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告文学】听名师的课
名师是大树,能改善一方环境,且在枝叶间闪动精彩,最重要的是,名师大家启发了我们,课堂是个有魅力的地方。追求学问首先要爱学、乐学、勤学,这是关键。丰富自己远比取悦他人更有力量。一旦让别人的经验成为了自己的营养,那么,你必然能获得丰硕的喜悦。
——题记
一
有机会与名师近距离接触,聆听名师的课,目睹名师的教学风采,从中受启迪,收获智慧,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仰慕之余,我倍加珍惜。培训学习期间,我们切实做到了“三个转变:从工作到学习的转变;从领导到学员的转变;从个人到集体的转变。遵守纪律提前十分钟到教室,上课不随意走动,手机置静音或关机,尊敬老师、爱护同学。”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就是说,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
入住的快捷连锁酒店,距离培训学习的武汉大学信息学部徕卡厅,途经一座过街天桥,步行最多不超过十分钟的路程。
3月21日早8点,参加培训学习的全体成员,在武大南门集体合影留念后,随后参加了8时30分的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开班仪式,9点整,开始了此行武大学习培训的第一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喜欢听的课。
在武大培训的课堂里,我们深深感受到名校的浓厚文化氛围,领略名师的智慧与风采,融入武大学子的行列,重温美好的学生时光,在这个新的集体里,结识各位新同仁,交流学习实践经验。
名师教授身上所透露出来的无穷知识力量,教授对知识了解的广度、研究钻研的深度,以及全身心的敬业精神,都深深地震撼着我。
授课的名师,是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桂汉良教授。据了解,教授同时还兼任着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特约研究员、全国教育培训中心高级培训师、省社科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华中农大、中南民大、三峡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西、青海、河北社院兼职教授,湖北省委、武汉市委讲师团专家,湖北省国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等多个职务。
名师桂教授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怎样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怎样影响着当今的世界、怎样给大家提供人生智慧等问题,向参加培训的学员诠释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
在授课过程中,桂教授幽默诙谐,广征博引,娓娓道来,充分展示了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人生阅历,整堂讲座妙趣横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赢得全体学员阵阵热烈掌声。3个多小时的精彩的课,让我们意犹未,静听教授讲课如品盛宴,解疑释惑,茅塞顿开,在生动与深刻、经典与现实中穿越……
老师开篇讲,文化是人类物质与精神生活的总和,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在浩瀚的人类历史长河中,华夏文明兼收并蓄根深叶茂,逐步形成了高山仰止、亘古不绝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期间来到曲阜考察,就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发表了重要的讲话。习总书记指出:“要结合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研究和传播,要搞好四个讲清楚:一是要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二是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三是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四是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在2014年2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之后的两年间,又对此有过多次论述:“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出席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2016年5月和6月,又连续两次对“文化自信”加以强调,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要引导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习总书记说,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这些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宝贵财富,脱胎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又在新形势下不断进行着再生再造、凝聚升华,从而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还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短短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创造了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奇迹,这已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是一种体现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方向的文化。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
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里,有这样的文字描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价值观是人们的价值追求和评判标准,同时也折射出人和事物一定的价值和作用。价值观与文化之间有着必然的直接的因果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意义重大。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国家治理理念、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治理目标的最高体现。
二
如何理解中华文化,有哪些鲜明的时代特征?
中华文化从远古走来,历经五千多年,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豪迈气概,通过外部民族融合和内部创新发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逐步形成了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博大精深、历久弥新,兼收并蓄、独领风骚的特点,演绎造就了中华文化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创新性和创造性特性。中华文化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内核的伦理政治型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创造的文化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即建筑、器物、服饰、语言文字、典籍、科技等有具体形态的文化成果;制度文化即宗法制度、婚姻制度、教育制度、科举制度等;精神文化即中国古代哲学、宗教、史学、文化、艺术等。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一般意义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国学以学科分,可分为哲学、史学、文学、宗教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国学以思想分,可分为先秦诸子、儒释道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可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国学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国学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既深且巨的学术派别,其主流被后世概括为“九流十家”。他们开创的思想文化,奠定了国学第一块厚重的基石。
各门类文化如一粒粒种子,能长成参天大树的多施肥浇水,而小草的种子放在适宜的地方,给予适宜的养料和水分使其健康茁壮成长。
中华文化起源于华夏文明,从远古至夏、商、周为文化发源时期;先秦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思想;秦统一六国,焚书坑儒,中华文化起源于华夏文明,从远古至夏、商、周为文化发源时期;董仲舒时代,把儒家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其以儒学为官方哲学的教育思想,以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和“天人感应理论”,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此时佛教逐渐传入中国,本土道教也开始发源,使得中华文化不断丰富,这个阶段为文化的多元大发展、大丰富时期。
中华文化的主要特点,一是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中华文化流传久远,始终延续至今的古老文化之一,也是独步天下的连续性文化的典范。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亦被称之为“华夏文化”或“汉字文化圈”,在其他文明逐渐式微之时,仍然保持着蓬勃旺盛的活力,成为人类文明史上光耀千秋的独特瑰宝。
二是博大精深历久弥新。中华文化可谓包罗万象,思想方面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科技四大发明在人类科技史上居功至伟永放光芒。教育和考试方面,从孔子的书院,到后来的官学,从察举制到科举制,不断完善与发展;文学体裁上,除了诗、词、歌、赋外,还有骈文、论、表、铭等文体。中医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我国古代名医辈出,春秋战国时期有扁鹊、东汉时期有张仲景、华佗,明代有李时珍等,这些名医都被后人所传颂。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包括印刷术、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中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之一。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于北京时间12月7日,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用中文发表“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的主题演讲。屠呦呦是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进行科研,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她在获奖后有一段精彩的感言:“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批骏马任你挑选;不要去刻意巴结一个人,用暂时没有朋友的时间,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待到时机成熟时,就会有一批的朋友与你行。用人情做出来的朋友只是暂时的,用人格吸引来的朋友才是长久的。”
武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并充分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比如太极拳、八卦拳,其拳理就是从阴阳八卦思想中直接生发出来。少林功夫以禅入武,身心两修,追求的悟道解脱,成就的是“不动心”。
书法文化上,经历从甲骨文开始、到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在世界所有文字中,汉字书法可以说是“唯我独尊”。此外还有瓷器文化、酒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等等。
东晋王羲之《兰亭序》,是他47岁时的书作,共计三百二十七个字,记述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的盛游之事,写得从容娴和,气盛神凝。被后世学书者尊崇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逸笔天成,而且变化结构、转换笔法,匠心独运而又不毫无安排造作的痕迹,被评“为天下第一行书”,确实是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