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红楼梦】一场幽梦同谁近(随笔)
脂砚斋在《红楼梦》第五回有评语说:“是作者具菩萨之心,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少。”这话后半句有些绝对,前半句应是实情。自古红颜多薄命,曹公为所见过的闺阁女儿立传,哀叹她们各自的不幸,确实是“菩萨之心”,另一方面,他又执如刀斧之笔,对贾府内外的不肖子弟,对出嫁后由无价的宝珠变成鱼眼睛的女人们大加贬斥。即使如王熙凤、秦可卿等人,曹公也在肯定赞许她们的容貌行止才能之后,对她们的“短板”,加以婉讽或者无情地披露。就秦可卿来说,脂评和曹公文本之间的矛盾,也说明曹公的犹豫和难以取舍。秦可卿始终是读者的一个谜团。这也为红学添加了很多话题。刘心武不是有“秦学”研究嘛。我不赞成他对秦可卿的考证,但是刘心武老师教给了我解读《红楼梦》的方法,那就是要细致入微地渗入文本中去。台湾蒋勋先生说,《红楼梦》处处是慈悲。我认同这个说辞,我也试着以慈悲的情怀,解读红楼,与红楼儿女共欢喜,同伤悲——
任是无情也动人
说起红楼梦,首先让人想到的是一个三角恋爱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宝黛钗。而且是悲剧——黛玉泪尽而逝。她得到了宝玉的心,没有得到他的人;宝钗跟宝玉走到了一起,却没有得到他的心。红楼梦曲.终身误里这样写:“都说是金玉姻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这样看来,宝玉和宝钗是结婚了,但宝玉并不幸福,他时刻怀念羽化成仙,魂归离恨天的林妹妹,“美中不足今方信,到底意难平。”曹公这样构思宝玉宝钗的结局,可惜的是咱们看到的不是曹公的文墨。
续书者在宝黛钗婚事这一大段文字上写的并不高明。掉包计贾母凤姐等人的表现,跟曹公前面的文字南辕北辙。贾母极其疼爱黛玉,她一直是宝玉黛玉亲事的强有力的支持者——虽然她迟迟没有明说,没有一锤定音敲定他俩的亲事。但这不代表她反对这门亲事。她老说宝黛是对冤家,不省心的冤家。凤姐八面玲珑,她最能揣摩老祖宗的心思了,唯老祖宗马首是瞻。她曾对黛玉说,吃了俺们家的茶,还不做俺们家的媳妇?……她们怎么能在黛玉病重之时给宝黛举行婚礼?她们明明知道双玉是一对分不开的冤家,贾母又极爱宝玉,紫鹃一句话惹得宝玉闹了一场风波,放到结婚这个大事上,宝玉要怎样闹腾?哦,是了,此刻的宝玉神志不清了,只是傻笑,这才瞒天过海,有了“薛宝钗出闺成大礼”。
宝钗是黛玉的情敌。很长一段时间里,宝黛钗三人相处,黛玉总是醋意泼洒。闹得大家都不爽。这实在是黛玉太爱宝玉之故。其实呢,宝玉说不上多么喜爱宝钗。为宝钗心动的一刻,也只限于看到她雪白的膀子,宝玉产生了上去一摸的冲动,但还是忍住了,因为这不是长在林妹妹身上的。可见,宝玉跟宝钗是有距离的,宝玉能跟黛玉歪在一个床上,说悄悄话,宝玉甚至动手动脚,但宝玉宝钗却从没有如此亲昵。这倒也罢了,两人之间心灵的距离更大,宝玉黛玉可以说志趣相投,共读西厢是经典的画面。黛玉葬花,宝玉在一旁晕倒,可谓心心相印。设想宝玉宝钗能共读西厢吗?根本不可能!宝钗可以偷偷自己看,也不可能跟人共享!宝钗还劝说宝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个好学生,走仕途经济之道。宝玉好一阵子抢白,弄得宝钗很尴尬。宝钗对宝玉有想法吗?我觉得没有。金玉良缘之说,不是宝钗说出来的,是她的丫头莺儿说的。有金的要与有玉的来配。相反,宝钗倒刻意回避这一说法。元春赏赐礼物,二宝一样,黛玉跟他们不一样。有人说是元春暗地里指婚。这只是她个人的意思。但并不代表二宝相亲相爱。他们的最终结合原因应该很复杂,需要做大文章的。宝玉宝钗思想要有转变,才能促使他们走进婚姻殿堂。
众人眼里的宝钗是这样的:“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宝玉眼里的她是“……(衣着)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素颜的宝钗可谓天生丽质。她在大观园蘅芜苑的布设也是冷色调。:“及进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以致贾母很不喜欢:“年轻的姑娘们,房里这样素静,也忌讳。”就冲这一点,我认为:贾母也不会让宝钗做贾府未来掌门人的媳妇。她欣赏的是宝钗的堂妹薛宝琴(宝琴的打扮喜好很符合贾母的口味)。宝钗“从不喜爱那些花儿粉的”,她有一句诗:“淡极始知花更艳。”很符合她的特质。她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凤姐就说她: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她是封建正统教育熏染出来的淑女。她表现出的超越她的年龄的成熟老道,让人觉得她的不可爱不可亲,相反地,却是令人惊叹的虚伪、冷酷无情。
丫鬟白金钏不堪忍受王夫人的屈打,投井而死。王夫人尚且后悔难过。宝钗却为姨妈遮免。为取悦姨妈甚至不惜造谣生事:“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失了脚掉下去的……也不为可惜。”每读到这里,我脊梁骨直冒凉气:薛姑娘太会安慰人了,不过,说词太牵强了不是?
