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春风送暖入屠苏(随笔) ——我看《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
我的闲暇时光,基本都花在看书、写字、养花、做菜、旅行和摄影之上,平素极少看电视,即使偶尔打开看节目,也是回看模式,看的总是朋友们已经看过并推荐说不错的节目。这次回看《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当是如此。
按理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都早已落下帷幕了,再来说第一季,没什么意思。然而,历时近三周的回看,还是有诸多感悟和收获,故想来一次迟到已久的一吐为快。
【一】画字与唱诗
第一期。好喜欢上场的第一位攻擂者,七岁的李尚容,落落大方、古灵精怪、自信满满的小姑娘。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是董卿问她最喜欢什么诗,她说她要唱给大家听,于是,带着童稚的唱诗声在演播大厅和观众心里回响: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虽然最后,小尚容十道题只答对九道,且被彭超比下了攻擂台,我依然要为她点赞,为这个年仅七岁的诗词精灵点赞,更为那种把诗唱出来的方式点赞。
诚如嘉宾康老师点评所说,唱诗是孩子学习诗词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本来嘛,古人写的诗词就是拿来唱的。有韵也罢,无韵也好,配上适合的旋律,再由人演唱出来,既悦耳,又赏心,还便于诗词的普及和流传。不光是诗词,就是那些“之乎者也”,古人不也是摇头晃脑吟哦的么?那又何尝不是一种唱?
于孩子们来说,用唱的方式学习古诗词,首先营造了一种轻松、自由、愉悦的氛围,他会感觉就跟他平时唱歌、做游戏一样,内里自有诱人的趣味性,因此他从心理上易于接受,而只有敞开了心扉,才有接纳的可能。同时,唱和单纯的读、背不同,它能通过韵律给人带来听觉上的美感,既而孕育出视觉上的美感,乃至所有感官的美感,进而不露痕迹地在记忆的幕布上刻下深深的烙印。
也是在这一期里,最后一个上台的夏昆是语文老师。他的造型最引人瞩目的是背后的吉他。他介绍说他给学生上语文课,古诗词都是自己边弹琴边唱给学生听的。他认为:“我们要培养学生对古诗文持续不衰的兴趣,让他们觉得诗词是有趣的,诗词的美不是割裂的,音乐、电影、流行文化,都可以与诗融合。我们读的不仅是诗歌,看的不仅是诗人,还有他们背后的时代。而学习古诗文的目的,不是要去做一个古人,而是要从诗词中观照我们今天的生活。”
看着风度翩翩的夏昆老师,想想,哪怕只是想想,也会觉出听他在课堂上吟唱诗词是怎样蛊惑人心的美。在那一番唱的背后,倾注的除了心血,还有真诚,还有对古诗词的敬畏和热爱!
回到小尚容脱口而出的“我可不可以唱出来”,不觉又想起侄儿涵宝的口头禅:“妈妈,我画个字好不好?”对他来说,无论是写汉字还是写数字,他都是画,画画也是画,只要是用笔,就是画。曾有一段时间,妹妹老会提醒他是写字不是画字。他仍然“固执”地“画来画去”。
现在想想,说画字也未尝不可。我们的毛笔书法与水墨国画在材质、器具和程序上又有多大区别?更别提画完国画都会题款,款和画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不说别的,单说毛主席的草书,龙飞凤舞的,倒更像是一气呵成画就的气势磅礴的画。还有那些漂亮的鹅毛笔书写的外文手写体,像不像是精心画出来的?
所以,画字和写字,无所谓对错,重在那一颗纯净自由的童心;唱诗与读诗,无所谓好坏,重在那一份追寻美、继承美、发扬美的真诚!
【二】人生自有诗意
温度骤降十余度,冷雨敲窗,天地之间一片湿意。
由湿意引发到诗意。这也关联到董卿在第二期演播现场开场白里提出的一个命题:在现下,我们应该怎样过诗意的生活?
在嘉宾郦老师心里,“行到无穷处,坐看云起时”即是诗意;而蒙老师向往的诗意的生活则是诗仙李白的生活,在她眼里,李白一直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率性纯真,潇洒不羁,自由如风,如此人生岂不快哉?
