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红楼梦】堪怜咏絮才人物赏析(赏析) ——浅析艺术形象:林黛玉
李纨之父曰:“女子无习便有德。“一字之改,意味深长。
社会性步入长夜,光明也在遥远的地方露出影子。一批具有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仁人志士应运而生。小说艺术形象林黛玉就是一位具有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旧时代的新女性。
她把封建社会的腐朽、堕落、冷酷、吃人的本质看得一清二楚。因此,她不做封建社会性的改良者,而做它的叛逆者。她反对整体的封建制度——包括科举制度、官僚制度、空族制度、婚姻制度等,而不象张倩女、崔莺莺、杜丽娘、薛素姐等,仅仅反对封建礼教。她对封建社会不抱有任何幻想,而不像张、崔、杜等人,有“封妻“的企求。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林黛玉的思想比张、崔、杜、薛等人更成熟更进步更深刻,因而她的反抗精神也具有更深远的现实意义。
林黛玉既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又是未来新社会性的追求者。她把个人的幸福和社会性大众的幸福连在一起,把个人的出路同社会性大众的出路连在一起。她绝对不劝恋人贾宝利用个人优势——聪明而博学,更有皇帝背景,去弄个“金榜题名”。她企盼的是:与贾宝玉过一种互敬互爱、无封建世俗影响,无拘无束而幸福美满的新生活。这也是当时社会性大众所向望的。
林黛玉生养在封建官僚家庭,身上有有磨不掉的封建烙印。她反抗封建社会,又摆脱不了封建社会性的束缚和对封建社会性的依赖。她是位贵族小姐,身上流的是香汗,不可能像焦大那样有一对“火眼金睛”。她反抗菌素是“鸟托帮”,她的追求是空想。她看不通往未来的道路在何方,也走不出大观园,融入布衣之中。她是一个新的旧女性。不过,在那个时代,能成为林黛玉已经难能可贵了。
四、林黛玉的爱情
林黛玉爱贾宝玉不是附势,附势则如薛宝钗,花袭人者流;不是慕才,贾宝玉虽才华横溢,但和林黛玉相比,未免相形见绌;更不是贪财,像王熙凤,贾探春之辈,满脑子铁算盘,一肚子管理学,才是此道之巾帼。她爱贾宝玉完全是爱他的人品,爱他的志趣,爱他的“顽劣”,爱他的出淤泥而不染,遭雷击而不折,爱他的“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在要求女子要有“三从四德”的封建社会,的确是振聋发聩的观点。
林黛玉寄人篱下,举止百般小心。又不像史湘云一样大大咧咧,心直口快。耍心眼儿,讲甜言蜜语,装温柔模样,也不及薛宝钗、花袭人万一。她爱贾宝玉明明最无私、最纯洁、最炽烈,但往往话到喉头又咽进肚里。她心里明明有一团火,但是,见了贾宝玉,脸上却挂着一层霜。她明明离不开贾宝玉,但是贾宝玉来到她身边时,却唬着脸赶人家走人。她心口不一,气了别人,更气了自己。在一次又一次的气人与被气中,她的爱情的果子由青变红。她越来越嫉恨、担心别人夺去她的赖以维持生命的爱情;越来越易怒,神经质;越来越爱吃醋拈酸。
如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黛玉接过〈〈西厢记〉〉“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辞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显然这是张生与崔莺莺的倾心相爱在黛玉思想上引起了共鸣。这时,贾宝玉不知深浅地说了一句笑话,“我就是一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宝于对黛玉倾心而口吐真言,黛玉听了如此反应,正是黛玉既高兴又害怕的一种心理表现。黛玉爱宝玉,此心已久,此情早烈,然动之于心而未发之于口,内心之痛苦可想而知。一旦宝玉说出真心,黛玉之喜怕不跟老杜听说唐师收复河南河北一样?只是因为事出突然,猝不及受,才大发脾气。
宝玉见状,再三道歉,“说的黛玉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蜡枪头’”。林黛玉的潜台词是:谁说我生气了?我只恨你现在才吐露真心呢!你有爱我之心,可不要没有爱我之胆啊!
又如第二十二回,“宝玉没趣,只得又来寻黛玉。刚到门槛前,黛玉便推出来,将门关上。宝玉又不解何意,在窗外只是吞声叫‘好妹妹’。黛玉总不理他。宝玉闷闷的垂头自叹。袭人早知端的,当此时断不能劝。那宝玉只是呆呆的站在那里。黛玉只当他回房去了,便起来开门,只见黛玉还站在那里。黛玉反不好意思,不好再关,只得抽身上床躺着。宝玉随进来问道:‘凡事都有个缘故,说出来,人也不委屈,好好的就恼了,终是什么原故起的?’林黛玉冷笑道:‘问的我倒好,我也不知为什么原故。我原是给你们取笑的,——拿我比戏子取笑。’宝玉道:‘我并没有比你,我并没有笑,为什末恼我呢?’黛玉道:‘你还要比?你还要笑?你不比不笑,比人比了笑了的还厉害呢!’”
