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大事”与“做大官”
你是想“做大事”,还是想“做大官”?
倘若将这一问题,摆在众多青年人面前的话,那回答肯定不一。
有的会选择“做大事”,有的会选择“做大官”,有的可能会说既想“做大事”,也想“做大官”;有的可能会说既想“做大官”,也想“做大事”。
做出上述各种回答者,各类可能都能提出各自的道理。有的认为,不“做大事”,只“做大官”,有何用?有的认为,不“做大官”,怎么能“做大事”?
事实上,“做大官”者,不一定就能“做大事”,而“做大事”的,也不一定就是“做大官”者。
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曾嘱托过:“青年应立志做大事,不可立志做大官。”立志,就是确立人生的目标、航向,对一生的奋斗有着鲜明的导向作用。一个有坚定信念和志气的人,生命的全部意义就在于为着自己的志向做出不懈努力。
1835年8月,马克思就要在特利尔中学毕业了。毕业前夕,班里的同学都在谈论择业的问题。有的想当官,有的想经商,有的愿意做医生,有的却爱上做神甫。
马克思在他的毕业论文中则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他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写道:“我们选择职业应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
老师为这篇闪耀着伟大思想火光的论文大为惊叹,写下了“思想丰富,理解深刻”的评语。循着寻找人类幸福的伟大指针,马克思终于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成为19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
有一年暑假,周恩来到奉天城(今沈阳)东郊的一个同学家做客。这位同学的祖父是一个很爱国的农村私塾先生,他带周恩来到附近的日俄战场遗址去参观。中国人民受到列强欺侮的奇耻大辱,在周恩来心灵上种下救国救民的火种。
一次,校里的魏校长问大家:“你们为什么要读书?”课堂里顿时寂静无声。停了一刻,一个学生毕恭毕敬地站起来回答道:“读书是为了寻求出路!”话音刚落,另一个同学说:“为了荣宗耀祖!”
这时,一个学生霍地从座位中立起,他,浓眉大眼,昂首挺胸,大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腾飞于世界!”
他,便是周恩来,年仅12岁。
其实,不想“做大事”的人,也很难通过正常渠道“做大官”,有的即使由于种种原因,达到了“做大官”的目的,但由于“前怕狼,后怕虎”,也难以做出与其职务相适应的大事来。因为在他那里,保官是第一位的,做官是第二位的,至于对百姓负责嘛,恐怕一定都提不上日程的。
现实生活中,常常见到不少人口口声声表示,要干大事,创大业,展宏图,可落实到行动上就不是那么理想的了,甚至很令人失望。这就表明,他们的内心深处还不是为了“做大事”,也还是为了“做大官”的。
然而,只为了“做大官”而不为了“做大事”者,终究要出现问题。因为他们考虑问题的思路,处理问题的套路,始终会自觉不自觉地偏离目标,偏离人民,而总会围绕自身的某些私事、“小事”来转。转来转去,免不了陷入泥潭,不能自拔。轻者锒铛入狱,重者牲命不保。数一数近年来,省部级以上干部犯罪案例,着实令人不寒而栗。
人生一旦将“做大官”作为自己的第一追求,势必将偏离正确的轨道。目标倘若歪斜甚大,有的人则会不择手段,花钱买官,耍熊闹官,找人要官,雇凶害官,杀人谋官。
对每一个人而言,人民群众对其看重的,是你做了哪些大事,带来了哪些好处,有了哪些变化,并不是看你当了多大的官,职位有了哪些升迁,级别是多少。基于这点,作为年轻人,还是立志“做大事”好。至于能否“做大官”,那是“水到渠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