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合”与“迎合”
经济发展需要“复合型”干部,但现在却是"迎合型"的多。
所谓“复合型”,就是不但懂政治,而且懂经济;不但懂农业,而且懂工业;不但懂经营,而且懂管理;不但懂科技,而且懂法律。
所谓“迎合型”,就是遇事哈哈笑,遇人手先招;基本成习惯,点头带弯腰;难点绕着走,无险往前跑;议事观脸色,办事问咋好;处处讲平衡,时时把人交;有功他不求,无过就为高。
“迎合”者分三种。其一,“心甘情愿”型。养成了迎合的嗜好。不迎合,就颇觉不得劲,不自然。久而久之,便开始鹦鹉学舌,溜须拍马起来。其二,“屈膝服从”型。开始迎合时并不情愿,对不少问题曾有过自己的思路和想法。然而,又有另一方面的考虑,担心“胳膊拧不过大腿”,为求太平,避免受罪,遇事也就搞起唯命是从了。其三,“看人定夺”型。就是自己的意见,自己的观点具有可变性,变与不变,不是看自己坚持的东西对不对,而是看别人的立场如何。众人举手了,我就举手;众人反对了,我就反对。
“迎合”者多,其原因主要在“上”。有些上级的官员,太喜欢听好话、顺从的话、歌功颂德的话。对某些善于思考,敢于创新的下级,总是不放心,不顺心,甚至有所防范。尤其对持不同政见者不是贬低,就是压制,遇上小差错,便借题发挥,张扬出去,狠整一下。这种环境,扼杀人才!
“复合”者少,其原因主要在“下”。学习作为一条重要的提高途径,但对不少干部而言,是“喊破了嗓子,却没有做出样子”。班上办着班下的事,班下研究的是与岗位工作、与素质提高无关的事。干一行腻一行,干一样够一样。文凭到手,学习到头;有了“座位”,没了作为。
悲哉,“迎合”与“复合”的比重颠倒!其结果,只能是指手画脚者众众,艰辛创业者寥寥。这正是深化改革所要除掉的。
当然,“迎合”者能够迎合下去,也是另有一套过硬本领的。若不然,怎么“以攻为守”?不过,有种“迎合”,不是对上,而是用来对下的。著名杂文作家叶延滨先生曾有过精彩论述,现将《“官府不败术”》摘录如下,请赏之:
茶馆品茗,听见邻座两位闲聊,略作综合,抄过来,与大家共析。
一曰:自成一家。“什么群众有意见咋办?群众又不是你上司,上司还不是听我汇报?不怕跟群众对着干,就怕不会跟着一把手转。不要怕群众意见大,大了,我就反映说问题复杂。一复杂,上面就怕粘住,调谁来,谁也不来。这一下,提意见的反倒帮我坐稳了嘛!如果大多数都有意见咋办?没关系,我就汇报说‘风气不正’,再找那么一两个重点人物,找来一些典型材料。没材料也不要紧,先汇报几条,肯定没有人去查,我就成了抵制歪风邪气的角色。你说说,群众嘴多你怕什么,我的嘴离上级的耳朵要近得多嘛!”
二曰:不学有术。“什么领导艺术,就是能治住人。你会弹钢琴,我叫你跳芭蕾,还当主角。叫你辜负领导重用,夹起尾巴做人。你肯干,我说你不爱学习;你群众关系好,我说你拉拉扯扯作风不正。会干的就是被领导的,会挑毛病的才是当领导的。”
三曰:善于说你。“我就不信,就说服不了那些自以为懂理论的人。你学着点,报上说的我说,电视上说的我说,口吐铅字,句句有出处。试一段给你听听:要抓大事,小事也不能不抓,抓与不抓不一样,抓要实抓,不要虚抓,抓住了就不要放,放了等于没抓,没抓到的就是问题;问题有主要方面的,也有一般方面的,要看主要的,也不能轻视次要的,轻视了次要的就会变成主要的;变化也许是发展,也可能是退步,进与退,看你方向对不对,方向对了,退了能进,方向不对,进了也要退……就这么说下去,无论是计划生育、生猪宰杀,还是评先选模,一样。我能说上三个小时,服不服气?试试!”
我以为,叶先生的这段论述,就是“迎合”者对下采取的“硬迎合”。当然,与先前所说的“软迎合”有所不同。不过,倘若硬要划“型”的话,倒也能够划得出,那就是——“对下硬来”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