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心愿】慈善,需要什么?(征文·随笔)
近日偶读一文,震撼人心。大意是说寒雪飘飞的冬天,一小女孩被冻死在小学校的围墙外,收容人员赶来处理尸体时,却发现其口袋里57美分和一张字迹歪歪扭扭的纸条:“为了能把这所学校扩建得更大,使所有的穷孩子都能进到里面读书,我已经忍饥挨饿,足足攒了57美分啦……”此事被一个房地产富商得知后,就将57美分作为扩建校舍的土地售价,并成就了美国费城大学。而这位生前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小女孩,居然被公认为该校的始建者。
慈善,需要星火燎原的效应。小女孩以乞讨为生,整整一年才攒下57美分,这与学校扩建费用的天文数字相比,简直是天方夜谭。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不以善小而不为,慈善的心有多大,慈善的力量就有多大,充满爱心的世界就有多大,处处放射出温暖的光芒。通过57美分告诉我们,慈善事业需要感召力,需要人人传递爱心热量的“接力捧”,小女孩乞讨攒下57美分,虽微不足道,但实属不易,她舍不得买吃买穿,小小年纪就受尽饥寒的煎熬,立下遗愿最终被冻死,仍穿着衣衫褴褛,却拥有一颗最美的心灵,用生命点燃了人性之光的情怀与境界,催人泪下。假如当初没有小女孩的57美分,很难想象有这所享誉全球的著名高等学府的今天。
慈善,需要行动力量的源泉。尽管用57美分建造起一所大学,离现实很遥远,与我们平常出钱出力的慈善活动效果相比较,肯定相差十万八千里,兴许连想都别想,但“众人拾柴火焰高”,一方有难八方援手,天地无情人有情。如果把来自于四面八方、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的献爱心行动,汇集成慈善力量的源泉,源源不断地帮助社会上最可怜的人,让困难群体度过难关。那么,慈善活动不就蓬勃开展,慈善事业不就蒸蒸日上吗?!比如,汶川大地震后,中国政府进行了国力总动员,时刻牵动着全国各族民众的心,见证了大家擦干眼泪,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点亮了不灭的人性之光,成了爱心大集结,再一次诠释了一颗颗炽热的“慈善心”,聚集“慈善力”,释放正能量。
慈善,需要感动精神的品德。事实上,献爱心不仅仅是送点物品,捐点善款,更是体现一种让人心灵深处的感动,一笔一笔渐渐积攒起来的精神财富,爱心的升华,深刻感悟到献爱心的快乐,接受爱心的感动,这就掂量出感动的分量,意味着慈善不分物质的多少。有报章显示,社区干部常去敲敲独居空巢老人的门,敲出一片爱老之心,让老人感受到生活在一个充满爱心的环境中;大学生发起“捐献时间”倡议,常到敬老院陪老人聊聊天,帮老人解解闷,感动老人;在汶川大地震的爱心募捐箱前,一位身穿补丁连串衣服的乞讨老人,捐了5元后,又将身上讨来的全是一毛两毛还有一些硬币,凑了凑,特地到银行兑换出一张100元现钞,接着返回募捐点,用“树皮”般的手将100元放进了募捐箱,而这区区100元,却让在场的很多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慈善,需要去伪存真的市场。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里,慈善市场往往受到“伪慈善”的冲击,片面以为慈善是单纯的物质化身。一些人连自己的手头都不宽裕,还拿什么帮助他人,极端地产生没有条件慈善;或者做“钱公鸡一毛不拔”,勿以善小而不为,干脆不愿慈善;或者“财大气小”,大财主捐点小钱,来个应付慈善。甚至慈善被利益化熏染,一味地得到实惠,如冲着登报、上镜头来的,给予某种“光环”的作回报,宣传企业和个人,等于变相做“广告”。当前,更多的是被慈善市场鱼龙混杂,接受慈善的对象身份真假难分,慈善者担心自己的爱心被亵渎了,造成有能力的爱心人士缺乏足够的慈善热情和勇气,不愿慈善,不想慈善,不敢慈善,动摇了“慈善心”,淡化了助人为乐的乐观主义精神,影响了慈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慈善,需要人人奉献一颗闪亮的爱心,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