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清明随想(随笔)
世界上真正幸运的人,我以为是那些以工作为乐趣的人,作家则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群体。不管有多少烦恼,无论人生多么坎坷,至少他们在自己创作的故事里可以感受到真、善、美。对许多业余作者来说,写作也是享受,无论写得好坏,写了多少,都能品尝到谋篇布局的乐趣。还有的就是旅行家,将大自然当做书房,山川、大漠、原野便是书籍,他们在旅行中增长见识,获得乐趣。旅行的意义在于充分享受自由,无拘无束,任思想驰骋于原野,把想象放飞在天空,不必在意目的地,留意的是沿途的风景。从享受自由这一点看,作家与旅行家相似,写作也是一场旅行,一场心灵的旅行。无论故事结局如何,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都享受了乐趣。
从绿色环保角度看,作家不消耗什么自然资源,不排放污水和废气,不用精密仪器和设备,不需要别人鞍前马后地服务,便能创造出被称为“文学作品”的产品。作家的职业只靠自己,不依赖别人。任何人不能剥夺他的从业资格,任何人不能强迫他违心地施展才华,任何人不能阻止他按自己的选择发挥天赋。从他们笔下流出来的是人类思想的精髓。他们的思想在自由驰骋,任何锁链束缚不住,任何贫困阻挡不住,任何关税限制不住。无论作品是好是孬,只要已经尽力而为,他们都会感到快乐。虽然在文字与文学之间存在一段很长的距离,需要作者用睿智去观察,用才情去行走,作为普通的文字爱好者,我们很难成为作家,但我们可以通过记事、感悟、抒情等方式,在组织文字的过程中获得乐趣。我们不需要购置卡拉OK设备便能表达心声,我们不需要单反相机就可以呈现多姿多彩的生活,我们也不需要去桑拿房便可以清除思想的污垢。没有人可以剥夺我们思想的自由,没有人使我们丧失品味快乐的机会,没有人可以限制我们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一张纸,一支笔;一面显示屏,一只键盘,只要能组织文字就可以表达我们的所思所想,就可以描绘我们眼中的客观世界。无论是文学巨匠,正在鸿篇巨制,还是初中女生,正在书写日记,他们都是自己文字王国的主人。快乐来自文字,文字完全出于兴趣。
生活的乐趣在于事业的成功,更在于无处不在的趣味。梁启超先生曾说:“凡人必须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么,生活便成沙漠,要他何用?”快乐在于发现趣味、享受趣味。如果说写作是一场旅行,而旅行又是一次写作,联系每一个段落的就是我们发现趣味与享受趣味的足迹。比如咏春,按民间“花历”,共有二十四番花信风,自小寒至谷雨,每五日为一花信,每节三信,即有三种花儿开放。从早春“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春分节气的三信,分别是海棠花、梨花、木兰花。梨花落后,清明在望。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釆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晏殊这首《破阵子》,通过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将乡村少女的活泼姿态描写得活灵活现。在此季节,气息芳润,苔生鲜翠于池畔,鹂啭清音在丛林。清明节气的花信分别是桐花、麦花与柳花。古诗云:“落尽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所以晏殊写“日长飞絮轻”。接着有二位少女,出现于作者的视野:在采桑的路上,她们正好遇着;一见面,西邻女就问东邻女:“你怎么今天这么高兴?夜里做了什么好梦了吧?快说来听听!”东邻女指着不远处的同伴笑道:“哪里呀,我刚和她们斗草赢了!”恐怕很难再找一句比“笑从双脸生”五个字更能表现少女笑吟吟的模样了。这首词有场景,有人物,有情节,还有欢快的结局,简直就是一篇微型小说。试想如果作者一直在京城长大,从来没有过一次乡村旅行,怎么能写出风格如此朴实,形象生动的作品呢?
杜牧的《清明》乡间稚童皆会吟诵。“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的第一句写到雨,清明是人们悼念先辈、至亲的日子,连绵不断的细雨,仿佛是天在流泪,与人同悲。第二句写人,那些出门在外的游子,更是心痛难忍,几欲断魂。无奈之下,欲借酒浇愁,急寻酒家,有牧童随手一指,酒店在杏花中时隐时现。至于酒喝了多少,感情有没有得到慰藉,还是让读者自由想象吧。杜牧恐怕想不到,在他之后又有许多变体《清明》,妙趣横生。有人将《清明》改为三言诗:“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还有人改其为四言诗:“清明时节,行人断魂。酒家何处?指杏花村。”更有人觉得《清明》这诗不够精炼,清明就是时节;行人必然在路上;第三句既然是问句,“借问”就成多余;“牧童”只是被问者,无关大要。因此主张将每句去掉两个字,则成一首五言绝句:“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后来还有人将这首诗改成为《南乡子》:“清明时节,雨落纷纷。断魂人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不远杏花村。”当代有人用这首诗还改编成了短剧本:“时间:清明。地点:路上。人物、情节: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更有甚者,有人干脆将诗改为电影剧本镜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相传有一年清明,苏轼登云龙山放鹤亭拜见张山人,当场吟诵了杜牧《清明》诗。张山人深知苏轼才华横溢,恰巧兴致也高,便有意一试,要求苏轼将该诗变其形,而不失其意。苏轼欣然答应,便脱口而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苏大学士仅变动几处标点,竟成了一首绝妙小令,让后人惊叹不已。
清明前后正值海棠花开。苏轼曾作《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朦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红烛照红妆。”其实这首诗也可以改写成小令:“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朦,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红烛照红妆。”春风习习,春意融融,处处花香。在这雾朦的月色中,诗人伫立曲廊之上,只怕海棠深睡,急急地吩咐仆人:“赶紧去点一只蜡烛来!”仆人点燃红烛,主人这才了却赏花心愿。
同样写清明时节的人、物、事,晏殊与杜牧观察角度不同,一个抒发的是欢快,一个描写的是悲伤。这不仅仅是他们对眼前的事物或环境看法不同,更因为这些事物引起他们各自不同的内心感受,引发他们奇思妙想。有句话说得好:心有多大,天有多大。只要我们心怀感恩,善意待人,在生活中不断发现趣味和享受趣味,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一幅幅美景,人生的旅途上也会鲜花盛开,快乐常在。



高素质的人,人帮人,帮来帮去帮自己,互相成就了彼此。素质一般的人,人比人,比来比去气不顺,心生嫉妒恨。低素质的人,人整人,整来整去整自己,害人又害已。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