尤三姐自刎而死,柳湘莲遁入空门,贾府上下莫不嘘唏。宝钗出奇的平静……须知柳湘莲是薛蟠的救命恩人,拜把兄弟,怎么着宝钗也不能无动于衷吧。但是,我们看到冷美人的冷酷。人命关天的事不如她家的买卖要紧呢。
说她虚伪,当是她扑蝶时听到小红跟人对话,她脱口而出,造成黛玉在附近的假象,让丫头们以为黛玉知晓她们的秘密心事,也就是说嫁祸于黛玉。虽可能是无心之举,客观上对黛玉完成了伤害。这也是拥黛派指责宝钗的有力证据。
宝钗是曹公塑造的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有着典型的现实意义。她和黛玉互为参照。曹公的完美爱人是融合了黛钗优点的组合体。宝钗可以说是大观园众女儿里的通才(脂评说,宝卿博学宏览,胜诸才人):作诗不让林妹妹,史大妹子,对诗的见解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能与宝玉谈禅;惜春作画她给人开列画画用品单子,还对如何作画有一番高论;宝钗还懂医学,戏曲……这是大观园其他女儿所不及的。
一直以来,拥薛派与拥林派纷争不断。这恐怕是曹公始料不及的。曹公对金陵十二钗及副钗,又副钗的女子多持肯定态度——不论她们有着怎样的优点缺点,她们的命运都是殊途同归,都免不了悲惨的结局。宝钗也是如此。曹公婉讽之外,还是同情: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宝玉黛玉的婚姻悲剧不是薛宝钗造成的。但薛宝钗的人生悲剧却很大程度上与自己的待人接物的方式,处事原则,志趣有关。
高情不入时人眼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金莼玉粒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很讶异身处温柔富贵乡里的怡红公子能吟唱出这样的歌声。宝玉有才情,但齐家治国他是菜鸟一个。他只是情种一个。他的爱,只是局限于很小很小的范围——对身边的女儿们,他“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矣”(鲁迅先生语)。他的悲,也是对身边的女儿们——“颓运方至,变故渐多;宝玉在繁华丰厚中,且亦屡与‘无常’觌面,……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鲁迅先生语)。但对于他的家庭,家族的命运,他缺乏忧患意识,更从未想过家庭家族的未来。书中第62回,黛玉跟宝玉说起他们家三姑娘兴利除弊大刀阔斧的改革,黛玉为三姑娘喝彩,同时也端出自己的隐忧。宝玉没心没肺地说:“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宝兄真是一点责任心,一点远见担当也没有啊)“黛玉听了,转身就往厅上寻宝钗说笑去了。估计林妹妹此刻特失望,或者在心里暗骂到:“竖子不足与谋!”
