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清风书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檀香.某人杯】情意相通,何惧阻隔(纪实文学 征文)

编辑推荐 【檀香.某人杯】情意相通,何惧阻隔(纪实文学 征文) ——“泰台书画艺术交流——海峡两岸泰台艺术家联展”开幕式纪实


作者:地下城与勇士 白丁,11.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05发表时间:2017-03-22 07:49:03
摘要:2016年12月31日,“泰台书画艺术交流——海峡两岸泰台艺术家联展”在江苏省泰州市美术馆隆重开幕。开幕式现场十分热烈,广大市民、媒体记者及嘉宾现场感受了参展作品的独特魅力。此作品正是描绘了开幕式现场动人的场面。

【檀香.某人杯】情意相通,何惧阻隔(纪实文学 征文) 2016年12月31日,“泰台书画艺术交流——海峡两岸泰台艺术家联展”在江苏省泰州市美术馆隆重开幕。来自台湾的杨松寿、郑翼翔、官志宇、林素祯、刘敏娟、王珍珍和来自泰州本地的戴琪、孙志勇、郑剑君、葛建余、梅德君等艺术家齐聚美术馆,展示自己的书画作品。此次展览旨在进行两岸艺术交流,推动两岸的合作与发展。开幕式现场十分热烈,广大市民、媒体记者及嘉宾现场感受了参展作品的独特魅力。展览持续至2017年1月3日。
   对于像我这样喜爱美术的人来说,利用闲暇时间观看美术展是个不错的选择。2016年的最后一天的上午,我来到了泰州市美术馆观看“泰台艺术家联展”。刚刚进入通往美术馆的电梯。就听见一位可爱的礼仪小姐与一位身着深色上衣的男子在交谈。小姐羞涩地问了那位先生的身份。在得知那位先生是台湾书画家之后,她很惊讶,说原来是特地参加此次联展的。随行的人的话更是使我震惊:昨天才下飞机赶到了扬州,今天早上才到了泰州!一路风尘仆仆,只为出席开幕式。这位先生还拖着年老虚弱的身躯,真是不易啊!
   一位先生专程赶到大陆来出席开幕式,想必此次联展必是相当精彩!
   电梯到了四楼的位置就停住了,我们到美术馆了。而这短暂的谈话也就中止了。
   进入展厅,顿时感觉像是进入了光与影相互剧烈交织、融合的世界。人头攒动,声音不断地冲击着会场,让会场的气氛热闹起来;展品繁多,色彩不断地丰富着展厅,让展厅显得富有生命力。2016年的最后一天,美术馆没有因为多云的晦暗的天气而显得乏味,反而因为喧闹的人群的精美的展品而显得活泼、热情,似乎是在为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做着充分的准备。
   展品是何其丰富。既有人物画,也有风景画,还有静物画,更有书法作品。走近它们,顿时感觉到色彩的绚烂!
   欣赏国画作品《蓬莱仙山》时,我顿时感觉到这部作品的不落俗套的艺术美。一般的山水画作品,多为黑白两色的交织,黑色部分代表山,白色部分代表云雾。这是中国画在几千年来形成的固有的写意模式,而这种模式在现在看来却像是桎梏,阻碍了山水画的发展,让画作看上去像是从某个特定的流水线和模具里批量生产出来的。而这幅画则另辟蹊径,大胆地运用蓝色与紫色,挥毫泼墨,有恣肆狂狼之势。画中山像是要摆脱朦胧寂静的意境,尽情地展现出自i己的本色。蓬莱仙岛,又称蓬莱仙山,乃神话传说之地。与方丈、瀛洲一道,成为了东海之东的三座仙山。《史记》中记载: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曾派人到蓬莱仙山去找寻仙人、探求长生不老药,最后无果而终。《山海经》中也记载:蓬莱仙山为仙境,有道教仙人在此炼丹。蓬莱仙山是否的确存在过?这是一个谜团。可以确定的是,无人亲眼目睹过它的美景。但是这幅画却将蓬莱仙山具象化,画得那么飘逸,那么浪漫,而画中深蓝、深紫色的云雾让人联想到道教仙人的飘逸洒脱的气质。莫非这山里真的有道人?莫非作者亲眼见到过蓬莱仙山的美景?作者在色彩上的别出心裁的确让这幅画的主题表现更加突出以至于是得全画具有独特的美感,令人天马行空地想象。而画中的楼阁、树木画得小而精,反而显得画面的寥廓。
   再看看其他的画作,《大鲁幽峡》中的峡谷那么地沉寂,似乎仍沉浸在黎明中。只有水在动,其他的事物仍在静止中。还有画作《宝岛览胜》,视野广阔,将台湾的美景融入方寸的宣纸中。乍一看,画中的美景要瞬间跃出画纸,涌入欣赏者的视野里。
   我很好奇,是谁创作了这幅画作?
