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才我讲到哪了?”
据报载:在一次会议上,某领导好几次作完一段讲话,呷了一口茶,稍微脱脱搞,便忘了讲到哪里了。于是,拍拍脑袋向台下发问:“刚才我讲到哪里了?”听众先是给予回答。可有再一再二,没再三再四。几次后,台下便发出稀奇古怪的笑声,有人则揶揄地扔上一句:“讲到刚才讲到的那里了!”讲话者这才感觉到有失风雅。
此类现象并非个别。领导者开会讲话,产生讲到哪里了老是不知道的现象,原因不少。不是“讲话”那个级别上的人,当然没有切身感受,但就“听者”的角度分析,原因至少有四。
——仓促上台。对会议内容把握不准,要解决的问题不甚了了,加之记忆力衰退,逻辑思维差,难免说东忘西,不知滑向哪里,话网好撒不好收。下属单位前来邀请,不得不应付一下。
——串会而来。准备是准备了,但会议集中,这里也讲,那里也说,思路交叉,台词串门。有的“讲”者尽管嘴上没问“刚才我讲到哪里了?”可行为上却也明显地表现出来。念稿时,后面页码的念完了,又将前面某些部分循环式地念一遍。当然,这里的重念,决非为了“突出重点”。而真的是不知“刚才我讲到哪里了”所致。
——随便讲讲。没把会议当会议,权当某种意义上的见面、会见,走走形式而已。“讲者”的级别到层次了,会议的规格也就上去了。重要的不在讲些啥,关键在于“来了没有”。
——觉得不外。台上台下,有些人都相互认识,就像演戏时的演员忘了台词一样,对方给提个醒儿,似乎没啥说的吧。当然,这就纯拿开会当演戏了。略有不同的是,演戏时的对方提台词,是小声的,观众听不见的,而这里的提醒,是大声的、公开的,甚至是有意让大家全都听见的。
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整体知识文化素质的增强,推动了人们对听知的要求与日俱高。那种情调低沉沉,思绪乱糟糟,语气软绵绵,道理浅薄薄的表达,抓不住群众的心,激不起听众的情,鼓不起下属的劲。只能一笑了之,敬你而远。
身体上的疾病,脑血栓,脑溢血是很可怕的。一旦得上,难免语言无序,语无伦次,傻人一般。然而,官场上某些人开会时的语无伦次,丢东忘西,也是烦人得很。听者即使坐不住,也得很装一番,像在认真听,认真记。否则,落下不敬之嫌,恐要麻烦。至于,坐在那里琢磨啥,别人当然一无所知,熬到散会自然最好的了。
好在,不知道“刚才我讲到哪里了”之人,一是为数不多,二是尚没有达到“我这是来到哪里啦?”“现在开的是什么会呀?”“我讲的究竟是啥呀?”“小康社会建设进行到第几步啦”等等总要问人的程度,否则,那问题、那影响,确实不小的。
语无伦次,纲目不清,表达无序,既反映了思维的混乱,更暴露了作风的随便。你在讲话,你是在工作,你是在做动员,不是在唠闲嗑儿,瞎扯淡。因此,必须认真起来,严肃起来,谨慎起来。像前面提到的那种漫不经心,放任自流,怎么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