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合征文】母亲最后的日子(散文)
提起母亲,没有人不赞美她的伟大、她的慈爱。母亲的无私与善良,已深深地扎根在每个人的心里,自然而然在人们的潜意识里,母亲对儿女的疼爱、呵护成了天经地义的事。然而,当母亲老去的时候,当母亲生病无法自理的时候,我们到底做了什么?这里我不谈论别人的家长里短,我只讲讲自己的故事,不是自诩,只当是寄托对母亲的哀思和深深地愧疚吧!
母亲五十八岁那年,一场灾难无情地降临到她身上。那是二零零四年农历十月的一天,天灰蒙蒙的,很寒冷,一大早,我陪母亲去舅舅家,舅舅家离我家有三十多公里的路程,也许是很久没去舅舅家的缘故,那天母亲异常高兴,一整天转了四、五家亲戚都没喊累。
天快黑的时候,我和母亲离开了舅舅家,在返回的公共汽车上,母亲中风的病又犯了,这已经是第三次犯病了,前两次生病后,经过医生的耐心医治都恢复了,但这次看样子很严重,母亲不会说话了,手脚都麻木了,最后昏迷过去。
母亲住进了医院,检查结果是严重的脑溢血,大夫下了病危通知书,说母亲的病没救了。听到这样的结果,泪水从我眼眶里一下子涌了出来,我哽咽着说不出话,强忍住情绪,努力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来:“一定要救……我母亲,求您了!救救……我母亲!”大夫看着我悲痛欲绝的样子,一时手足无措,只好说:“那只能试试了,即使抢救过来,也是个植物人……”来医院看望母亲的亲戚邻里,都劝我放弃治疗,救活了也是白受罪,其他人也跟着受累。但谁的话我也听不进去,我意志很坚决。
我守在母亲病床前,四天四夜没合眼,静静地瞅着母亲,默默地在心里祈祷着,希望她能醒过来。过了一个礼拜后,母亲的病情有了转机,虽然说不了话,但意识清楚了,她看到自己在医院,好像知道自己的病治不好,一次又一次地挣扎着要拔掉吊针。我边安慰母亲,边按着她的胳膊,怕她翻腾着弄掉针头。就这样过了半个月,奇迹发生了,母亲的左手和左腿都能活动了,但右手和右腿仍然无知觉。大夫说他们没有想到会恢复得这么好,现在可以出院了,待在医院里也只是挂吊针,开些药在家里好好疗养就可以了。
回到家后,我白天上班,晚上守着母亲,一直没有停止治疗。我们到处求医,问来许多偏方,吃草药、扎针、按摩、针灸,用药渣热敷,每天扶着母亲下地活动,凡能想的办法都想了。
母亲病重的那段时间里,母亲不能自己吃饭,我们就像给小孩喂饭一样,尽量给母亲把饭煮软,怕母亲噎着,一小口一小口喂给她吃;怕烫着,用嘴吹凉再喂给母亲。中风病人的情绪很不稳定,有时会高兴得笑个不停,但有时会哭闹,这时候,我让母亲抓住我,好好发泄发泄,但母亲只是抓住我胸前的衣服甩几下,直到母亲咯咯咯地笑起来。
也许是我们的诚心与耐心感动了真主,一年后,母亲能自己挪动着下地了,也能自己用左手吃饭了,虽然要拄拐杖,虽然只能在家里的院子活动,但对母亲来说已经很满足了。
我们每天上班的时候,母亲就坐在大门口,朝着门外看,看门外过路的人,看门外远处的风景,看自己曾经劳作过的土地,也盼着我们下班回来。有时候,她会朝门外的熟人打打招呼,虽然她说不了话,不能和别人直接交流,但别人的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一次点头,她都要乐滋滋地回味好长时间。
二零零七年,我调到外乡镇上班了,母亲留给妻子一个人照顾,妻子对母亲很好,虽然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有时累了的时候,会背过母亲向我发发牢骚,但她心地善良,发完小脾气,仍然对母亲很孝道,隔三差五给母亲洗头、梳头、洗衣。她给母亲洗澡不方便,就请邻居家的阿姨或奶奶,给母亲每隔一两周就洗一次澡。每顿饭熟了,妻子都会把第一碗饭端给母亲,看到这些,我打心底里感激妻子。
时间一长,母亲感觉拖累妻子不好意思,她不再让妻子洗衣梳头,而是等我每周回家给她洗衣梳头。给母亲洗衣服很容易,但梳头很困难,因为母亲头发很密、很长,几次想给母亲剪短,母亲不肯。于是,我很害怕给母亲梳头,但想到小时候,母亲一把屎一把尿拉扯我,我病了母亲不怕夜黑,冒雨背我去医院看病……想到这些,我又疼爱地给母亲梳起头来。一梳子一梳子慢慢地梳,怕把母亲梳疼了。我又给母亲细心地编了两个精致的辫子,头发梳光了,最后把镜子举起来,让母亲看看,母亲笑了,我心里也踏实了。
2008年5.12地震那天,我们夫妻都在单位上班,当地震发生后,妻子第一反应是快回家,看行动不便的母亲是否躲到了安全地带,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和在教学楼里面的儿子与女儿,当她飞奔着跑回家时,母亲已经挪到了院子中间的安全地带。
二零零九年十月二十八日,母亲病情突然加重了,虽然经过大夫的全力抢救,但母亲最终没熬过那个晚上,凌晨三点母亲走了,永远离开了我们,当时我心疼极了,想到世上最亲的亲人就这样走了,我真的不能相信。
埋葬了母亲,有好长一段时间,我都不能从痛苦的阴影中走出来。我想: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我们人又做到了什么?我愧疚,我自责,我愧疚自己没有很好地孝敬母亲,没有尽到做儿女的义务,我自责母亲为我付出的太多太多,我给予母亲的太少太少。
作者简介:马双喜,笔名山野和风,男,甘肃天水人,教师,爱好文学,人生信条:微笑着面对人生,奔跑着迎接风雨。写作感悟:诗是情绪的音符,文是情感的河流。作品散见于《甘肃教育》《天水教育周刊》《天水日报》等刊物及作家世界、揽月读书、江山文学、中国诗歌网等网络平台。(电话号码:13830881319微信号:btxqms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