   20分钟后举行的开幕式,让我知道了作者的身份。
   开幕式上,一位头上留有一圈白发的老人引起了我的注意。他是一位来自台湾的画家,他的作品也在此次展览上展出。
   他叫杨松寿,台湾画家。说得准确些,他是祖籍江苏扬州的台湾画家。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国画专业。他在开幕上的讲话没有过多的套路,也没有敷衍的言辞,更没有空洞的感言。讲到此次联展,他很激动,用普通话说“我很乐意向大陆交流我们台湾的美术,很乐意推动大陆美术的发展和两岸美术的交流”,“真的,我很高兴看到今天的开幕式上有不少小孩。我很喜欢小孩”,说着他咧着嘴笑了笑,还竖起了大拇指。“我很高兴看到今天有这么多人出席开幕式。我祖籍上是扬州人,扬州市我的故乡。今天来到了泰州,泰州离扬州很近,我也算是回到了我的故乡。回到了故乡,我感觉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真的,我觉得故乡真好。我爱……我的祖国……真的,我为我是一位中国人而感到自豪。祖国要强大,我们这一代人要努力,要努力……”他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哽咽地说着。
   眼泪止不住地流着,而在场的人受到了感染,为之鼓掌。
   没错,之前提到过的三幅画的创作者就是他。
   一位祖籍在大陆却远离大陆几十载,直到晚年才回到故乡的人,心里一定是相当激动的,激动得流下了泪水。没错,对于任何一个有“根”的人而言,这种精神是难于言表的。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让人沉醉,让人痴狂,让人疯狂!同根同祖的两岸人民对这种感情更是格外珍视。无论时空如何变换,这种情意终究不会被湮没!
   而杨老师也特地为美术馆创作并赠送了一幅以泰州风光为主题的国画作品。
   正如此次展览的宣传画册的序页中所言:“一脉相承,书画同根”。感情既是如此,更何况是书画呢?
   市民朋友对此次展览也是抱有很极大的热情。此次展览的2017年专题台历已被发放完毕,而专题宣传画册也是不断地被发放。为了让台湾的民众更好地了解两岸的美术交流。负责发放专题画册的保安特地向每位来自台湾的宾客发放了许多画册。他一边发放着,一边向宾客们热情地说:“多拿一些,多拿一些。带到台湾去,让台湾同胞们看一看我们大陆的书画作品。”
   而市民朋友也很积极,有些人拿了一本画册以后迫不及待地翻开封面,拥到杨松寿先生面前,请他在扉页上签名。而杨先生也不回避,热情地伸出满是皱纹的手,攥着记号笔签名。保安也心动起来,对杨先生请求着:“杨先生,杨先生,请你也为我签名吧。”前来寻求先生签名的人越来越多,先生有些招架不住。难以脱身了。快到出席交流会的时候了,还没有为观众签完名。直到保安苦口婆心地劝导了观众以后,杨先生才脱身了。
   大陆和台湾的情意绝不仅仅体现在乡音乡情上,还体现在文化交流上。改革开放以来,台湾的文化如潮水一般映入大陆,引发了一个个不可抗拒的潮流:邓丽君的歌声传遍了街头巷尾,《小城故事》、《我只在乎你》、《南海姑娘》等歌曲至今仍为人传唱;《妈妈,再爱我一次》、《搭错车》、《一剪梅》等影视剧作品已成为那时中国人的集体记忆;《罗兰小语》、《流星雨》、《撒哈拉的故事》、《目送》、《乡愁》等文学作品早已融入到大陆人的精神中,有些至今仍受广大读者欢迎。而大陆的文艺作品也受到越来越多台湾人的欢迎。如今,越来越多的书画家、文化人士到台湾举行活动,深受当地民众的欢迎。而大陆相当有名的杂志《读者》已经于2011年开始在台湾同步发行。虽然两岸关系的发展多次因为政治因素遭受挫折,陷入低谷,甚至趋于紧张。但文化交流始终没有中断,甚至更加密切,更加频繁。
