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赵氏孤儿!赵氏孤儿?

编辑推荐 赵氏孤儿!赵氏孤儿?


作者:风之丐 秀才,1890.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942发表时间:2017-03-29 18:22:53
摘要:“赵氏孤儿”的后代,赵国的一些编写家族史的人,为了家族的荣誉编写了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想用这个故事来掩盖家族继承权争夺中血淋淋的历史。我们常觉得历史记录是真实的,觉得我们只要靠自己的眼睛,读那些记载就会知道历史的真相。可我们却不知道,好多时候,你觉得你从记载里看到了真相,其实你看到的只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

司马迁在《赵世家》里的“赵氏孤儿”,历来是文章家们喜欢改编描写的内容。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这件事情包含了所有流行故事的元素:大是大非、忠贞、智慧、忍辱负重、铲强扶弱等等。以前的评书里几乎总有这么一个人物,像《说岳》里的陆文龙。当然这些年也差不多,前几年就这个题材拍了一部电影,看过,还算不错;而这几年又拍了电视连续剧,没有看过,不知道怎么样。从做文的角度来看,司马迁的描写实在是精彩纷呈,让人看得荡气回肠:
   赵朔(赵盾的儿子),晋景公之三年(公元前597年,晋楚邲之战),朔为晋将下军救郑,与楚庄王战河上。朔娶晋成公姊为夫人(晋成公是晋文公的儿子黑臀,据说是晋襄王的弟弟。这里是插叙,因为这年离晋文公去世已经31年了,即便是遗腹子也三十一岁)。
   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
   初,赵盾在时,梦见叔带持要而哭,甚悲;已而笑,拊手且歌。盾卜之,兆绝而后好。赵史援占之,曰:“此梦甚恶,非君之身,乃君之子,然亦君之咎。至孙,赵将世益衰。”(这时的赵盾已经去世,按司马迁的说法是赵朔主持赵氏家族)
   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及至于景公而贾为司寇,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遍告诸将曰:“盾虽不知,犹为贼首。以臣弒君,子孙在朝,何以惩谸?请诛之。”
   韩厥曰:“灵公遇贼,赵盾在外,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今诸君将诛其后,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妄诛谓之乱。臣有大事而君不闻,是无君也。”
   屠岸贾不听。
   韩厥告赵朔趣亡。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韩厥许诺,称疾不出。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
   (晋国大夫屠岸贾在晋景公三年就想灭赵氏,理由是什么呢?为晋灵公报仇。屠岸贾是晋灵公的宠臣,晋灵公在公元前607年被弑,他一直没有实权,只是到晋景公三年,成为了司寇,这才准备发难,这当然也算一个理由。只是这个想法既没有经过晋景公的同意,也还有大夫不同意,他居然就带领着手下的将领灭了赵氏,魄力未免太大了。可这么有魄力的一个人,居然不能算晋国四大夫,灭了赵氏后似乎自身也随着赵氏灭亡了,在晋国的历史上一下子消失了。这个可能吗?)
   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赵朔客曰公孙杵臼,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胡不死?”程婴曰:“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夫人置儿藳中,祝曰:“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及索,儿竟无声。
   已脱,程婴谓公孙杵臼曰:“今一索不得,后必且复索之,柰何?”
   公孙杵臼曰:“立孤与死孰难?”
   程婴曰:“死易,立孤难耳。”
   公孙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
   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
   程婴出,谬谓诸将军曰:“婴不肖,不能立赵孤。谁能与我千金,吾告赵氏孤处。”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程婴攻公孙杵臼。
   杵臼谬曰:“小人哉程婴!昔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儿,今又卖我。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抱儿呼曰:“天乎天乎!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
   诸将不许,遂杀杵臼与孤儿。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皆喜。
   然赵氏真孤乃反在,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非常精彩的故事情节,电影里有表现,相信电视剧这些也应该是大肆表现的情节。)
   居十五年(也就是晋景公十八年),晋景公疾,卜之,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
   景公问韩厥,厥知赵孤在,乃曰:“大业之后在晋绝祀者,其赵氏乎?夫自中衍者皆嬴姓也。中衍人面鸟噣,降佐殷帝大戊,及周天子,皆有明德。下及幽厉无道,而叔带去周适晋,事先君文侯,至于成公,世有立功,未尝绝祀。今吾君独灭赵宗,国人哀之,故见龟策。唯君图之。”
   景公问:“赵尚有后子孙乎?”
