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一身傲骨,托梦寄意

编辑推荐 一身傲骨,托梦寄意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浅析


作者:闫连军 布衣,296.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325发表时间:2017-04-02 17:41:42

谈到唐诗,不得不说李白,他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篇脍炙人口,历久弥新,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交口称赞。李白的诗,雄奇飘逸,感情奔放,想象奇特,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诗篇《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其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他的创作特色在这首诗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首梦游诗的诗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诗魂,点亮了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权贵的蔑视,对丑恶现实的厌弃,和对光明理想的追求。诗句铿锵有力,有着豪迈的气势,这是高尚人格的呼声,有着惊心动魄的伟力。读着这样的诗句,让人扬眉吐气。
   李白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胸怀大志,有“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理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李白奉召进京,本想能借此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只给了他一个侍御闲职,并不重用他。而且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一跃成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政治上的失败给了他致命的打击,使他心情非常苦闷,入朝后,他对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有了清醒的认识,但又无可奈何,为排解心中的郁闷,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南游吴越,行前,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情景的诗,留给东鲁的朋友,所以题为《梦游天姥吟留别》,又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梦游”不是实游,但仍然表现了心向往之。“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成为乐府歌行体的一种。“留别”点明诗为赠别之作。而诗的内容为梦游天姥,这在赠别诗中便显出别开生面的意味来。诗的题目给人一种新奇的感觉。
   全诗可分为三段:
   自首句至“对此欲倒东南倾”为第一段:总写天姥山的高峻、雄伟、神奇,这是入梦的因由,为下文梦游做铺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瀛洲:传说中的东海仙山。“烟涛微茫”形容瀛洲的“难求”,用以“信”字以表强调。“云霞明灭”形容天姥的可赌;用以“或”字,以表真实。用瀛洲的虚无缥缈来陪衬可见的天姥(侧面描写),以虚衬实,两相对比,意在突出天姥,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堪称妙笔。“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用夸张、烘托的手法,极写天姥山的高大、突出。对天台先扬一笔,一万八千丈,然而在天姥面前,也不过如倾侧俯伏的小丘罢了。这一扬一抑进一步显示天姥之高、之大。这横空出世的天姥的高大形象一下就跃入我们的眼帘。如此雄奇的山水,自然引人神往,所以诗人于梦中飞去了,故引出一番奇异的梦境。
   “我欲因之梦吴越”至“失向来之烟霞”为第二段:写梦游天姥山的见闻及其飘忽即逝的过程,反衬现实社会的丑恶,反映诗人在政治上的失意。这是全诗的主要部分。
   “我欲因之梦吴越”,“因之”,因越人语。“梦吴越”,欲游吴越,形诸梦寐。一“梦”字点出题目,承上启下,造句简奇。“一夜飞度镜湖月”。紧承“梦”字,直写梦境。“一夜飞度”极写梦游之速。也反映游兴之浓。“镜湖月”,湖光月色,交相辉映。开始梦游,便见美景。“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写愉快的心情。“照”“送”二字用得妙。剡溪是登山处,交代途径。“谢公宿处今尚在”,特举谢公先游,以示天姥不凡。“渌水荡漾清猿啼”中“水”和“猿”用“荡漾”和“啼”两个动词作修饰,写出了景色的幽雅。以上写飞往天姥途中的情景。用清幽的景色,烘托天姥的可游,让人有一种观光揽胜,先睹为快的念想。“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写攀登天姥,突出高峻。初登天姥,奇观异闻,气象一新。“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写天姥层峦叠嶂,道路曲折。(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迷恋山景,流连忘返。“忽”字,言时间过得快,游兴酣畅未艾。“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游山须看险处,至此可称观止。“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烟笼雾锁,借示山穷水尽之势。以上写游天姥所见的实景,幽美惊险暗喻人世。“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这里诗人接连用四个四言短句“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节奏参差错落,铿锵有力,把天门打开时的雄伟声势,充分地写了出来,别开生面,转入仙境。(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真乃仙境。“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以上写梦游天峔所见的幻境,虽然美妙,转瞬即逝。“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这四句,写梦醒的情景。
   从“世间行乐亦如此”到结束为第三段:写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追求理想世界的意志。点名主题。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写梦醒后的感慨。直抒失意的情绪,表现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访名山反映了诗人与现实的对立,对恶势力决不妥协;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诗人放达的情怀和逃避现实的态度。“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紧扣留别,特设问答,突出主题。
   本诗用了比喻、形容、夸张、对比、衬托、铺叙等修辞方法。以奇特的构思,丰富的想象,奔放的感情,挥写自如,酣畅淋漓地抒发了诗人政治失意后,对社会的不满情绪,表达了继续追求理想世界的明确志向。
   这首诗,作者采用积极的浪漫主义手法,直抒胸怀,意境奇妙,想象丰富。一开头先用“海客谈瀛洲”作衬,引出“越人语天姥”,再从越人口极写写天姥的不凡,表明急欲游天姥的强烈愿望,然后用“越人语天姥”一句,一下导入梦境,立即飞往湖光月色,交相辉映,渌水荡漾,清猿长啼的静谧清幽境界。这就是天姥这座名山所处的幽美环境。同时特举谢公这位游山名人,突出天姥的名盛。为写游山作好了铺垫,蓄足了力量。此后便是登山游山的所见所闻。诗人放开想象的翅膀,任其翱翔;打开感情的闸门,听其倾泄,行至半山,即遇,海日出,天鸡鸣。上得山来,千岩万转,名花怪石,美不胜收。愈转愈险。愈转愈奇,由奇入幻,而愈幻愈真,山景之美,仙界之奇,如身临其境,历历在目。随着诗人的笔触,我好像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在天姥遨游。奇景尽收眼底,使人爽心悦目。诗人这种梦境中的寻幽访胜,历险历幻过程,正是对理想世界积极追求的反映。将这自由美好的境界和丑恶的现实一对比,就非常有力地突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样的主题,深刻而又含蓄地表现了诗人的反抗精神,和追求理想世界的明确意向。
   一篇好的文章,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树无根则死,没有思想的文章称不得好文章。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似神笔,天外飞来,升华了全诗的意境。闪耀着思想的光辉。堪称千古佳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学习。

共 285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介绍了李白的身世经历,为解读《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表现的情感和骨气做了很好的铺垫;二是逐段逐句赏析这首诗。文章从内容情感、写法、语言等方面对这首诗做了详细具体的解读,把这首诗的主题和艺术特色都清楚地揭示了出来,对读者阅读欣赏李白这首诗,是很有帮助的。【编辑:春雨阳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7-04-02 23:07:13
  阅读古人文章,了解作者背景是很重要的,这篇文章用较多的文字,具体介绍了李白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人生追求,这对读者理解李白诗歌表现的内涵,是有帮助的。
语文教师
回复1 楼        文友:闫连军        2017-04-03 16:01:54
  谢谢老师编辑拙文,辛苦了,敬好茶。祝开心快乐!佳作不断!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