高者。”国人喜登台望远。《孟子•尽心章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登高》“百年多病独登台。”病了,仍要登台。
   从此句开始,皆为老子对“举世皆醉唯我独醒”之众生相的描写,且采取对比的手法,形象生动又幽默辛辣。“众人熙熙”:芸芸众生,你挨我挤的,忙忙碌碌,一副乐乐呵呵的样子。“如享太牢”:就好像是在享用全牛全羊全猪的盛宴,大快朵颐,吃得满嘴流油。“如春登台”:如春天登上高台,满眼繁花似锦,美不胜收,一副陶醉其中的样子。
   6、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
   白话:我独自一人,如一湾清水,水波不兴,无一丝和乐的征兆。如初生的婴儿还不会发笑。一副颓废失意的样子,好像找不到归宿,不知哪些是自己的同类。
   阐述:泊,没有水草的空白水面。诸葛亮《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老子在这里,用贬义的手法来弘扬淡泊无欲。兆,征兆,预兆。未兆,指水波不兴,淡泊宁静。孩,形声字,从子,亥声,本义是小儿笑,同“咳”。帛书本为“咳”。《说文》“咳,小儿笑也。” 傫,辛劳,《广雅•释诂二》“傫,劳也。”
   “我独泊兮其未兆”:我独自一人如清水一潭,澄澈见底,水波不兴,无一丝和乐的征兆。意思是我独自享受着内心的恬静与淡泊,这种感受没有在脸面上表现出来。“如婴儿之未孩”:像还未开笑的婴儿般纯洁天真,未受世俗影响,保持着平常的心境。“傫傫兮”:劳累颓废的样子。“无所归”,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不器”,即不自归于任何类型。“傫傫兮无所归”:意思是,一副劳累颓废模样,说他是个道人,却又不像。如此落泊,真无法将他归类,加以界定,他究竟是属于我们中的哪类人呢?言外之意,不属于世俗中的任何一类。
   7、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白话:众人都富足,而我孑然一身,遗世独立,怅然若失。我真像个脑子有问题的傻子啊,只会像流水一样随地势而前行,一副内心蒙昧未开的样子。
   阐述:余,《说文》“余,饶也。”饭食饱足,曰余。遗,《说文》“遗,亡也。”遗失,亡失。愚,《说文》“愚,戆也。”傻、愣、鲁莽、蠢、昧。《贾子道术》“深知祸福谓之知,反知为愚。”深切地知道什么是福,什么是祸,叫做知;把祸当作福,把福当作祸,就叫做愚。“我愚人之心”是反说:凡人只知有为,不知无为;只知欲望,不知理想;只知有我,不知无我;只知权威生死,不知自然自由。沌,指水流随地势而走,沌沌,只知随地势而前行,似乎没有目标,一副愚昧无知的样子。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老子在这里是说,“大道废”,众人失去了大道,却拾得了“仁义”,很快,也就心满意足了。“智慧出”,众人失去了大智慧,却拾得了伪巧,也很快就心满意足了。“六亲不和”,却得到了孝慈,又满足了。“国家昏乱”,众人看到了忠臣,将希望寄托在忠臣身上,又满足了。只有我,孑然一身,怅然若失,遗世独立。接着,老子又说,“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我真像个脑子有问题的傻子一样啊,无我,无为,无生无死,只会像流水一样随地势而前行。“愚”非真愚,“沌沌”不是糊涂,水流随势而转,但内心清清楚楚,不争而已。有人学道学坏了,也开始装糊涂、玩深沉,结果别人是大智若愚,他却是大愚若知。所以,这种外昏内明的功夫,不是装疯卖傻就可以学到的。
   8、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白话:举世之人都明明白白,灵光得很,唯独我糊里糊涂、平凡庸陋;举世之人都辨得清清楚楚,算得毫厘不爽,独独我木讷,浑浑噩噩,懵懂无知。
   阐述:昭,《说文》“昭,日明也。”孟子说:“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圣贤之人,先是自己清楚明白,然后让他人清楚明白。昏,昏聩,糊涂。察,《说文》“察,复审也。” 贾谊《道术》“纤微皆审,谓之察。”察,明察,令其纤毫毕现。闷,《说文》:“懑也。”烦闷,生气。在这里为懵懂无知。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意思是俗人都目光如炬,高明得很,一副我很灵光,我很清楚的样子。相反,我给人的感觉是毫无出奇之处,看起来平凡庸陋,一副年迈昏聩的样子。老子的言外之意,修道之人不以聪明才智高人一等。“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普通人对任何事都精明得很,事事精打细算,事事弄个明白,一副能言善辩绝不吃亏的样子。我倒是闷闷笨笨的,木讷得很,一副懵懂无知,无法开窍的样子。言外之意,要聪明,你们聪明去吧,你们到处吹毛求疵,斤斤计较,我只能视而不见,我内心清爽明白得很。这句话,有点像“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意思是了解我的人,知道我是在心忧天下而眉头紧锁,不懂我的人,说我这个人还求啥呢,以为我还有啥不满足的。
   老子在这里,用俗人的清楚明白、明察秋毫,与圣人的糊涂、懵懂无知相对比,暗示俗人在欲望、有为、有我方面,十分明了,却不知自然无为;圣人在欲望、名利方面糊涂,却能够自然而然,淡泊宁静。俗人在外在的事理上清楚明白,在内在的道德上,却懵懂无知;圣人在内在的道德上,圆满自足,在外在的道理上,难得糊涂。
   9、澹兮其若海,飓兮若无所止。
   白话:水波轻摇啊,我的内心好像平静开阔的大海,可以容纳一切。风飘啊飘啊,我的思绪神游蓝天碧海、四极八荒,好像没有止境。(俗人有俗人之乐,吾亦有吾之乐!)
   阐述:澹,水波纡缓的样子。《说文》“澹,水摇也。”水波摇动的样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写到:“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飓,不是台风,而是高雅的清风,从深远的清空徐徐吹来。
   “澹兮其若海”,水波纡缓啊,像大海一样宽阔,静默中,容纳一切江流,容纳一切尘垢,呈现在表面的是一层纡缓的水波,底蕴却深不可测。“飓兮若无止”,从深远的清空徐徐吹来的清风啊,携带着我神游四极八荒,无止无境。这种境界,是可遇不可求的,要住在高山上,方能有所体会。这种感觉很难形容,叫“天风朗朗”吧,尤其在极其宁静的心境中听来,它可以带着你的思绪飘在那高远的清空里,虚无飘渺,又美妙无比,尤如与天籁齐舞。这两句话,可能是老子体悟大道的快乐吧,我没到这个境界,体会不出。

共 680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本章,(其实,玉峡耕牛认为该为两章,因随大流,权且作一章处理)老子第一次将圣人与俗人,放在一起对比。圣人淡泊、如婴儿一样单纯、无所归、混沌无知、无为,且愚笨鄙陋。与圣人相比,俗人充满热情与欲望,如春游一样兴高采烈,俗人精明、有理想、有抱负、有作为。圣人大智若愚,俗人大愚若智。圣人与俗人的根本不同是:圣人走在道上,遵循道,自然,自由,无为。而俗人没有走在道上,而是在追求外在的满足,从此失去平等、自然与自由,踏上了一条永不满足的欲望之路。感谢作者精彩的解读,受益匪浅!辛苦了!强烈推荐!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玉峡耕牛        2017-03-22 09:09:08
  我们一生忙忙碌碌,为谁辛苦为谁忙?其实就是为名求利。名利二字,难看开,更难放下。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