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检”不是“不检”
就产品而言,一提“免检”二字,不少人很是心有余悸。
某些“质量信得过单位”,由于自身把关严格,视质量如生命,产品的整体质量得到上级质管部门的充分肯定,于是,便对其某一或某些品种发放免检证书,以示信得过。
然而,事物是发展的,事情是变化的。上级“不检”,一旦出了问题咋办?产品的整体质量虽好,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嘛。以危险性大的产品为例,一万个里边就是有一个保证不了质量的也受不了哇。
被以上想法迷惑头脑者,的确不少。在他们那里,无疑误解了一个事实,即以为某产品得到“免检”许可,就是对该种产品“不检”了。其实,“免检”的只是上级有关单位,而不是本单位。本单位不是“不检”了,恐怕要随着质量的提升,标准的提升,不断地强化自检工作哩。由物及人。产品质量要达到上级的“免检”,尚须不断强化“自检”,那么,作为领导干部要成为合格的公仆,在群众心目中达到“免检”的程度,就更得强化“自检”了。
可现在,有些人既想成为上级及群众心目中的“免检”干部,却又往往忽视本身的“自检”,甚至“不检”。结果是,对上越觉得够得上“免检”,实际上与“免检”的距离就越大。更为严重的是,对这种潜在的危险,本人没察觉,至今仍然自我感觉良好。
“免检”是上级和群众的认可,真要达到这一目标,“自检”是必须强化的。现在不少人之所以忽视这一点,其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认为“根红苗正”。觉得自己是从“正规部门”出来的干部,受党的教育多年,差也差不哪去。
二是认为“免疫力强”。不三不四的事物,觉得少来少去地沾染点没啥,干扰不了自己思想和行为的良好主体。
三是认为“比下有余”。不与先进比,专与后进看,总觉得是先进,是模范哩,打分应在80分以上。
严格地说,就是对上级有关质检部门而言,“免检”也不是“不检”。以某一产品为例,不检,你怎么知道它是“信得过”还是“信不过”的呢?还是“检”了,“免检”只不过是一种“肯定的表示”而已。
“免检”既然不是“不检”,那么,最好就别称“免检”,人们十分反对这一提法,因其名不副实。
“免检干部”的出现,倒不是组织人事、纪检监察部门有这方面的规定,认为某些思想好、素质高、作风硬的领导干部,无需监督,给他们发了“免检证”,而是某些人自以为是,觉得高人一头,自封为“免检”的,而置各类监督于不顾。持这类想法者,往往级别越高越强烈。其中,有的由于放松世界观改造,接受不了别人的批评帮助,犯了错误对上级的调查产生抵触情绪,找关系,托人情,甚至通过串供,订立攻守同盟。
产生“免检”思想的开始,就是背离群众的开端。近几年出现的腐败分子,哪一个不是利用手中之权闹“免检”的?“免检”导致了“不检”,“不检”引发了放纵,即使自身“免疫力”强,也难以闯过种种包围圈,免不了下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