   而此次联展也是两岸几十载文化交流的一个体现,是一个时代的一个缩影。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两岸密切的文化交流与浓浓的同胞情意,也看到了文化交流不变的内涵————传播、合作与共享,也看到了新的特点、新的方式————在非沿海的内地城市举办书画联展。
   再看看参展的画作便可知道参展书画作品的个性。
   值得一提的是参展的作品中有两副主题完全一致的国画作品。这两幅作品都是用丰富的色彩来描绘诗人李白的故里江油的风景。其中一幅名叫“江油胜境”,而另一幅名叫“江油胜景”。仔细观察便能看出两者的不同之处:前者画面中融入了佛像、书法、楼阁以及李白的形象,还借竹影来展现江油清幽古朴的一面,意在展现李白故里深厚的人文内涵以及诗人故里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美丽清幽的自然风光。似乎想证明一个观点:是这座城市的浪漫的氛围孕育出李白的浪漫主义的诗篇。而后者则不然,它侧重于展现江油高大雄伟的山峦,尽情描绘阳光照耀下山的起伏堆叠与翻腾中的云雾。无任何清幽典雅的色彩。它让人看到了江油坚强伟岸的臂膀以及博大宽广的胸襟,让人觉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铮铮傲骨,浪漫清幽之中暗藏着巨大的、令人生畏的能量!
   同样是画山,来自泰州的画家梅德君却画出了冷峻。作品《山静云初吐》、《积林声更远》中的山高而险峻,瘦骨嶙峋,看了让人感到一种寒意————深秋时节的寒意,让人感到萧瑟的寒意。
   风景画也是不错的。来自泰州的画家葛建余的画作《溱湖荷韵》、《春水》、《桃花季》运用油画中经典的表现手法,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朦胧美。而台湾画家王珍珍的画作《猴子的家——柴山》、《莲露》则尽情展现了台湾独特的风光。作品《莲露》借女童的活泼可爱、对莲露的好奇心展现出莲露枝叶的茂盛与饱满的果实的诱人的粉红色色泽。而《猴子的家——柴山》则展现出面对来往游人的猴子们的可爱与顽皮,这些猴子们在游人面前依旧享受着自己的美好时光。这幅画相当精彩逼真,以至于保安同志看了之后都说:“我也想到台湾去。”
   然而,在参展的作品真最具表现力也是最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却是王珍珍女士的水墨画《老兵不死,独向黄昏》。
   同作者参展的其他画作相比,这部作品少了浪漫情调,多了现实意味;少了自然风情,多了政治意味。同展览上的诸多画作相比,很不相称。然而,这部作品却是最打动人心的。
   看看这幅画吧,背景猛烈冲击着我们的视野。灰黑与蓝白色相互对抗、冲击,吸引了我的视野。细细看看,灰黑色是战争的硝烟:坦克、直升机轰鸣,枪声不断,血肉横飞。厮打声、呼喊声不断爆发————尽管画中没有血红色,但我还是能感受到的。具体是哪一场战争的场面,我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场相当惨烈的战争,一场给老兵带来巨大创伤的战争。再看看大海的波涛、行驶中的军舰、逃跑着的士兵————不要再说了,这必然是国民党军队逃离大陆、撤退到台湾的场景。而画的中间,则是一种具有孤独意味的宁静的场景————枯树的枝桠下,老人挎着包,拖着小行李箱。他静静地站着,面对着平静的湖面以及一河之隔的小村庄的座座平房和静静的小山丘。他是欣喜呢?还是悲伤呢?是感叹世界变幻的无情,还是感叹回归故土的激动?老人心中必是复杂的,复杂得难以用言语表达!
