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涯·同题】沈家祺,当代网络徐霞客(散文)
有一种文字,来自天然;有一种花香,飘至遥远;有一种创作;来自旅行;有一种情怀,来自奉献;有一种美好,来自回味。随着网络文学红遍大江南北,家喻户晓时,他的名字也随之接踵飞翔而来。他是谁?就是被网友尊称的当代的徐霞客,著名作家沁香一瓣(沈家祺)老师。
如果说,沁香老师被誉为网上当代的徐霞客,这不是夸口,而是当之无愧。打开沁香老师文字的空间,那一篇篇隽秀的文字,仿佛是从林中传来的天籁之音,悠扬耳畔;仿佛是仙女散花,悠悠飞扬,美至极,香至极;仿佛是江南巷间散发出的香酒,纯致极,浓致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走万里路,写百万文。古村古城、村寨山间、戈壁彩玉、草原沙漠、新疆戈壁、岛屿沙滩、庐山井岗、美丽茶园、青翠竹园、吊脚楼……每一处都留有老沁香师采风的脚印,每一处都留下沁香老师创作的文字;就像一颗颗珍珠洒落祖国的大江南北和海内外……
沁香一瓣,花香一样美的名字,风靡群友,穿越时空。当每次看到他登录的作品呈现精彩时,满眼都绽放着留香的味道。老师接触网络的时间不是很早,他的作品大多发在报刊和有知名度的文学网站,如起点中文网、榕树下、好心情美文网、江山文学网等。只要打开文学网页,谁不知道沁香一瓣〔沈家祺〕的名字?他的粉丝不计其数,提出向他拜师的文友就有上百人。带着文字,展开羽翼,向着他的天空飞翔。有一段时间,他文思泉涌,各大网站的文友们,每天都能看到他的名字,读到他的文字,也会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小幸福感。
还记得2010年的时候,“好心情”是当时国内发表网络文学的大型网站,页面创新内容不少,有一定著名度,受到各路文学爱好者的称赞,相继从四面八方围聚安家,抒写着自己的文字。而这时,一个名叫沁香一瓣的作者出现在网上,带来了精美的散文和诗歌。当时我看到沁香一瓣这个网名,误认他是一位女性,所以称呼他为“姐姐”。后来在一次飞笺交流中,我才知道他是一位优雅才华的男士。他的作品题材宽广,文字优美,情景交融,赋予诗韵,每天的点击量在当时的好心情美文网都是名列榜首。由于沁香老师对文学的情有独钟,文品人品的相得益彰,他的文集和空间的访问量总是名列前茅。
记得有一次,沁香老师外出,半个多月没来好心情网。当他打开添加好友的后台,没想到己经有200多作者在那儿排队等待验证交友。面对这样一群热心的文友,老师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他到不是觉得自己有多么高尚,而是看到了网上文学的春天己经来临,老少组合成的文学队伍纷纷登录奉献作品,这就是文学的希望所在。有些作者在网络能发文不过瘾,遇到老师后,提出要和沁香老师交友,这不仅是对沁香老师的崇拜,更是对文学的敬畏。考虑到文学的传帮带,沁香老师一一做了接收和承诺,并表示要和文友们一起在创作中互相学习。他开始在自己的空间发表更多的文章,成为大家在文学创作时的忘年交、好朋友。
说到网上拜师,我和沁香老师的故事至今还被传为佳话。在创作过程中,希望拜沁香老师为师傅的文友不计其数。在好心情美文网发文高峰时、拜师的短信像春天里的小燕子,每天有数十封信飞到沁香老师的空间信箱。网上拜师当然是一件网络创新的好事,但作为著名的作家来讲,也有他慎重考虑的一面。因为毕竟文友之间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甚至对方长什么样?姓啥真名,是男是女、哪个省、哪个市、是老是少等都不详。真是“飞机上挂大闸蟹悬天八只脚。”沁香老师是一位富有责任心的作家,他在没弄清楚前,轻易不接受拜师求助,必须要在各方面通过交流考察后才能决定。这倒不是因为他的清高,摆架子,而是要看到现代网络中会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真假问题。特别是要考察对方有没有文学写作的韧性、恒心和培养发展的前景。
我很幸运,在好心情美文网时就成为沁香老师第一个徒弟。因为彼此的真诚和对文学的爱历历在目,所以在拜师的路上我可谓是一帆风顺。但一段时间也牵扯到没被老师收为徒弟的文友的一阵子嫉妒。沁香老师知道后,总是这样告诉文友们:其实徒弟与不是徒弟都是一样的,你们创作上有问题我一样答,创作上有困难我一视同仁帮助点评。
