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征文 >> 【小说正文】遥远的芦花

编辑推荐 【小说正文】遥远的芦花


作者:雁影沙丘 布衣,403.5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921发表时间:2017-03-27 21:48:49
摘要:打从小时候起,娘就经常爱讲姥姥家的一段苦难给我听,懵懂的我也曾多次为这个故事流过泪,直到长大后,我才知道姥姥一家的经历,其实它不仅仅是一件家事,它更是一段中国人苦难的历史


   娘是地道农村人,没什么文化,她的故事总是从那一年开始,但这故事并不是虚构,而是娘很久以前的一段悲壮家事。
   娘说那一年夏末秋初,花疃村南大壕坑里芦花开得正旺,五更天刚刚发亮,扛着刺刀,举着膏药旗的日本兵就从坑边小路的苇丛里鬼一样钻出来。花疃村是娘的娘家,村口的芦苇密不透风,没有人知道这群鬼子在里面藏了多久,一夜或许半夜,露水尿一样湿透了他们黄绿的衣裳。
   细胳膊细腿的舅舅经常一大早起来,他把煎饼摊支架在自家胡同与大街的交叉口,然后用干透的老树枝烧烫铁鏊,拿油布转着圈擦一薄层棉油,舀一木勺稀稀的米糊浇在上面,铁鏊立马哧啦一声冒起一层白气。舅舅熟练地用刮批把糊糊由内向外旋转着摊开,挑起来翻过去,再挑起来,一张薄薄的溢满香味的煎饼就做成了。
   “煎饼……煎饼……”娘说舅舅手里摇晃着木鼓,声音吆喝的又高又尖,可这次他只喊了一声就哑巴了。他看见成队的日本兵哗啦哗啦走过来,最前边还押着一个五花大绑的老乡,头顶裹个破毛巾,鼻孔里塞着棉花套子,殷红的血透过棉花渗了出来。
   一个军官模样的鬼子走过来,从摊上竹篮里抓起一张煎饼就吃,嘴里说些叽里咕噜听不懂的鸟话,然后嗤嗤他瘆人的大白牙,狞笑着向站在一旁的舅舅伸出拇指:好的,好的。
   娘说人要倒霉喝口凉水也塞牙,那天头夜,胡同口“黑老婆”的男人回来探亲,据说那个高高白净的男人在什么冀南银行供职,起早背个包裹一出院门,赶巧儿让日本兵碰个正着,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走过去,在日本兵诡异眼光里,为了掩饰内心惊慌,他竟直到舅舅跟前,冒失的说了句:兄弟,我也吃张煎饼。
   这一下漏了兜,要知道当地一带老百姓是不说“吃”字的,经常扫荡的鬼子可不傻,何况里边还夹着狗一样的皇协军。他们没等男人把手靠近竹筐,就呼啦一下围上来,用刺刀顶住了他的胸口,看衣着,翻双手,听口音,最后判定他绝不是个地道的农民,尽管“黑老婆”男人死不承认,但仍不容分说,上去就是几耳光,死啦死啦的,捆起来等着押回去过刑。
   鬼子吃完舅舅摊的几张煎饼,走过来使劲踢踹了被绑的“破毛巾”几脚,厉声命令道:八嘎,去哪里?带路的干活。
   吓蒙的舅舅看着那个被绑“破毛巾”,觉得很眼熟,那人见舅舅看他,怯生生躲避开眼光,低着头一瘸一拐带着鬼子向胡同里磨蹭去,胡同尽头,土坯墙、砖过道的那户人家就是姥爷家。
   娘说那天姥姥的右眼皮一直跳个不停,她习惯赶早儿在舅舅尖尖的叫卖声里忙上忙下,铡草、喂牛、提水、烧火,一手“呱哒、呱哒”拉着桐木封箱,一手把干燥的秸秆扔进红火火灶间。可那天姥姥的心里总堵得慌,咋听不见胡同口“羔娃子”的叫卖?她有些耐不住疑惑,腿脚麻利地走到院子想打开街门出去,冷不丁隔着门逢正瞅见涌进胡同的日本兵和许多晃动的刺刀,惊得浑身打了几个激灵。
   姥姥踉跄着往堂屋跑,堂屋里姥爷披着汗衫赤裸上身蹲坐老圈椅上正抽旱烟叶,大姨、五姨和娘斜滚在大土炕上睡得正酣,姥姥冲姥爷喊日本人来了,麻着跑,麻着跑。