林黛玉恋爱贾宝玉,本来没有竞争对手。薛宝钗进入贾府后则险象顿生。薛宝钗色才俱佳,且平日装愚守拙,随分从时,优容大度,很受贾府上下,主子奴婢的欢迎。林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又有诗人的敏感,薛宝钗的存在,不能不使她有“有芒在背”之感。贾母给薛宝钗做生日,使她心生疑团和惊恐。宝玉、宝钗论戏,黛玉又生醋意。戏散后,黛玉被比作戏子,原来心内不快,醋意大发的黛玉岂能不借此大发脾气?贾宝玉浑头浑脑,先向史湘云赔小心,碰了壁。后向林黛玉赔小心,被推出门外。不过,林黛玉并非真恼贾宝玉,见贾宝玉闷站在门口,气便消了大半。至于“你还要比?你还要笑?你不比不笑,比人比了笑了的还厉害呢!”则是爱贾宝玉的真实流露了。
四.林黛玉的悲剧意义
1、社会悲剧
林黛玉是位悲剧人物。宝黛的爱情是典型的悲剧。这一悲剧具有丰富的社会性内涵和深邃的思想价值。笔者是从两个方面分析之。
人生在世,离不开生存环境。人可以改变环境,使环境有利于自己的生存,然而,在某一特定时代,个人往往对生存环境无能为力。环境是一口井,个人眼睁睁地看着这口井却不得不往井里跳。安娜•卡列尼娜敢爱感恨,敢斗争敢叛逆,最终为什么卧轨自尽?因为她不往那口井里跳不行;潘金莲为什么那么歹毒,那么不顾廉耻?因为她不成为潘金莲,会有张金莲,王金莲出现;骆驼祥子丧失斗志,破罐破摔,也是向社会低了头。
《红楼梦》明写家庭悲剧——包括宝、黛的爱情悲剧。暗写社会性悲剧——封建社会的灭亡不可避免。为什么社会性如此呢?作者曹雪芹借四大家族的兴衰过程,一针见血地回答了这一问题。
首先封建官僚家族政治上的腐朽是他们必然衰败的根本原因。第四回作者借门子之口,以“护官符”的作用,点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黑暗内幕。他们上通朝廷,下结州县,“一损皆损,一荣皆荣”。薛、蟋打死人命却被贾雨村周全三结;贾赦想得到石呆子的二十把扇子,贾雨村竟无中生有,说石呆子欠官银,将扇子没收后送给贾赦。
其次,作者从生活的穷奢极欲写出四大家族必然崩溃的结局呈顿螃蟹便餐就是一户庄稼人一年的生活费;盘茄子鲞要用十几鸡来配它;秦可卿殡葬,买一口棺材就花地千两银子;无妃省亲更是“琉璃世界,珠宝乾坤”,连无妃本人都觉得太奢华浪费,奢侈和茺淫恰是双胞胎。贾府的淫乱无耻已达到乱伦的地步——贾珍的儿媳妇通奸;王熙凤与至子贾蓉、贾蔷关系爱昧;贾珍、贾琏、贾蓉,父子、兄弟、叔侄共同玩弄尤二姐。以上诸种,即是贾府荣华富贵的表面之下寄生的无法治愈的“肿瘤”。
再次,作者以对贾府一代不如一代的入木三分的描写,揭示封建家族自然环死的悲剧命运。宁国公和荣国公以战功创下贾府基业。第二代“人”字辈的贾代化和贾代善已经是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第三代“文”字辈已经退化为昏聩、腐化、无能的一辈:贾敬醉心成仙,贾赦贪婪茺淫,贾政僵化古板,不通庶务。而第四代“玉”字辈的贾珍、贾琏、贾环和第五代“草”字辈的贾蓉,则堕落为聚赌嫖娼、放纵淫乱之徒,贾府的隆盛基业,终于毁在不肖生代之手。“兰桂齐芳”,岂非痴人说梦?
家庭是社会性的细胞,家庭不在,社会性安存?
