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艺人买天海(散文)
题记: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木偶戏,也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它承受着其他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巨大冲击,而只有保护好、利用好和发展好前人为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才能在不断进步的社会状态中,找寻到民族文化的脉络。
精彩的表演
2016年年7月16日晚上,在金昌市文化馆后院的民俗大舞台上,一位54岁的老人买天海在乐队浑厚的鼓乐和配唱演员优美的唱腔声中,精彩地表演着传统的木偶戏《白蛇传·断桥》、《三国·刘备祭灵》等片段,将在金昌地区流传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濒临失传的民间木偶戏,生动逼真、妙趣横生地在金昌民俗大舞台上为市民表演,过往市民纷纷被买天海的精彩木偶戏深深吸引,掌声彼此起伏地为这位民间老艺人响起。
金昌木偶戏古称傀儡戏,当地俗称为“肘猴子”戏,始于明代,属于家族式木偶戏。该戏种以期极强的艺术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受到群众喜爱。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木偶戏艺人相继谢世,传承断代停演。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古老而优秀的戏曲艺术式样,金昌市文化馆多次组织人员通过下乡普查、搜集线索,最终由该市木偶戏传人买天海牵头建成了金昌木偶传习所。今年年初,金昌木偶戏入选金昌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懵懂的学艺
家住22区的买天海,16岁开始学木偶戏,师从武威木偶老艺人马登岐、赵培德两位师傅,在近三十年的木偶艺人生涯中木偶戏已经成了他生命的精神支柱。他说赵师傅已经去世,马师傅已经86岁,他今年也54岁,可是眼下还没有传人,为此他很着急,因为他不想让这金昌民间的传统绝活就此消失。
据了解,木偶戏有木偶、操纵演员、配音演员和乐队四部分组成,多用戏曲曲调演员,有的用对话或歌舞表演。木偶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相传是殷周时期一位名叫偃师的人创造的。在汉高祖时期,人们就已可以用木偶表演各种杂技。现今比较流行的木偶有杖头木偶、提线木偶、铁枝木偶和布袋木偶等。
笔者在当天的演出现场看到,“锵、锵、锵……”演员站在人群中央拉开架势,一手操纵着与头相连的命杆,一手舞动着与手相连的手杆控制木偶,踏着旋律舞动木偶的同时,嘴巴里唱着戏文,边演边唱,一个个故事人物在演员手中活灵活现,人群里不断传出戏迷的喝彩声。“我们将在每周六晚上八点演出,准备连演50场,希望通过展演活动,能让更多人知晓和喜爱木偶戏,同时也让木偶戏艺术更好地传承并发扬下去”。木偶戏传人买天海说。
历史的印记
金昌木偶戏俗称“肘猴子”,清朝初年,始见于今水源、朱王堡两乡镇。木偶过去头用木雕,大小若拳头,脸谱程式化,戴上胡子是须生,卸下胡子是小生。近年经过改进,头用石膏翻模,纸壳脱胎,大如拱学,轻巧结实。木偶头根据人物性格精心设计,并用拉线、拔棍等把眼、眉、口、舌、耳装成活动的,加上搭脚、带腿,把呆板无情的木偶,变成了感情丰富的剧中人。
木偶戏班都有戏箱,木偶戏的人物是“木偶人”,头如拳大,身高约二尺,是纸浆做好的头面壳和衣冠,穿戴在一个“十”字形木制支架上而成。木偶的头部多用木头雕刻而成,可以根据剧中人物的身份、年龄、性别、性格特征,运用夸张的手法,合理变形:使脸型应胖则胖,该瘦则瘦,使眼睛应圆则圆,该长则长;使嘴巴应大则大,该小则小,使角色的特征更加突出、鲜明。木偶戏表演时,既可以由操杖头的人自己边舞边唱,也可以由他人配唱。而且,木偶戏可以表现出许多大戏舞台上真人无法表演的高难度动作,如“孙悟空”的“腾云驾雾”等。生、净、丑、旦各种脸谱,镶上眼珠、下颔,结上细线绳即成。盔甲、衣袍、巾帽以及手脚等,都是按照生、净、丑、旦的装饰制做,其式样悉如大戏,只是尺码短小而已。木偶的手是用木刻的空心握拳状,大如鸡蛋,安装在一细木杆上,木杆通过袍袖中,用细绳捆扎在手腕处,手露袖外,刀枪或马鞭等物,装入拳空心洞处。靴鞋袜裤,安装于一短小木杆上,暂时另置一旁。演出前按照所演剧目中的人物,先把头面壳、衣冠、手腿安装穿戴于十字形支架,悬挂在幕后墙壁上,以备出演。传统的木偶造型,借鉴了民间神像、古代彩塑、石雕等的造型和技法,也吸收了戏曲脸谱的表现手法。
木偶戏一般配合皮影戏在白天演出,表演的场所和皮影戏相同,只是把房棚门口下部分遮起2米左右高,以不露出演员为宜,上部分空开约六米为前场台口,台口两侧各置如大指粗细的铁管筒,以备木偶人物插放作伺候状。房棚中间,挂一帐幕,左右有门,悬以门帘,可以“出将入相”。两门之间的内场靠幕处,置一桌,桌上放凳,凳上置斗,斗内盛满粮食,斗口面距地约六尺许,略高于台口遮蔽部分,作为“帅桌”和“官桌”,以供木偶主角坐立,作发号施令状,演出时,演员一手执木偶支杆的下端,另一手执着通入袍底的木偶胳臂,木偶人即揭帘而出,上场作整冠、甩袖、捋胡须、挤眼、裂嘴、跪拜、舞剑、弄枪、挥鞭跃马等多种动作。同时演员们根据剧情或唱或白,或叱咤,或叙话,出出进进,如同“大戏”,所以有“肘猴子照着大戏唱”的说法。
金昌的木偶戏,都用秦腔曲调演唱,个别折子戏也有用眉户剧曲调演唱的。用清河一带的方言道白。文武场面伴奏的乐器,悉如“秦腔”戏而较简单。有板胡、二胡、唢呐、堂鼓、战鼓、板鼓、钩锣、手锣、梆子、牙子、喇叭等。木偶戏每班五至八人。木偶戏所演的剧目,多系中国历史故事,上自殷商,下止明清,本剧折戏,不下百十本。
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最理想的境界是“活态”传承。我们有许多文化是传承文化、传人的文化,代代相传、口传心授是其独特的传授延缓方式。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关键在于广大民众,尤其是文化遗产传承人应该积极参与。正因为有了这些传承人,这些珍贵文化遗产才得以保护,得以流传至今。保护好这些传承人,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题中应有之义。关心他们的生活,让他们带徒弟,传技艺,使他们得以完成保护遗产的心愿,是政府部门以及有关社会各界的历史责任。这种关怀,不仅仅是单纯地改善传承人的生活条件,更重要的,是如何使他们能够不脱离他们的坚实的现实基础和文化土壤,一旦脱离开这样的现实基础和文化土壤,他们所代表的文化遗产就会逐渐地褪色和干枯。有意识地创造优良的传承环境和真实而非虚构的文化空间,为遗产的传承营建良好的文化氛围,是一件需要精心思考而又十分重要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