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啸山庄之杂感
人对知识的的渴望,犹如一个饥饿难耐的人,希望手中握紧食物一样,哪怕拿着的只是一些食物的碎屑,但我们也会异常的满足,这大概就是人生的快乐吧。
想起自己曾经因为听说朋友挑灯夜读《呼啸山庄》,内心很是感动,更不知是什么力量指引着我去读这本书的。
起初,我以为这个故事就像《红楼梦》一样,是讲悲情故事的,就如同人们所认知的一样:宝黛的爱是清丽的、苦涩的、深重的。金玉良缘的爱是凄美的、无奈的、痛苦的。爱恨的感觉只有亲身经历过,才会体味其中的苦涩。我想这大概也是《呼啸山庄》这个故事的一条暗线吧。
现在艾米莉.勃朗特已被公认为英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天才,她的长篇小说《呼啸山庄》是“唯一一部没有被时间的尘土遮没了光辉的杰出作品”,有着永久的艺术魅力。
可是这位仅仅在世上度过三十个春秋的女子,她的一生是非常不幸的,郁郁寡欢,孤独凄凉。命运没给她一丝微笑、一缕爱情、一点荣誉,就连她呕心沥血写成的《呼啸山庄》出版后也没有得到公正对待,甚至被评论界的某些人斥之为“一部骇人听闻、荒谬绝伦、毫无意义的作品”;“一部恐怖的、令人作呕的小说”;“小说充满阴森恐怖、病态心理和异教思想”;
直到将近半个世纪以后,人们才逐渐认识到这部作品的内涵和本质,承认它是一部奇书,一部富有独创性和超前性的伟大作品,从而把它列入世界文学名著之列。
《呼啸山庄》讲的是一个爱情与复仇的故事。就如作者在书里的一首诗歌写的那样:
世上唯独我,
活着无人关心,
死后无人哀悼;
自从出世,
没人为我生一缕忧愁,露一丝微笑。
青春的梦想首先幻灭,
想象的彩虹随之消亡;
经验也向我谆谆告诫,
“真”在我们的心里从未生长。
多么沉痛啊,
想到世人尽皆虚假伪善而奴态;
更痛惜只信任自己的心。
却发现那儿同样腐败。
何必问何时何地?
那儿住着我们人类,
从远古便崇拜权利,
对成功的罪恶膜拜顶礼,
对孤独无缘的弱者横加迫害,
摧残正义,尊崇邪恶,
假如邪恶强大,正义虚弱。
皈依的时刻早已过去,
仁慈受尽轻蔑和挑衅;
为了最终倾吐出愤怒,
抛却因高傲冷酷的灵魂。
那愤怒永不会宽宥,
也决不生一丝怜悯,
将嘲笑受害者疯狂的哀求,
因他的痛苦而喜悦欢欣。
那受诅咒的人将永远
见不到造物主的微笑,
怜悯占上风只有瞬间,复仇才是永恒的基调。
我若祈祷,那唯一
启动我双唇的祷文只有:
“请别扰乱我的心,给我自由。”
是的,短暂的生命已近终点,
这是我唯一的祈求——
无论生死,但求心灵无拘,
又有勇气承受!
这像是写给作者自己的,又像是写给希斯克利夫的。
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从小就亲密无间、青梅竹马。他对她的爱已经超出人们的想象。他说:“两个词可以概括我的未来了:死亡和地狱。失去了她,我活着也在地狱里。”为了要见凯瑟琳一面,他半夜去挖开凯瑟琳的坟墓。他撬开她的棺材一侧,还买通教堂执事,待他死后把他的棺材一侧也撬开,以便相通。直到最后睁眼闭眼都只见到凯瑟琳而死去。
这样的爱是自然之爱、原始之爱、精神之爱、灵魂之爱。因为他们俩的灵魂曾经是一个不分彼此的整体,只不过是肉体有两个而已。
然而出于种种原因,凯瑟琳却爱上了年轻、英俊、活跃、有钱的埃德加,并嫌弃希斯克利夫没钱、身份低下。希斯克利夫亲耳听到凯瑟琳说,嫁了他就降低了身份,便愤愤出走。三年后他归来后发现凯瑟琳已经嫁给了埃德加,深深的爱由此产生深深的恨,他决心进行报复。
于是希斯克利夫做了很多伤天害理的事情,害了妻儿。在他的复仇计划一一实现时,他并未感受到胜利的喜悦,最终还是选择了在茫茫荒原上漫游,不吃不喝的死去。这样一个饱受苦难和屈辱的人物,对爱情至死不渝的渴求,对命运不屈不挠的抗争,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尽管手段极其残忍,但读起来还是让人感受到苍凉和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