   实际上,“真实的”老人身着白色衬衫,套着黑裤,踩着黑色拖鞋,戴着一块老旧的手表,拄着黑色拐杖。头发、眉毛、胡须都已花白的他侧首沉思。两眼似乎想要表达出什么东西,又似乎想要流出眼泪。
   背景中还有书法的剪影呢。是什么剪影呢?唐诗《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剪影。经典的思乡名篇让这本来就带有悲伤色彩的画面显得更加悲怆了。
   战争、沉思、归乡,过去、现实、将来,这些都融于一张画纸上。这是一位渴望回乡的老兵的形象。
   这幅画,让我想起了一个美丽的错误:歌曲《橄榄树》中一句歌词————“我的故乡在远方”。这句原本是展现作者三毛渴望自由、洒脱,渴望漂泊天涯以寻求“解放”的思想。多年来,它被误认为是展现思乡之情的。
   这幅画,也让我想起了香港著名乐队BEYOND的歌曲《大地》,让我想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身穿带有“回家”字样的汗衫、流着眼泪呼喊着参加呼吁当局向大陆开放的示威游行的台湾老兵们。
   “感动中国”2012年度获奖人物高秉涵生于山东菏泽,后逃离至台湾。身为军官的他亲手枪决一个宁可违反军令,也要孤身漂流回故土的士兵。他也深知思乡之情的真切,但他迫于纪律也不得不杀人。为了赎罪,两岸开放后,他奔波于海峡两岸,义务为台湾老兵寻亲提供支持。20多年间,先后抱回了54个老兵的骨灰罐,帮助他们完成遗愿,回归故乡的怀抱。
   如今,“老兵回家”已成为现实。而有些老兵迫于身体上的限制,无法回到故乡。但他们仍在思念着故土,画中的老人就是这些没有回到家乡的一员。
   对于那些无视感情、狂喊“台独”的人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响亮的耳光!
   可怜这位曾经遭受过战火创伤、现在忍受着身体和心灵上的折磨的老人啊!
   在现场,一位老人用颤抖着的手指着这幅画,激动地用极不通畅的话语告诉我:“这幅画……不错,它展现出了……社会的现实。作者似乎是见到过……这位老人吧。画中的老人的原型……是不是创作者的……家人?”
   这幅画无疑充分地体现出此次联展的主题————“一脉相承,书画同根”。
   这幅画无疑体现出一个道理:情意相通,何惧阻隔?
   没错。情意相通,何惧阻隔?
   是的,所有的参展作品集合起来表达出的正是这样一个道理:情意相通,何惧阻隔?
   正如室外的阳光一样,我进入美术馆的时候,已将近9点钟,它却因为今日多云的天气被暂时地阻挡了。然而,阳光始终是奔向大地的。太阳始终是将阳光射向大地的。离开美术馆的时候,已是11点多了。这时云朵散去,阳光照射着大地。抬头看去,太阳正悬在我的上空,似乎正在想要奔向更高的位置。
  
   2017年1月11日——1月13日
  

共 520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2016年12月31日,“泰台书画艺术交流——海峡两岸泰台艺术家联展”在江苏省泰州市美术馆隆重开幕。开幕式现场十分热烈,广大市民、媒体记者及嘉宾现场感受了参展作品的独特魅力。此作品正是描绘了开幕式现场动人的场面。文章展现出一个不同的场景,热烈的气氛扑面而来,让读者深陷其中,融入历时文化,带着墨香,感染读者,读后受益匪浅,值得推广阅读。好作品,文笔流畅,语句精彩,构思独特,落笔不凡。推荐共赏,感谢赐稿,问候作者。【编辑:卡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檀香编辑部        2017-03-22 09:19:22
  问好作者! 感谢赐稿檀香,祝创作愉快!
檀香编辑部
2 楼        文友:彩云伴海鸥        2017-03-22 21:25:36
  欣赏佳作,问好作者,期待更多精彩。
彩云伴海鸥
3 楼        文友:彩云伴海鸥        2017-03-22 21:25:53
  欣赏佳作,问好作者,期待更多精彩。
彩云伴海鸥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