对贾府命运充满忧虑,失望,有又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挽狂澜于既倒的人,不会是宝玉。而且是另有其人,她就是黛玉赞赏的三姑娘,宝玉同父异母的妹妹探春。
探春是贾政与赵姨娘所生。赵是贾政的小妾,所以探春是“庶出”,她的出身是她心口永远的痛。加之亲生母亲不自尊自重,多次跟给探春出难题,很是让探春脸上出火。探春用自己敏捷的思维化解了这些非难。探春自卑,因自卑又极其自尊自爱。早年读红楼,很诧异她们母子关系如此僵化,探春连她亲舅舅都不认,说她舅舅是王子腾,等等。后来才知道在当时的宗法制度之下,她也只能如此。
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有巾帼不让须眉之气概。她志趣高雅,看她居所“秋爽斋”里的陈设布置,就少有脂粉气,而有男子风度。她曾说:“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了,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55回)。”贾家四艳,琴棋书画,各有一样,探春擅长书法。她喜爱的物件是“朴而不俗,直而不拙”(我跟探春志趣相投哦)。她说她最喜芭蕉,就称蕉下客;她有出色的组织才能,大观园建立文学社,她是组织者;她有卓越的管理才能,政治嗅觉灵敏。凤姐因病不能管理家务,她跟大嫂李纨,宝钗组成三驾马车,共同管理荣国府,当职期间,兴利除弊,很想有一番作为。但此时的贾府积重难返,所以说起效甚微。她对家族的未来有着深深的忧虑,这源于对家族深切的爱。她极力反对抄检大观园,看看她在被抄检时的凛然姿态吧——先是开门“秉烛开门而待”(你们不是抄检吗?我恭候大驾),而后让抄检者搜查她而不允许搜查她的丫鬟(她保护着丫鬟,与后面的惜春只求自保而不管丫鬟的冷酷成鲜明对比),接下来痛心疾呼:“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这样的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再后来就是煽了狗仗人势生事作耗的王善保家的一巴掌,并让丫头还击挖苦王善保家的。这就是探春,大观园百花丛中的一朵奇葩!
探春远嫁,续书作者基本完成了曹公的构思安排。从判词上及小说多次的暗示来看,探春此后的命运似乎也不是多么顺畅通达。脂砚斋有评语说:“使此人不远去,将来事败,诸子孙不至流散也。悲哉!伤哉!”这就把探春看成了拯救家族命运的支柱。“奴去也,莫牵连”,探春不要爹娘牵挂她,但她内心又怎能放下她对亲人们担心忧虑呢?
霁月光风耀玉堂
如果在《红楼梦》里选择一位阳光女孩的话,我想百分之百的票都会投给她。对,没错,她就是史湘云。
史湘云是贾母的侄孙女。也就是说,她贾母娘家侄儿的女儿。可惜的是,湘云在襁褓之中父母亡故,她被叔叔婶子收养。叔叔婶子待她不怎么好,贾母很疼爱这个孙女,所以她打小就在荣国府中长大,跟宝玉是青梅竹马。
湘云的出场没有宝玉,凤姐那样的隆重和浓墨重彩。一句“史大姑娘来了”,就算交代了,贾府上下对她的到来不稀奇,我们读后文才知道原委——原来她是常客。于是我们不禁赞叹曹公笔法的妙处了。
湘云是孤儿。她的身世比林妹妹还要凄凉。毕竟黛玉到十多岁母亲父亲才相继亡故。脂砚斋曾在“荣国府收养林黛玉”的回目下批注:“收养二字,凄凉之至”。云丫头没有被贾府收养,境地却不比黛玉好。黛玉虽然是舅舅舅妈不爱,但是姥娘疼啊。
差不多的境遇,林妹妹是多愁善感。而云丫头却开朗活泼。她凡事大大咧咧,说话嗓门比别人高八度。她心无城府,往往口没遮拦。别人都知道凤姐说的那个小旦像谁,别人都不说,唯独她说“我知道,像林姐姐”。于是惹了一场风波。她思路简单,有时不经大脑就做事,没钱请客偏偏要请,亏的宝钗同学助人为乐,赞助了一筐螃蟹,才使得湘云免于尴尬。她言语娇嗔,口齿不清,有点儿咬舌子,“二哥哥”叫成“爱哥哥”,黛玉调侃她,她反唇相谑:“我这一辈子自然比不上你,我只保佑着明儿得一个咬舌林姐夫,时时刻刻的你可听他爱呀厄的去,阿弥陀佛那才现在我眼里呢”两个女孩子打嘴仗,都是伶牙俐齿,煞是好看。她是女儿身,但喜穿男装,加上身材高挑,很是英武。她不拘小节,和宝玉生吃鹿肉,割腥啖膻,没有一丝贵族小姐淑女的风范,却是她真实自然的流露,黛玉打趣她:“罢了罢了,今日芦雪广遭劫,生生被云丫头作践了。我为芦雪广一大哭!”湘云予以反驳,冷笑到“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我们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最著名最令人难忘的是62回:“憨湘云醉卧芍药裀”,这里的“憨”,是娇憨之意。,那段精彩的画面使我忍不住放肆地做一回文抄公了:
……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嚷嚷地围着她。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搀扶。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唧唧嘟嘟说:泉香而酒冽,玉碗盛来琥珀光,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