   他俩拽着、夹着、抱着睡眼惺忪的姨和娘窜到院里西矮墙下,姥姥一下就翻跨过去,姥爷把姨和娘一个一个举起来递给她。姥姥要姥爷一起跑,姥爷摇了头,使劲推了姥姥一把,只嘱咐了一句:快跑,管好孩子。
   倔强的姥爷为啥不逃跑呢?或许是觉得安全,或许是为了担当,在娘的故事里,娘也解不开那个结。
   日本兵撞开院门,一窝蜂涌进院子,他们上去就用皮靴踹翻姥爷,用结实的枪托子砸打姥爷的脸和头,他们用生硬的汉语狼嚎般逼问姥爷把八路藏匿在什么地方,他们用刺刀刺破和毁坏掉所有盛放东西的家什。姥爷竭力周旋,不承认私藏什么八路,日本军官一脸狰狞望着从鼻子、嘴里冒血的姥爷,一摆手推出那个五花大绑的“破毛巾”。躺在地上的姥爷瞥了一眼,认出他是七里外柳营村人,曾在自家躲藏过的一个地下党。
   “破毛巾”低着头,不敢正眼看姥爷,只是颤抖的懦懦道:老高,招了吧,俺都说出来了。
   姥爷怒骂了一句,挣扎着站起来,啐了“破毛巾”一口。
   “破毛巾”带着鬼子走到东屋牛棚,伸手指指盛满草料的大石槽,掀开石槽下的厚木板,一个黑洞洞的地道口暴露出来。娘说地道是姥爷趁姥姥回娘家时和他们的那些人一夜挖成的,姥姥回家知道后起初很生气,她质问姥爷自己不想要脑袋也不管她娘儿们死活吗。可那个年代,人的命不都是别在裤腰带上,有今儿没明儿,后来那些受了刀伤、枪伤的人,一拨来了一拨走,姥姥既心疼他们又提心吊胆。
   日本兵搜查了地洞空无一人,他们狠毒的拷打姥爷,要姥爷招出那些抗日的八路,打昏过去,凉水浇醒,再打,满身血水的姥爷奄奄一息,他回答只有沉默。没有办法的日本兵,召集起全村的百姓,把皮开肉绽的姥爷绑在木桩上示众,他们要找出这个强硬八路的太太和孩子,进行威胁。
   姥姥领着大姨、五姨抱着娘找到舅舅夹在人群里,浑身是伤的姥爷高仰着头,他刚毅的目光震撼了村里所有人,直到多少年后,人们说起姥爷都不禁伸出拇指夸他是条汉子,姥爷是加入组织的人么?那他又是什么时候加入的呢?姥姥到死也不知道答案。日本人开始一家一家审问、审查,姥姥在愤怒和仇恨里编了谎话,她没有眼泪,掩藏了悲伤,她要保护孩子们。在日本人闪闪刺刀和大声呵斥中,没有人站出来指认姥姥,包括那个丧失良心、软弱可耻的叛徒也收了口,颤抖抖躲藏在一边。
   折腾了多半天的日本兵见没什么收获,他们索性牵了姥爷家的牛,捣毁地道,在柴屋放起一把火,火苗慢慢爬上窗棂,再窜跳到堂屋的檩梁,呼呼的西北风一吹,火借风势,霎时姥爷家就成了一片火海,这群肆意践踏别人家园和生命的强盗,以灭绝人性的姿态对着天空扣响扳机。
   姥姥抱着娘牵着舅舅和姨们站在街口,她们目送着这群日本兵捆押着叛徒“破毛巾”、捆押着“黑老婆”的男人、捆押着裸露胸膛的姥爷走向村外。姥爷家的大火烧起来,火光映红村口高高密密的芦苇荡,簇簇起伏的毛绒绒的芦花像是被涂了一层油彩。姥姥一家人拥在一起,远眺着摇晃的姥爷消失在芦苇荡后,远眺着那头慢腾腾的老牛消失在芦苇荡后,远眺着亮闪闪的刺刀消失在芦苇荡后,她们眼睛里只剩下片片泛着红晕的芦花,那片绒绒的充满着愤怒和悲情的芦花。
   没了家,没了粮食,没了被褥,娘说那一夜,姥姥领着她们住进村口芦苇荡旁的土地庙,挣扎在死亡边缘的一家人蜷缩在狭窄的庙屋里,姥姥用她孱弱的身体给娘和姨们取暖。没门没窗户的庙外,是沉沉的黑夜,风夹带空气中烧焦的味道吹过,苇塘传来一声声如泣如诉的呜咽。
   半夜来了好多人,他们把姥姥叫醒出去,这些人告诉姥姥,姥爷已经死了。
   “黑老婆”的男人呢?姥姥问。
   逃跑了,这个你不要多问。
   那我的男人怎么办?姥姥抽泣起来。
   别哭,我们就是来找你一起去偷尸体的,你家老高是个爷们儿!