文友听了沁香老师的话,心里平衡了很多,怨气也随之消失的无影无踪,良好的文学创作联谊氛围在网络里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沁香老师带我就像栽培一棵小树苗、剪枝、理茬、浇水、施肥……在文学的花园里辛勤耕耘,指导我如何在生活中积累素材,采花酿蜜。
这些年来,在写作过程中,我越来越感觉到:一个有情感的、有责任心的作家,对待文字就会像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一旦文字丢失,那种心痛是无法让人能理解的。沁香老师在好心情的二年时间中,发表了小说、散文、诗歌等达数十万字,他的游记就超过十万余万字。2012的一天,好心情美文网站突然关闭了,等老师外出采风回家,就发现打不开网页,才知道好心情美文网被关闭了。因没留底稿,十余万字的游记随之消失的无影无踪。这对沁香老师来说是多么心痛。这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他根本不知道网站会这样悄无声息地突然关闭。据我所知,他的这些文章都是冷对年龄,通过熬夜一键一键地敲击出来的,所以对他来说,丢失的不仅是文字,而是丢失了他历时多年采风写作的整个心路世界。他怀疑网络文学网偷走了他的作品,指出这种做法有损于网站形象。他直率写出文章,谈及网络的诚信,批评网站的不道德行为和做法,受到网友们点赞。
沁香老师常说:创作不是坐井观天,更不是闭门造句,而要深入生活,深入实践。俗话说:有了水,山就有了灵气;有了山,水就有了神韵。山水相依,一切生命就有了精气。 “山是凝固的诗行,水是流动的诗韵。”这也是沁香老师常说的一句话。为了采撷自然界中的灵气,创作出有生命力的文字,老师毅然决定走出创作的彼得堡,去旅行、去考察、去探索、去冒险、去磨练。
可能有人要问,游山玩水,那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其实不然,老师每次出游是有目的性的,每次都要事前做好功课,带着任务长途跋涉。按着沁香老师自身年龄条件来讲,并不适合去探险,去冒险。他有恐高症,血压高等症状,再就是出门在外吃不好,睡不好觉等。意想不到的苦难和不测都得预防想到。但是在追求文学信仰和生活面前,他选择了前往,选择了坚强。他曾专程赴江阴县马镇〔现改为徐霞客镇〕南岐村的徐霞客故居谒拜,携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之豪气,敢于向生活和自然挑战。
德国作家黑塞说:“旅行就是艳遇”。于旅行中的艳遇,一千个人有一千种想象。只是有一点绝不能少,那就是你眼中的风景。我国的云南丽江是多少人向往的地方。还记得那年沁香老师去云南丽江考察时,路径虎跳峡不远路口山道时,突然遇到山石滚落,面对山石从前面山上滚落,谁都有一种胆怯和心慌,沁香老师和他的同道选择了镇静和自我保护,果断地立即撤退。好险哪,就在他们刚刚离开路道一分钟时,一大群碎石从山顶而降,在他前面的一人被压卷到山脚下……
山以秀峰争奇,以史闻名。拾阶登顶、移步山间、山峦叠翠、奇峰林立、山泉叮咚、仙境迭出。在考察井冈山原始森林时,被一片美丽的古树吸引住了。好奇的他就一直前进,不知不觉地离开了队伍。天色已晚,一贯很有方向感的沁香老师却在林间迷了路。怎么办?手机又是盲区。正在这时,从林缝隙中透过的晚霞,似乎给沁香老师带来了一丝光亮,迷了路的沁香老师忽然眼前一亮,认准了路径和方向走,才遇见了前来寻找他的当地导游。旅行中绝对不要被美景“迷惑”太久。一场虚惊,戛然而止。
有时旅行还会带点冒险。为了梦想,为了创作出更加精彩的文学作品,沁香老师在旅行考察中可谓是马不停蹄。安徽的宏村,是美丽神奇的古村,依山傍水。夏日进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池荷花塘,一朵朵荷花亭亭玉立。在石板桥上,为了抢拍眼中的美景,沁香老师不慎掉进水中,虽说河水不算很深,但也着实让他人心惊肉跳。还好,附近有一只小船驶来,把他救了起来。坐在小船上,沁香老师不怕衣衫湿透,像孩子似的朗声唱了那首童年时喜欢的歌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令同行们大声笑着:“快上岸吧,还有心思唱歌,都快把我们吓死了!”话没落音,大家七手八脚地把老师拉上了贴水石桥上。真是一场虚惊。
