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母亲的酸肠臊子面

编辑推荐 母亲的酸肠臊子面


作者:天山鹰 秀才,1279.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894发表时间:2017-03-23 07:36:57
摘要:甘肃人爱吃面,这是有目共睹的。为啥?一因地理条件,当地不产大米;二因当年生活艰苦,吃面连汤带水的,容易饱。从小吃面喝汤长大的我,自然对面食情有独钟。小时候,生活清贫的时候,总想盼着能饱饱地吃一顿长面解解馋;生活条件好了,特别是在外生活的时候长了,又盼着能吃一顿家乡的长面,那是想家的味道在滋生。

甘肃人爱吃面,这是有目共睹的。为啥?一因地理条件,当地不产大米;二因当年生活艰苦,吃面连汤带水的,容易饱。从小吃面喝汤长大的我,自然对面食情有独钟。小时候,生活清贫的时候,总想盼着能饱饱地吃一顿长面解解馋;生活条件好了,特别是在外生活的时候长了,又盼着能吃一顿家乡的长面,那是想家的味道在滋生。
   我说的长面,就是臊子面。所谓的臊子面,当然是要有肉丁的;但有肉丁又不是糊咕龙咚的杂浆面,而是肉丁小而正,汤清而亮,味鲜而美的臊子面。吃臊子面,不为急着吃饱,而是慢慢地品味道;所以家乡做臊子面的手艺,在两个方面必须赢人:汤要鲜美,面要劲道。
   记得2014年夏天,我们全家自驾游去北疆。路过奎屯时,战友中午在风情园为我们一家接风,自然是一顿山吃海喝;因为我开车,虽然是滴酒未占,但特色菜品真得让人大开胃口,吃得满实满载。等下午离开时,战友非要带我们一家吃一顿正宗的家乡臊子面,推辞不过,只得前往。
   到了城边上的那个清汤臊子面馆,已是人山人海,坐无虚席。光那个场面就让人有种不虚此行的感觉。站在面馆的过道里,一边排队等候,一边目睹食客们吃面的情景,小时候家中待客的情景从脑海中浮现出来:
   在那个早吃清,午吃饱,晚吃少的年代,酸汤臊子面一般是不会轻易端上餐桌的。平常人家,只有家人过生日或逢年过节时才会吃一顿。母亲做的臊子面味道好,我家还时常担负管干部(给下乡干部吃单灶)的任务,我们小孩就有了蹭碗臊子汤的优待。当然,夏收后,不管日子过得再紧,家家户户也要做几顿臊子面让全家老小美美地吃个饱。
   记得每年麦田泛黄,但还没有开镰的时候,那首古老而又有着无限引力的童谣就在大街小巷传唱开了:
   烟囱眼,冒冒烟。
   牛耕地,种夏田。
   夏田黄,麦上场。
   链结打,簸箕扬。
   一扬扬了两大桩。
   石磨飞转,细箩筛面。
   切刀走马,擀杖叮当。
   下到锅里如丝线,
   捞到碗里油花转。
   十碗八碗下肚,
   原来忘了放醋……
   童谣形象逼真地道出了人们对一碗臊子面的期待,以及当时人们狼吞虎咽的吃象。
   做臊子面,首先要在面上下功夫。母亲先在温水中加少许碱面(小苏打),倒入选好的精细白面中拌成面丝,用手反复地揉捏成光滑细腻的圆形面团,扣在瓷盆中省一到两个小时,再用擀面杖擀成薄如白纸的一张圆形大面皮,然后凉在面板上自然风干多余的水分;最后一道工续就是“切刀走马”,将面皮前后左右对折成四到八层,再用锋利的面刀将面皮切成均匀而细致如丝的面条。
   接下来是调酸汤。父亲从集市上割二两肥猪肉,越肥越好;因为肉肥爆炒时可以练出油,大油炒菜一举两得。母亲将猪肉、土豆、胡萝卜等切成小丁分别存放,将提前泡好的海带、木耳、黄花反复冲洗干净后再切成细丝,先绘制成一盆臊子。接下来最重要的工序是炝锅调汤汁:在热锅中倒少量的清油烧得冒微烟时,将葱花、辣子皮迅速倒了热油中,伴着“嗞啦”声,赶紧又将上好的食醋倒了锅中;顿时,带着浓浓醋酸味的味道溢出厨房,让人不由得垂涎欲滴。
   用酸汤臊子面待客,并不急着要吃饱,讲究的是口饭(一碗面一大口即可吃完);吃的是一种味道,一种程序,还有一种尊重。
   母亲将煮熟的手擀面,用筷子捞少许盛入青花碗中,然后浇以大量的酸汤汁,并放入臊子颗、调入油泼辣子,然后用筷子从碗底向上捅一下,使面与汤汁充分接触;一碗酸、辣、香俱全的正宗臊子面即可待客了。家中的孩子用盘子将臊子面端到客人面前;客人双手接过,拿过筷子一挑,“嗞溜”一声面条入口,再就一筷子凉拌胡萝卜丝或萝卜丝,美哉乐哉之感油然而生。家乡人吃臊子面,既讲究味道,也讲究卫生;所以吃者始终保留第一碗的汤汁,吃完第一碗面后,将第二碗面用筷子捞在第一碗中,而其余的汤汁始终保持着原汁原味;客人在一碗接一碗的臊子面中享受着主家的重视和尊重,主家通过臊子面让客人感到着热情和厚道。
   家乡人吃臊子面,吃多吃少看各自的饭量而不计数量。有些外乡人不知就里,觉得吃过三四碗后,再不好意思吃下去了。所以家乡人就有了劝饭的礼程:听到客人说自己已经饱了时,主人再连说带劝地将一碗臊子面捞入客人的碗中,客人不得不再吃一碗。这既反映着家乡人诚实之心,也表达着家乡人传统的待客之道。