   趁着夜黑,姥姥和这些人一块摸爬到鬼子岗楼底下,搬弄开许多死人,翻开一个,不是,再翻开一个,是叛徒“破毛巾”,就这样翻了好多个,姥姥终于找到血迹斑斑的姥爷,他胸口被刺了好多刀,他是被日本兵活活挑死的。姥姥和那些人偷回姥爷的尸体,当夜挖了坑,用门板做棺材悄悄把姥爷掩埋起来。
   黎明时分姥姥回到庙屋,她满眼含泪,一个个拥抱着她的孩子们,舅舅、姨和娘都醒了,姨和娘挨着个的问姥姥,爹回来了吗?
   姥姥把流到嘴里的泪水咽下去说,你们的爹回来了,我把他接回家了!
   只有舅舅不问,他把头埋进姥姥怀里抽泣着,他知道他的爹永远也回不来了!家,那里还有家?!
   没有看见爹,此后姨们和娘常常坐在庙屋前的空地上等,娘说很长时间,每当日头落下,赶上升起的火烧云染红半天,她们都会跑到村口壕坑边看,看芦苇荡是不是被涂上一层油彩,看绒绒的芦花会不会泛着红晕。她们等啊,等啊,一直想等姥爷和自家的那头老牛从芦苇荡后面慢慢走出来……
   重病的娘坐在轮椅上,有时仍会话语含混的提起那段遥远的家事,她说那年她四岁,姥爷叫高金玉,尽管许多细节是姥姥后来讲给她的,但在她最深最深的记忆里,却也一直都惦记着那片毛绒绒的泛着红晕的芦花!

共 323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片毛绒绒泛着红晕的芦花,见证了一个普通庄稼汉的倔强和傲骨。叛徒的出卖,鬼子的刺刀,没有吓到庄稼汉;反而让乡亲们从庄稼汉身上看到了信仰的力量和坚贞不屈的气概。在长达十四年的抗日岁月里,正是有了千千万万如此的庄稼汉,凭借着信仰的力量和坚贞不屈的气概,最终得以将侵略者赶出了国土,重塑起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尊严。文章通过对佬爷的描述,勾勒出普通民众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自我觉醒和坚忍不拔精神。满满正能量,悠悠忠魂碑。推荐共赏。【编辑:古月银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古月银河        2017-03-27 21:51:40
  感谢朋友赐稿征文。期待朋友更多精彩。问安朋友。
差不多共和国同岁,历经大跃进、文革、改革中沦为下岗失业人,闲来无事码点文字,消费时光,见证沧桑。
回复1 楼        文友:雁影沙丘        2017-03-28 06:49:07
  谢谢编者老师 感谢您的推荐
2 楼        文友:温暖在心        2017-03-28 08:34:33
  文章写的生动感人,再现了当时真实的情境,珍惜我们现在的好生活吧。
回复2 楼        文友:雁影沙丘        2017-03-28 13:39:14
  感谢文友的鼓励 一起加油
3 楼        文友:东方红师兄        2017-03-28 09:05:21
  是小说,更是历史,惨痛的历史并不遥远,就在姥姥的记忆里,就在这片土地上。浮华的人们啊谁还知道上个世纪的故事?忘记历史的人们啊,危险就会降临。难得作者在沉淀的历史中捧出一枝带血的芦花,献给我们。谢谢。
回复3 楼        文友:雁影沙丘        2017-03-28 13:41:07
  历史就用每个家事写就的,勿忘历史,勿忘国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 楼        文友:明明如月        2017-03-28 09:28:21
  读后感到震撼,惨烈的场景动人心魄!这浸透了先烈鲜血的历史,值得我们深深铭记!一起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吧!感恩先烈和他的亲人们?
回复4 楼        文友:雁影沙丘        2017-03-28 13:42:19
  珍惜我们现在的和平,散发自己的正能吧,谢谢
5 楼        文友:神马        2017-03-28 10:37:35
  小日本儿不知悔改,继续作死,我们早晚会报仇雪恨的!
回复5 楼        文友:雁影沙丘        2017-03-28 13:44:42
  只有国家富强,民族独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我们就不怕任何侵略者。谢谢文友。
6 楼        文友:关注        2017-03-28 11:33:33
  文笔简朴 读起来荡气回肠 提醒人们勿忘历史!
回复6 楼        文友:雁影沙丘        2017-03-28 13:46:35
  谢谢。我们时刻都应有一种家国情怀,祝祖国繁荣强盛。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