   韩厥具以实告。于是景公乃与韩厥谋立赵孤儿,召而匿之宫中。诸将入问疾,景公因韩厥之觽以胁诸将而见赵孤。赵孤名曰武。诸将不得已,乃曰:“昔下宫之难,屠岸贾为之,矫以君命,并命髃臣。非然,孰敢作难!微君之疾,髃臣固且请立赵后。今君有命,髃臣之愿也。”于是召赵武、程婴篃拜诸将,遂反与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复与赵武田邑如故。
   (故事按照我们喜欢的方向转变,复仇成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很完美!)
   可是,这么精彩的故事,却连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没有编圆满,在《晋世家》中就出现了破绽:
   (晋景公)十七年,诛赵同、赵括,族灭之。
   韩厥曰:“赵衰、赵盾之功岂可忘乎?柰何绝祀!”
   乃复令赵庶子武为赵后,复与之邑。
   比较这两者可以看出以下的不一样。
   首先,赵氏族灭的时间不对:《赵世家》说这事发生在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而《晋世家》却说这事发生在晋景公十七年(公元前583年);
   其次,族灭时被杀的人不一样:《赵世家》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而《晋世家》诛赵同、赵括,族灭之(这里赵同、赵括、赵婴齐均为赵衰儿子,赵盾的同父异母弟弟,晋文公外孙;而赵朔是赵盾的儿子);
   第三,赵氏失去封邑的时间长短不一样:《赵世家》是十五年,《晋世家》是不到两年。
   但也有一个地方一样:关于赵武的事,他于晋景公三年出生,在晋景公十八年继赵氏家族。
   这些不一样的地方,说明司马迁写这两世家时采用的资料不一样。也可以推断出在司马迁时代,关于战国时的资料应该是非常多的(比如这赵家的恩仇,在晋国的记载和赵国的记载就各有不同),司马迁凭一己之力完成时间跨度那么长的历史叙述,而他的重点应该在秦汉之间,所以在写春秋战国的世家时,只是对其中的一些资料进行了修改加工,而没有进行辨伪、统一这些深度加工分析,当然也应该是他没有精力进行这些工作。
   而这里《晋世家》记载得内容和《左氏春秋传》该事件的记载基本一致。
   (晋景公十七年)晋赵庄姬(赵朔妻)为赵婴之亡故,谮之于晋侯,曰:“原、屏将为乱(原为赵同、屏为赵括)。”栾、郤为征。六月,晋讨赵同、赵括。武(赵武)从姬氏(赵庄姬)畜于公宫。以其田与祁奚。
   韩厥言于晋侯曰:“成季之勋,宣孟之忠,而无后,为善者其惧矣。三代之令王,皆数百年保天之禄。夫岂无辟王,赖前哲以免也。《周书》曰:‘不敢侮鳏寡。’所以明德也。”
   乃立武,而反其田焉。
   但这里的故事却不一样:发难者变成了赵庄姬(赵朔的老婆)。这里也没有出现赵朔,根据前面的有关记载,估计当时的赵朔至少在晋景公三年就不在人世了;而赵婴(赵婴齐,赵同的弟弟)也没有死在这次事故里,而是被迫流亡了。而他这个侄媳妇又为什么为了他的流亡而说赵氏老哥俩的坏话呢?