林黛玉的悲剧命运势所必然。
林黛玉生活在封建社会苟延残喘的时代。那个时代,社会评判女性的标准是“三从四德”,是“相夫教子”。女人有性别而无“人权”,有婚姻而无爱情。女人自己的终身大事自己做不了主。林黛玉大胆挑战封建不合理的封建道德观。不但鄙视封建科举制度,阅读〈〈西厢记〉〉艳曲,而且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抛到九霄云外,大胆地、执着地爱其所爱。她要追求一种自由的美满的相敬如宾的爱情婚姻生活。她要把呆板的死气沉沉的服从于封建正统思想和家族切身利益的死亡婚姻彻底赶走。她要把肉体的结合,建立在精神上的合二为一,诗意上的天马行空的基础之上。她是封建宗法社会的叛逆者,是遥远的新时代的渴求者。她的思想中有“民主、平等、自由、幸福”的成分。她是黑暗时代具有生机与活力的鲜活的女性。
然而,封建社会是天罗地网,林黛玉是黄口麻雀。封建社会太强大了,林黛玉太弱小了。她的肤浅的进步思想,根本不是封建黑恶观念的对手。她的反抗是徒劳的。终于,她这只洁白的羔羊,被封建社会那头凶恶的老狼吞进肚子里。
2、人生悲剧
社会的悲剧是从横向的方面去解剖社会的弊端,而人生悲剧则是从哲学上去思考生命的本质。作为清代长篇小说感伤之作的杰出代表,《红楼梦》在悲剧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已经达到中国悲剧作品的顶峰。
受儒家乐天思想的影响,中国悲剧的悲中有喜的传统尽管可以给人以乐观的鼓舞,但却缺少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和对人生的激励作用。而《红楼梦》对中国传统悲剧意识的最大突破,就在于它彻底抛弃了那种自欺欺人,始终幻想喜从天降的浅薄的悲剧意识,将人生无所不在的悲剧现象上升到哲学高度来认识其永恒的不幸。第一回中疯道人对甄士隐唱的《好了歌》和甄士隐回唱的《好了歌注》,可谓全书的点题之笔。歌中指出人们对功名、金钱、妻妾、儿孙等诸多方面的痴心与追求必将以落空而告终。从而点出“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的主题思想。
王国维曾借用叔本华的悲剧理论,认为悲剧有三种:第一种是由罪大恶极的人作恶造成的悲剧。第二种是由偶然的误会、意外造成的悲剧。这两种悲剧尽管不幸,但是毕竟不是人人无法躲避的。最可怕的是人人无法躲避的人生悲剧。俄狄浦斯王被告知将“弑父娶母”,他拼命躲避这种“不孝和乱伦”的事情,然而,事实证明他的躲避是徒劳的。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是人生悲剧的典范。
“贾母爱宝钗之婉委,而惩黛玉之孤僻,又信金玉之邪说,而思厌宝玉之病;王夫人固亲于薛氏;风姐以持家之故,忌黛玉之才而虞其不便于已也;袭人惩尤二姐、香菱之事。闻黛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之语,惧祸之及,而自同于风姐,亦自然之势也。宝玉之于黛玉,信誓旦旦,而不能言之于最爱之祖母,则普通之道德使然;况黛玉一女子哉!由此种种原因,而金玉之合,木石之离,又岂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变故,行于其间哉?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由此观之,《红楼梦》者,可谓悲剧中之悲剧也”。
林黛玉是世界文学大观园中最典型的艺术形象之一。她的悲剧美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和深远的教育意义,震撼读者的心灵,陶冶读者的情操,给读者以美不可言的精神享受。
然而,在许多当代人眼中,林黛玉是神而不是人,可以敬之而不可以近之;林黛玉是文物而不是日用品,可以赏玩之而不可以使用之。
析其原因如下:
封建社会的车辙,已是历史的记忆;革命时代的号角,也已渐去渐远。太平日久,地主不再是豺狼;改革正酣,资本家更不复为毒草。人们心中的仇恨,已化作蓝天上的白云;人们身上的激情,已变成机器的轰鸣之声。旧的观念早已塌方,新的意识,因思潮的博杂及相互间的影响而尚不明朗。人们生活在没有上帝,缺少信仰的时代。因此“存在即为合理”,“赚钱才是强人”。
飞机航线密如蛛网,缩短了大洲大洋间的距离;信息公路无孔不入,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村庄。生活的高质量快节奏,发现一个定律: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竞争的剧烈性与残酷性,把人们的审美观点化为实用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纵欲主义等。
在当代人眼中,林黛玉型的人物是新时代的悲剧角色。
1、林黛玉不是职业女性
职业女性的特点是:善交际、懂经营、会挣钱,且心胸广大,活泼开朗,笑脸迎人。金陵十二钗中,最适合做职业女性的是薛宝钗、王熙凤、贾探春。最不适合做职业女性的是林黛玉。世人不会注意薛宝钗的伪,王熙风的毒,贾探春的刺,而欣赏她们的才;世人不会看重林黛玉的诗风、傲骨、志趣,而不计较她的呆气、尖刻、视名利若粪土。在现实社会,没有一家公司会聘林黛玉为职员。
2、林黛玉不是称职的妻子
林黛玉是理想不是现实,是精神不是物质,可做“情人”不可做“老婆”。
当代人的家庭是建立在平等、和谐、互敬、互爱、互解、互谅的基础上的新型家庭。林黛玉动辄弄性使气,经常叫人拿小陪软。过日子比树叶还稠,就是贾宝玉一样的和气老公,年复一年,也会不胜其烦,不胜其累。各奔东西是早晚的事。
3、林黛玉不是好作家
文如其人,诗言其志。林黛玉的作品高洁若秋菊,坚挺似青松,自有声遏行云之力。然而,在当代人眼中,没有爱情作家琼瑶和美女作家棉棉的合人胃口。
看不厌的《红楼梦》,说不尽的林黛玉。
笔者曾做过几次调查。调查对象有中学生、政府官员、白领人士、下岗职工,大多数人认为:薛宝钗是个好妻子,贾宝玉就应该娶薛宝钗。不然,娶花袭人、平儿也比娶林黛玉强。
斯人化作清风去,千秋万代说斯人。每逢落红飘零,那一幕葬花,唯美得叫人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