陶行知是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为了创作长篇小说《陶行知的少年时代》,沁香老师三下安徽陶行知故里,在考察陶行知第一夫人汪纯谊的古村庄后,时已临近傍晚,村口红枫高立,道边流水潺潺,错落有致的村庄在晚霞中景色很美。忽然,寂静的山村传来了狗的叫声,由远而近,似乎有狗在追上来咬他。从小就怕狗的他,还真有些害怕。越怕啥就来啥。因为走错了出入口,差点被村口主人家的狗咬,至今想起来真是毛骨悚然。
90年代初,浙江浙南文成县的铜铃山是一处被发现不久的风光独美又鲜为人知的风景名胜区,隐藏在文成县城西40公里的崇山峻岭之中,峰峦叠翠,峡谷幽深。景区内有处全国独一无二的壶穴瀑布。消息传来,老师便迫不及待地赶去考察。果然名不虚传,壶穴蓄水,水清如碧玉。这瀑布由高而低,经上一个潭穴,流入下一个潭穴,奔腾冲泻,哗哗啦啦,十分有趣。“壶穴奇观,华夏一绝”。有人说,“欲看铜铃山壶穴奇观,不走险路白搭功。”可是自小有恐高症的沁香老师却犯了难,他硬着头皮沿着从石崖铁梯铺就的蜿蜒游龙似山路行走,头上汗珠顺势滑下,心率也在加速。这样难为自己,不为别的,是沁香老师要把这个风景名胜写出来,让人们了解铜铃山。所以,坚持、勇敢、镇静,他像战场上战士一样冲锋在前。拍照、记录,美景奇观尽收眼底。
老师就是这样一个精心侍候文字的人,他的旅游文字都取自在自然界的宝库里。他为文学行走,为文字跋山涉水,终于苦尽甘来,《秋探铜铃山》发在文学报上,唱响了铜铃山旅游的乐章。记得沁香老师去新疆天山采风的时候,遇上水土不服和高原反应。一下车,就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餐桌上有朋友为他准备好了美味佳肴,但他没有心情去品尝,只能喝些牛奶补充体力。他有时候在问自己,这样做何苦呢,舍家在外,举目无亲。然,当他看见自己的游记作品出现在报刊杂志上,出现在网络上,他留下了感动的泪水。他说,这种吃苦值。在《走进七月的吐鲁番》一文中,沁香老师是用这样笔赞的:新疆的太阳最红;新疆的月亮最圆;新疆的天山最美;新疆的葡萄最甜……在沁香老师的作品中,善于让文章会说话、会唱歌、会跳舞、哪怕是一朵小花,一株小草,一块野石,一条小溪,一座古城……都会像人物一样鲜活,一样靓丽。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文字的魅力,同时也是旅行考察的收获的“战利品。”
旅行的每一个目的地,它既是一个结束,也是一个开始。考察,它是一种历练,也是一种磨难。文学,它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修行。读沁香老师文字,好比走进人间仙境,走进你所未知的世界。难道你还有什么烦心的事吗?还有什么不可理智的行为吗?那沁香老师的文字,就是一副上等良药,一首动听的音乐,一支优美的旋律。让你郁闷的心灵如雨后晴日放光,彩虹旖旎。每一处名胜,就是一段历史;每一座古城,就是一幅名画;每一条江河,就是一次漫游。读沁香老师的游记,就是走进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春天;就是徜徉在世外桃源,感受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风采,感受祖国各地的乡土人情。
沁香老师经常这样说:故乡和祖国的广阔大地,有写不尽的文学题材和永恒的创作主题。我们要坚持向生活和人民群众学习,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风格去反映时代的风貌和当代人的心灵,这不仅是作家应尽的责任,更是对文学艺术的执著追求和永恒。
沁香老师不仅有大家风范和情怀,还有一颗难得的爱心和善心,像徐霞客一样,善于吃苦,敢于吃苦,通过自己的智慧把文学的瑰宝给予后人。今年1月18日,《沈家祺自选集》十卷本在中国现代文学馆首发,并捐赠给我国安徽、江西、吉林、湖南、海南、河北、甘肃、四川八个省市的贫困县和贫困学校图书馆500套,这些书受到广泛欢迎,宛如灿烂的明珠,在那里绽放着文学异彩,散发出幽幽书香,为那里的人们和孩子们奉献出最为唯美的精神食粮。
网上徐霞客也好,当代徐霞客也好。唯有沁香老师堪称此美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