第一个上场的攻擂者王天博,与女友王泽楠之间很好地秀了一把恩爱。他们一个在吉林,一个在北京,因诗词相识、相知,最终成为王天博口中“灵魂的伴侣”。人家异地而居,都说相思苦,看人家如何将相思苦转化成诗意的美。两个人因诗词结缘,谈情说爱中自然离不开诗词。王天博送给女友一个吊坠,外面是色子,里面有一颗红豆,应了“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之意,而王泽楠也是深谙君意,回了“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这是什么?这才是浪漫,这就是诗意!两个人琴瑟和鸣,即便暂时人不能在一起,但心早已合二为一,他们用真实的行为演绎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诗意!
衣袂飘飘翩翩若仙的薛玉涵又给我们展示了另一种诗意。她的诗词启蒙老师是她的奶奶,而有趣的是她奶奶是一位数学老师。据她讲,她奶奶最喜欢在午后泡上一壶茶,静静地就着时光,翻看诗词古卷。我的脑海里霎时浮现这样一个画面:暖黄的阳光穿过枝叶在院子里的茶几上跳舞,茶几上一壶清茶香气袅袅,旁侧一张竹摇椅,一位上了年纪的女子披着饰有云纹的披肩,手捧一卷线装诗词看得入神,银色的发丝在阳光下若剔透的冰雪。甚至,还可以加上一只胖乎乎的猫,趴在女主人的膝头,呼呼打着鼾……唉哟,不能再想了,这已经是无比向往、挡也挡不住的极致的诗意了。
待到十六岁的小才女李子琳上来,则又是另一番的诗意。她首先用吟诵的方式再现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魅力。这不由让我又想起小尚容的唱诗。而李子琳,小小年纪,却喜怒不自形于色,沉稳大方,出色地答对所有的题目,又将上一期擂主彭超拉下了马成为新的擂主。在她身上,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而说到吟诵,郦老师也说,古诗词是韵文,在古时候,诗词就不是拿来背的,而是唱的,吟诵的,包括古文,也是吟诵的方式。在古代,诗词与音乐、舞蹈等是相互学习、共生共存的,很多诗人既写诗词,又谱曲,还唱诵。蒙老师则说现下孩子们的诗词学习要是用唱和吟诵的方式,估计又是另一番模样了。她举例说唐代有踏歌之说,比如在李白写的《赠汪伦》中,就有“忽闻岸上踏歌声”。其实在古代,我们汉人也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可惜宋以后就不再有踏歌之声了。
郦老师说我们欣赏的不光是诗和诗人,更是诗背后的人生。在两位老师的讲解里,我们还能探到另一种诗意。那是隐藏在李白赠汪伦诗背后的故事。话说当年汪伦邀请李白去他那儿玩,邀请之言是这样忽悠的: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想啊,李白是什么人?又好游,又好酒,自然上钩。等到了那里一看,只有一渡口,渡口旁一酒店。汪伦给的解释是这个渡口就叫十里桃花渡,而酒店是姓万的人开的,叫万家酒店。李白感叹于汪伦的情谊,这些自然都可以略过,他欣然赠汪伦诗一首以示感谢,我们也才能有幸读到“李白乘船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样重情重义、脍炙人口的诗歌。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当年写下《人,诗意地栖居》,后又经海德格尔进行哲学阐发。诗意地栖居,成了许多人无可替代的向往。可是,何谓诗意?怎么诗意?其实,套用董卿的话说,“人生自有诗意”。我们只知道抬眼看向远方,殊不知,诗意就在脚下,诗意就在我们的红尘生活里。拥有一颗诗心,不忘初心,则人生处处有诗意。
【三】爱要大声说出来
在第三期里,出类拔萃的人太多,像顾世宝、吴空、李四维都是全部题目答对,李四维居然还背诵过上万首的诗歌,这是怎样的一个诗词容量,又是怎样的一份痴爱!
然而,这都不是最打动我的。相信看过的人们也会有如此的想法。
顾世宝在答题的时候,碰到一个题,讲成语“寸草春晖”与哪首诗有关。当时,顾世宝说他宁愿这一题不得分,也不期望百人团里有人答错。为什么?因为“寸草春晖”来自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讲的是我们作儿女的永远也报答不了父母的恩情,往深了说实质上就是孝道,就是中国的孝文化。虽然封建传统文化有不少糟粕,但孝文化是必须传承的,对父母尽孝道是每个子女必须尽的义务。换句话说,孝应该是我们的本能。如此,顾世宝自然期望百人团全部答对,至少在对孝的认知上是没有缺憾的。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还是有两位答错。董卿抽点了其中一位采访。就是那个叫邱鹏的男子,一席话下来让董卿泪流满面,让我心潮澎湃。他说了什么?原来,邱鹏并不是不知道答案,而是故意答错,目的就只有一个,希望能借此机会在电视上公开露脸,让他的患有认知障碍的母亲在还没有不认识自己的儿子之前,在电视上看到儿子,并为儿子骄傲。他也能趁此机会,把从没有对母亲说过的话在广大电视观众面前大声地说出来,那就是:妈妈,我爱你!