   事情还得回到前面,鲁成公五年,《左传》的记载是:
   晋赵婴通于赵庄姬(赵婴齐和自己的侄媳妇私通)。(鲁成公)五年春(晋景公十四年,公元前586年),原、屏放诸齐(赵同、赵括流放他到齐国)。婴曰:“我在,故栾氏不作。我亡,吾二昆其忧哉!且人各有能有不能,舍我何害?(我要是在这里,没人敢动我们赵家;我要是不在,两位老兄怕会碰到麻烦。况且每个人的才能各有不同,我的事情,你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什么坏处吗?)”弗听。
   婴梦天使谓己:“祭余,余福女。”使问诸士贞伯,贞伯曰:“不识也。”既而告其人曰:“神福仁而祸淫,淫而无罚,福也。祭,其得亡乎?”祭之,之明日而亡。(赵婴齐在逃亡前做了一个梦,神仙告诉他,只要祭奠一下他就会免了他逃亡的命运。他去问占梦的人,那人说搞不清这梦的含义,却在他离开后,告诉别人说:“神仙给仁德以福,给淫恶以祸,犯了过错却没有得到惩罚就算是福了,祭祀一下就能免了吗?”赵婴齐确实祭祀了,可仍旧免不了逃亡的命运。)
   原来这个赵庄姬和自己老公的叔叔,也是自己的“外甥”赵婴齐产生了感情,并且发展到了不堪的地步(这个不堪到什么程度了呢?以至于赵同、赵括一定要让他流亡?),所以作为当时家长的赵同(原)、赵括(屏)不敢责罚公主,却可以责罚弟弟,结果赵婴齐只能逃亡。而赵庄姬呢,她带着自己的儿子赵武(从这可以看出赵武已经不再是赵氏家族的继承人)回到了宫里。而在三年后,或许是感到情人赵婴齐回来无望,或者是受到别人(比如屠岸贾)的调唆,而最大的可能应该是为了让自己日渐长大的儿子能够继承赵氏家族,所以赵庄姬在自己侄子(晋景公)前说了赵氏兄弟的坏话。结果,赵同、赵括兄弟被杀,赵氏家族的封地给了祁奚。韩厥到晋景公前说了赵氏家族的功绩,说即便一个家族出现了什么坏人,靠他们的祖先也应该保存他们的后代。结果,赵氏家族的家产就重新给了赵武(赵庄姬的目的也算达到了)。
   这里讲的这个故事当然比司马迁在《赵世家》里的故事要平淡得多。但他们共同的叙述里,曾经有学者指出了一个怪诞的地方来:赵盾的父亲赵衰娶了晋文公的姑娘,生下的是赵同、赵括、赵婴齐,司马迁还说他们都比赵盾年长;赵盾的儿子赵朔也娶了晋文公的姑娘,也就是这个赵庄姬,生下了赵武。祖孙俩居然是两连襟!这个按后来人的处世观念来看就有些不合情理。所以有人就以为这个赵庄姬(赵朔的老婆)应该是晋成公的女儿,这样,这两个人刚好辈分、岁数都应该差不多。而实际上这个想法却不足为据。同时,这个婚姻还牵扯到一个关键的问题:为什么赵武会失去赵氏家族继承权?
   先来看看司马迁在《赵世家》里认为赵同他们比赵盾年长的理由:司马迁在《晋世家》中叙述到晋文公执掌晋国国政后,这样写道:“重耳出亡凡十九岁而得入,时年六十二矣。”也就是说,在司马迁掌握的资料里,他认为晋文公开始逃亡时已经四十三了。这样,他当时要是有闺女当然也该二十左右,前几年嫁给赵衰,当时已经生下了三个孩子;而在发生骊姬谋害诸子时,赵衰陪同老丈人一起逃亡。在狄国,翁婿俩又娶了两姐妹,而关于这件事,司马迁在《晋世家》和《赵世家》说法不一,一处说赵衰娶的是老大,一处说晋文公娶的是老大。不管哪种吧,他们娶了两姐妹是确定的。赵盾也在那时出生了。而在晋文公复国后,赵盾大概也就十六七岁,而他一回到晋国却表现得特别优秀,以至于赵衰的正妻——那位老公主——让自己三个比他大将近二十岁的儿子们都听他的;并且在赵衰去世后,以他为继承人。这样,这位年纪不大的后生就在父亲去世后执掌晋国大政,而比他年长的三位兄长居然到他死后,才逐渐走上晋国政坛。