   酸汤臊子面,一个“酸字了得,所以醋的质量非常重要。母亲是全村酿醋的高手,她酿的醋远近闻名。记得当时邻里谁家来亲戚、过生日做臊子面时,必向母亲借醋。说是借,其实是要,永借不还,吃后自然不了了之。
   母亲自小学会了酿醋的方法,而且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与总结,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我小时候,她手把手地教儿媳们酿醋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每年的腊月间,她先将高粱米、玉米、谷子等用石磨磨成颗粒状,放入大锅中加水温火熬成稀粥,等待冷却后加入自制的甜曲,倒入大炕中央一米见方的大蒲篮中,与麸皮拌匀压实,再在上面盖上塑料布、棉被等。五至七天后,大蒲篮中的物什自然发酵变热并泛出淡淡的甜味,母亲再烧半锅稀粥并加以自制的醋曲,与蒲篮中醋料拌匀,谓之为喂醋,就是给醋增加劲道;然后再放置两三天等待自然发热,如此反复再三。不久,香甜中带着浓浓醋酸的味道溢满房间,溢到院落中。巷子中过往的乡邻准会说,三娘(三婆)家(父亲在弟兄中排行第三)的醋熟了。
   母亲将发酵成熟的醋糟储藏在一个大瓷缸中,用黄土封口,可供一年之需。用时揭开土层,取出醋糟,泡入小瓷缸中,然后滤出汁液即为食醋。过年前,母亲用头遍醋再套头遍醋糟的办法,可制成几玻璃瓶醋精,密封后,留作日后招待贵客之用,其余的放在大锅中,加以食盐、八角、陈皮等熬制后,存入二瓮中以备日常所需。
   家乡招待客人最上档次的食品就是酸汤臊子面。记得90年我参军入伍,部队带兵干部杜排长来家访,母亲用心做了一顿酸汤臊子面招待他。到部队后,他多次提起母亲的臊子面的味道,也给了远离母亲的我心灵莫大的慰藉——我为母亲的手艺而自豪。
   我在新疆生活了二十多年,因为爱人也是甘肃人,所以家中的饮食自然以面食为主,特别是在闲暇时,精心地做一顿臊子面,竟然成了解馋的一种方式;虽然新疆的面和醋都不如家乡正宗,但经我们亲手制作的臊子面,家乡的味道多少还是有的。受我们的影响,女儿自然也喜欢上的臊子面,也就特别留意臊子面的做法。记得她参加的一个作文竞赛,是以《秘方》为题,将臊子面的制作过程巧妙地融入到了曲折动人的故事之中;老师看后将《秘方》推荐为佳作,我读后深受感动——起码女儿的骨子里有了家乡的元素、家乡的味道,以及对家乡牵挂的一种情愫。
   记得十多年前,和静这个小县城,也有一家饭馆,叫“岐山哨子面馆”,顾名思义当然是陕西岐山人开的,但怎么就把“臊子面”写成了“哨子面”呢。陕西的正宗哨子面如何,我没有亲到本地品尝过,所以不好作评论;但当地“哨子面”的味道与母亲的臊子面相比,真是大相径庭了许多。
   那年,在奎屯吃了一碗真正具有家乡风味的臊子面,既感受到了战友无比真诚与热情,更唤起了我对家乡味道,特别是母亲手艺的回忆;我那勤劳而良善的母亲,还有她那碗正宗的酸汤臊子面又一次从记忆深处电影般地回放开来。

共 294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通过对母亲做的臊子面的回忆,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由于地理因素、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北方地区的人们主要以面食为主,因此,对于面食的加工调制,就成了当地人们精神生活追求的一项内容。文章从全家去新疆游玩受到战友的热情招待,吃当地特色食品臊子面,自然引起了对母亲的回忆;点出了家乡饮食的习惯,细致细腻地叙述描写了母亲制作臊子面的经过,反映了母亲的勤劳淳朴、厚道热情、聪明能干,由此也表现了家乡的风俗习惯,家乡人们的真诚与热情。文章语言清新优美,饱含着浓浓思念的深情。推荐阅读好文章,问好作者,祝您佳作不断!【编辑:平淡如水】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平淡如水        2017-03-23 07:38:09
  臊子面里,饱含着热情的战友情,蕴含着浓浓的思念母亲的感情。
不与他人攀比,只求自己进步!
回复1 楼        文友:天山鹰        2017-03-24 11:58:25
  感谢平淡如水的编辑与推荐!辛苦了,问好老师!
2 楼        文友:独步寻花        2017-03-23 07:57:00
  我也想吃了!~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