多么用心良苦的儿子啊!多么感人肺腑的故事啊!自然能催人泪下,让人感慨良多。虽说董卿是主持界的大腕儿,什么场合都见过,但可以肯定的是,她的泪流满面绝不是煽情和演戏,而是深有触动情不自禁。就像她说的,天下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为了孩子可以付出一切,但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理解父母,回报父母。这句话,相信在很多人心里激起涟漪,荡出不绝的回响。试问,我们为了父母,付出了多少?我们,有多久没有回家看望父母?有多久没有好好地陪父母说说话?有多久没有为父母烧饭洗碗擦脚?……“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给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很多时候,歌只是歌,只是拿来唱的,只是拿来表达忏悔和愿望的,又有多少人付诸于行动了?邱鹏的一个刻意行为,像镜子一样让很多人照出了自己的“嘴脸”,但愿这种感慨并不仅仅局限于诗词大会的演播厅,但愿感慨之后更多的是实际行动。
就像嘉宾郦老师所说,欧美人是感情外露的人,他们喜欢直接表达感情,差不多每天都会说“妈妈,我爱你!”“孩子,我也爱你!”之类的话。但我们中国人不同,中国人在感情上更多的是含蓄和羞涩,哪怕心里很爱很爱母亲,也很难口头上表达出来。他以邱鹏为例,原来为什么没有对母亲说爱她呢?为什么要等到母亲生病了以后才猛然警醒,才晓得要对母亲说爱呢?当然,这也为时不晚。只是,更好的是,有爱,就要大声说出来!
郦老师的意思,是说我们对父母要学会随时表达情感,随时感恩、回馈,最后的落脚点还是“孝”。虽然寸草报不了春晖,但报远比不报强,孝的接力棒还有待我们传下去!
【四】文人骨子里的那股劲儿
第四期,首先上台的是因为高中迷恋卡牌游戏而迷上古诗词的大二学生姜连杰。他的经历用董卿的话说是:游戏是可以玩腻的,但书是永远也读不腻的。
后来,又因为一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嘉宾王老师补述了诗涉及的人物和历史,王家和谢家在东晋时期是以诗书传家的大士族,曾有“王与马共掌天下”之说,可即便是这样的人家,到了唐朝,也不过是普通百姓人家。如《孟子》中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用我们当下的话来说,是“富不过三代”。所以说,祖宗的财富、权势和地位都是空的,唯有自己的努力才是真的,才是可靠的。
不过,这一期让人印象最深的是研究康复机器人的女博士陈更,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文人的骨气的讨论。陈更在第一季诗词大会中已是熟面孔,第一期就上来与彭超争擂主,虽然失败了,但她思维的敏捷度、知识面的宽广度以及敢打敢冲的冒险精神早让人对她过目不忘。她这次卷土重来,宣言是“我来了,我就不走了”。
先姑且不说最后的结果,我们来看过程。陈更在答题的过程中无比推崇两个诗人,一个是韩愈,一个是刘禹锡。
推崇韩愈,由回答“云横秦岭家何在”的下句起始,陈更回答“雪拥蓝关马不前”之后,迅速地说她非常欣赏韩愈,认为韩愈一句“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体现了中国文人的骨气。
嘉宾郦老师的补充更让人叹服。韩愈晚年上《谏佛骨表》力谏宪宗弃儒迎佛,被贬为潮州司马。陈更的题目来自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韩愈写给侄子韩湘的。韩湘是信道的,也曾劝韩愈弃儒迎道。但是呢,韩愈并不为佛道双方所动,仍然坚守自己儒家知识分子的立场,屡遭贬谪,又屡次熊起。怎么说呢,儒家知识分子可能“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但最后的落脚根本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古代文人们的骨气、傲气和坚守。
陈更推崇刘禹锡也是从答题延伸的。题目选自刘禹锡的《玄都观桃花》,又名《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这是刘禹锡经历了“二王八司马”事件之后,从被贬的朗州回到京都后写的一首诗,借在玄都观看桃花这一琐事讽刺了当时的朝廷新贵。因为这首诗,刘禹锡又被派为远州刺史,在政治上还是不得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