   这一切是不是有些奇怪?年长的主母觉得自己成年的儿子(至少二十了)不如一个小地方长大的孩子有能力,晋文公也宁相信自己小姨子的孩子而不相信已经是成人的三个亲外孙?更让人奇怪的是:这三个人在成年时没人理睬,能力让自己的母亲认定不如一个小毛孩,却在老了后反而走上了晋国政坛?难道真的是大器晚成?其实这些都是问题。而司马迁为什么不顾及这么多问题,而有了那种想法呢?根据他编写的《晋世家》,或许可以找到一些原因:晋文公的祖先是先晋穆公的二儿子叫成师的,他大约在鲁隐公父亲鲁惠公二十四年(公元前745年)被封于曲沃,在他死前(约公元前731年),被称为桓叔;他儿子继承了他的爵位,并在死前,代替了晋侯,成为了晋公,后来被称为曲沃武公(死时约在公元前716年);而他的儿子称,后来晋献公的父亲,约在公元前677年去世。这几位按正常的推论岁数都应该很大,成师去世时七十多岁,他儿子要是大子继位的话,那在父亲去世时,也应该快五十,在位十五年,所以去世时也应该六十五、六;而他的大子称继位时同样应该在四十岁左右,而他在位时间将近四十年,去世时应该快八十了,所以他儿子晋献公继位时应该快五十左右,重耳是晋献公儿子,在晋献公继位时,他的岁数当然可以算成是二十岁左右,这样,在晋献公十九年,他自然就四十三岁了。但问题是晋国这几位国君相继,是不是都是长子继位的?比如晋献公,按司马迁的说法,去世时已经七十左右了,可他指定的接班人十五都不到。前面的几位中会不会也有这种情况?没有资料,所以不能说司马迁不对,当然也不能说他就对。但我们可以根据现有资料记载的事实来推论:
   《左传》和《晋世家》都记载说晋献公夫人贾氏无子,所以娶了父亲的一个姜姓的妾,结果她成了太子申生和秦穆夫人的妈,晋献公娶自己父亲的妾,那一定要在父亲去世,自己成为国君后才行。从这可以断定重耳只能在晋献公继位后才出生,也就是说这个自杀的太子,死的时候最多也就十九岁。而重耳和夷吾的妈是晋献公的两个战俘。要是重耳和夷吾都比申生大,都快五十的晋献公为什么不先立一个做为太子,而非要等父亲的那个妾生了孩子才立呢?何况,在晋献公继位初年,他确实攻打了狄国,重耳和夷吾的母亲是不是就是那年才被抓来?要是确实是那年抓来的战俘生了重耳,那么《晋语》记载的重耳出逃时十七岁应该是有道理的。而晋献公继位时五十多其实是司马迁以为的,或许他那时不过二十出头呢?或许他不是称的儿子而是孙子呢?即便是儿子,也是一个受宠的儿子,那么他非要五十吗?当然,没有更多的资料,现在这一切都不能知道了。但要是晋文公出逃时真是十七岁的话(这里需要补充一下,其实除了在《国语•晋语四》中记载有:“僖负羁言于曹伯曰:晋公子生十七年而亡。”外,在《左传》昭公十三年也记载了叔向的话:“我先君文公,……。生十七年,有士五人。亡十九年,守志弥笃。”这些资料都可以证明,重耳出逃时是十七岁),所有的这一切就都容易理解了。

共 691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赵氏孤儿》是一部剧作,此剧是一部悲剧,内容取材自春秋时代的晋国的历史事件“下宫之难”,但并非按照历史事实撰写,对历史上的人物关系作了很大的改变。戏剧情节叙述春秋时期晋贵族赵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而惨遭灭门,幸存下来的赵氏孤儿赵武长大后为家族复仇的故事。文中,作者根据相关史实,还原赵氏孤儿的真相,提出真实的历史与史书所记载的对比性,有一定的见解与道理!全文引用自然,表述详尽细致,有一定的信服力,欣赏!【编辑:冰煌雪舞】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冰煌雪舞        2017-03-29 20:56:43
  问候朋友,欣赏你的文字,感谢来稿,期待精彩不断!
作品见于《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小小说选刊》《短篇小说》《青年教师》《椰城》《青少年与法》《深圳警察》《燕赵都市报》《北方作家》《做人与处世》《考试与招生》等全国各级报刊!
回复1 楼        文友:风之丐        2017-03-30 14:19:27
  谢谢点评。
回复1 楼        文友:风之丐        2017-04-04 14:12:46
  谢谢。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