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武帝的腐刑司马迁的笔
汉武帝至死也不会相信,让自己千秋万载受到刑罚的竟然是自己身边那个低眉顺眼不善言辞的侍从司马迁。他们两个几乎是同时代的人,都活过了70岁;但是司马迁的死因是个谜。有一说是因为《报任安书》一文触怒了汉武帝被杀,所以东汉为他作传的班固没有说他的死因。但我内心还是愿意相信他是终老而死的。司马迁是陕西韩城人,在汉一朝,秦人是被排挤的;属于曾经的敌国。比如将军李广,终生不能封侯就是被朝廷猜忌的原因。司马迁的祖先在尧舜时代,是主管天文地理的,属于代代相传的职业;在天文地理不重要了以后,转而负责记载历史。崔杼杀史官的故事告诉我们,这个家族是有生命烈度的,并且有传承的家族精神。可惜当时属于卑微的官职,没有人流传下名字来。司马迁是第一个被作传的史官,他独自一个达到了史家的顶峰,同时也代表了文学的一个新的高度,汉朝一代,司马迁以其文字的简洁,传神的语言独领风骚。辞赋和《史记》比起来,文笔不在一个档次,人格更是无法比拟。司马迁是一个伟人,没有他整个中华民族就没有根。他在两千多年前,独自一个人,把中华文明上溯三千年,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由黄帝始。
汉武帝是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有人做过统计,说秦始皇做的事他基本都做过;但是为什么汉帝国没有倾倒呢?据说因为他晚年对自己的作为有个悔悟,做了一些补救。我们今天不去探究这些,我只是想说作为最高统治者,他取任何人的项上人头都如探囊取物一般。司马迁在看到朝中大臣纷纷附和皇帝谴责李陵的时候,读书人的良知让他鼓起了勇气,为素不相识的李陵作了辩护。汉武帝肯定没想到司马迁会站出来,领导对自己平时不注意的人触碰自己的虎威,会有更大的火气。于是用了一个诽谤大将军卫青的罪名要斩首他,其实司马迁当时只是想提醒一下汉武帝,不要被那些顺风转向的大臣们误导了;他对政治缺乏敏感性。在狱中他受到了巨大的折磨,这在《报任安书》有清楚的记载。后来因为拿不出钱,被处以腐刑,也叫宫刑;被去势,就是把睾丸割去了。这种刑法对于出身于史家的司马迁是很痛苦的,他少年时到处游历求学考证,结婚很晚,他有一个女儿,可能没有儿子,所以祖祖辈辈传承的事业在他这里终止了。司马迁说当时的感受是: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他给同性恋写传,给游侠写传,独独不给太监写;所以他说: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后一句他预知错了,他并没有因为腐刑而蒙羞百世,却让千百年来的后人无不掩卷为其太息。他为了一个陌生人曾经慷慨激昂于朝堂,他为了一本书婉言谢绝了朋友任安的求助。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他比泰山重多了。他“写史必须写实”的精神贯穿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后来的皇帝因为司马迁的秉笔直书开始关注史书的记载,国家的正史因此有些变得隐晦不可信,但是我相信每一个整理历史的文人,都会清清楚楚的记得司马迁作史的精神。中国的历史一直都是正史以外还有野史,野史之外还有外史;皇帝的威权永远也不能阻止史家写实的精神。这精神来自于司马迁。
司马迁把人分为十等,受腐刑列为最后一等;是人生最屈辱的,是对人侮辱到了极点,即使身穿囚服也要轻于受腐刑。他受刑以后,他不再去父母坟前祭拜,他感觉自己对不起祖宗;受刑的时候司马迁四十七岁,他可能感觉史家的传承在自己这里断掉了,我们已经不知道司马迁的史记开始写于何时,但我相信受刑后他的文字应该有一个大的转变。他一向言之有据,视野辽阔,极具个性色彩。他为汉武帝写传记,他不发评论,只是记述,这就是春秋笔法,任由后人去评说。后来的人有争议,认为这一篇和别的风格不一样,怀疑不是司马迁的手笔。他写汉武帝宠幸男人,只有简单的四个字:与上同卧。在汉武本纪后面他没有评论,司马迁没有侮辱汉武帝,只是摆事实讲道理,从这一点上说明了他人格的伟大。他白天去未央宫,晚上回家写文章,有人把他写的文章偷去交给汉武帝,汉武帝看了不以为然随手就放下了,汉武帝轻视了文字的力量。以后司马迁更谨慎了,他把书写成以后,可能做了备份,一部藏到了名山。根据历史记载,史记成书于公元前90年,司马迁五十六岁,从此司马迁史集无载,各种猜测传播。汉武帝死后二十年,这部书横空出世,司马迁给汉武帝的刑罚开始了。自此以后,历代皇帝都对历史的记载重视了起来,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了中国文人时时刻刻悬在头顶上的剑。青史留名是所有文人最大的向往。
历史也很有意思,有了司马迁这样博大雄浑的大人,自然就会有被阉割了灵魂的小人。他们一般都歌功颂德,拍马溜须,他竟然也姓司马,靠勾引女人而名扬天下。善于写华丽而空洞的辞赋取悦于汉武帝。他就是司马相如,中国溜须拍马派的鼻祖。他的文章汉武帝很喜欢,汉武帝好大喜功,辞赋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善于用排比连词,一浪高过一浪很容易让人精神焕发。但是这样的文人往往精神是被阉割的,虽有荣华富贵,结局往往却被权贵弃之如履。司马相如比司马迁大三十多岁,一个精神被阉割,一个肉体被阉割,都姓司马,同是文人;两种不同的隐喻,这是上天的巧安排么?文脉由此一分为二,直到如今。如果把中国文学史用笔画成一个一个的波状线,诗经是第一个起伏,屈原是第二个,司马迁就是第三个。今天,如果一个人没有读过《史记》,他敢说自己是一个文人么?
有权势的人,对于自己不喜欢的话是不愿意听的,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周厉王就做过封杀言论的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最后酿成“国人暴动”,周厉王从陕西跑到了山西。历史并不会因为有人做过就会停止,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这句话很多书里都重复过。历史在继续,清朝是对文化最为严苛的朝代,文字狱导致中国文化的整体衰落,文学艺术很多被禁止;但是作为评书的小说却异军突起。文化是政治不能左右和禁绝的。其实,我们回顾中华民族的历史,总感觉汉武帝的腐刑远不如司马迁给他文字的刑罚,刑罚是有天壤之别的。诗人北岛有一句著名的诗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有人说“崖山以后无中国,明朝之后无华夏”,我感觉只要《史记》这样的书存在,中国一定会风骨林立的。屈原说,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杜甫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苏东坡说,一蓑烟雨任平生。曹雪芹说,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杜甫先生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古人传给我们的文脉,流淌着鲜血,文脉就是中华民族的血脉。
语言是人类天生的本能,文字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汉武帝用强权废掉了司马迁的生殖器,但他不能废掉司马迁的思想。陈寅恪说: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得,切需以生死力争。想起了一句京剧念白:善恶到头终有报,天地之间有公道。甚好!甚好!历史当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