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古韵检测”小议

编辑推荐 “古韵检测”小议


作者:一微尘 布衣,325.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137发表时间:2017-04-06 23:19:50
摘要:现代人写古韵,用现代汉语读音去接受网络检测,会出现很多不明不白的问题。小议一番,就当反思吧。

我们为什么要写诗?伟大的诗人泰戈尔曾经说过:“诗歌是人类对自然美丽给予的一种感谢与回馈!”《毛诗序》也早说过:“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很明显的,诗歌的体裁只是一种形式,表情达意才是我们的目的。与读者分享自然的美、世界的美与生活的美,与读者分享自己的共同感受,才是我们的写作初衷。
   古诗词写起来轻巧,便捷,省时。一般来说,有点小感慨,有点小情绪,用古诗词来表达,轻松很多。不需要像散文一样去谋篇,去布局,去考证资料,去起承转合地构思、推敲。因此,对于我们这些非有闲却喜文的作者来说,写诗词的机会比较多些。
   最近,往某网站投了一组参赛词稿《意难忘》,被退稿。理由是:“经《词林正韵》检验,此组《意难忘》出律出韵多处,请修改合律后再投。”我有点生气。动笔前,我在网上下了两个版本的格律,其中一个版本来自《御定词谱》,还附了苏轼的一首《意难忘》做范词。《意难忘》是首双调,九十二字,前后段各九句,六平韵。我反复对照两个版本,仔细地一个字一个字地检查,发现个别字词格律不一致的,我参照苏轼的原词,以苏轼的字音为准,作了统一校对。韵脚也是参考了《中华新十八韵》、《唐宋词格律》严格要求的。自以为做到了最严谨,最准确,没想到,竟然还“多处出律出韵”?气不过,便没再搭理。
   过了几天,稍有点空了,我一时心血来潮,便按照某“编辑”提供的“搜韵词格检验”网址,找到了“搜韵检测”网页。格律用的就是我下的《御定词谱》中的格律,旁边也是用苏轼的那首词做范例。我把第一首《意难忘.盼春晴》输入进去,马上,我的词便显示在格律下。出现了不少标记:绿色标记表示多音字,无法判别,需人工检测;浅紫色标记表示平仄不符;深红色表示出韵。
   中仄平平韵,仄中平中仄句。中仄平平韵,平平平仄仄句。
   苏词:花拥鸳房,记亸肩髻小,约鬓眉长。轻身翻燕舞,
   我的:不见春嫣,最是阴雨久,整月连绵。花苞寒更紧,
   中仄仄平平韵。平仄仄读,仄平平韵,中中仄平平韵。
   苏词:低语啭莺簧。相见处,便难忘。肯亲度瑶觞。
   我的:青草冷如烟。红落处,只堪怜。盼出个晴天,
   仄中中读,平平中仄句,中仄平平韵。
   苏词:向夜阑,歌翻郢曲,带换韩香。
   我的:看众人,轻装戴柳,喜放竹鸢。
   先说格律。一看标记颜色,“更”、“轻”标了绿色,就是说,“更”、“轻”是多音字,无法用网络检测,必须人工手检。可是,在现代汉语里,“更”是多音字,而“轻”却不是,为什么连“轻”字也无法检测?既然多音字都不能“检”,网络检测的可信度还有几何?
   还有“竹”和“如”,现代汉语里也不是多音字,更不是仄声字,竟然标了紫色标记。就是说,是属于平仄不符的,出律的。可是,格律上明明是平声字,“竹”和“如”确实也是平声字,为什么就出律了呢?
   回头来看看苏轼的范词:“花拥鸳房”,第二个字是仄声字,而“拥”字,在现代汉语里却是平声;“相见处,便难忘”,“忘”字处是个平声韵,本词牌押的就是六个平韵,然而,现代汉语里,“忘”字明明是个仄声字。那么,是苏轼的水平不够,也“出律”了吗?
   由此看来,就弄不清楚到底是我的古韵常识浅薄,还是网络检测的可笑了。而编辑们,不用人工检测,而完全依赖于网络,就如当今的医生,离开了仪器就不会看病是一样一样的。
   再说用韵。我的第二首《意难忘.秋感怀》问题更多。
   中仄平平韻,仄中平中仄句,中仄平平韻。
   冬渐秋深,细雨连日下,雾锁江林。
   平平平仄仄句,中仄仄平平韻
   千街萧索意,无数落泊人。(韵部错误,本字属真韵,详后注)
  
   平仄仄讀,仄平平韻,中中仄平平韻
   夕落处,夜将沉。看群老纷纷,(韵部错误,本字属文韵,详后注)
   仄中中讀,平平中仄句,中仄平平韻
   向桥头,歌翩旧往,舞弄残吟。
  
   本词押的就是“en”韵,是根据《唐宋词格律》和《中华新韵十八韵》里的韵部押韵的。我尽量使用两种版本统一的韵,有出入的都不敢用。而《唐宋词格律》也是最有权威的词谱著作《词林正韵》的简本。本人这首《意难忘》的韵脚,“人”,“纷”,“林”,“吟”,包括下片的“痕”,“尘”等,在《中华十八新韵》里,都属于“十五韵.人文韵”,押“en、in、un、ǖn”韵。在《唐宋词格律》里,属于“第六部韵”——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半)通用韵。即便就是《词林正韵》正版本,也是“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半)通用”韵。本组参赛词中所用的韵脚,如“晨”“嗔”“尘”“春”“频”“闻”“门”“纷”“焚”“熏”“魂”“昏”“痕”“根”等等,都在《词林正韵》韵部表所列的词表中,怎么就都“出韵”了呢?
   《词林正韵》为清嘉庆年间江苏吴县人戈载编纂的一部词韵。戈载为词穷其一生,这部词谱著作为后人称道,成为后人的作词手册。网络以《词林正韵》词谱为标准制作检测系统没有错,但机器是死的,人是活的!
   实际上,《词林正韵》也是依据前人作词用韵的情况归纳而来。作者把填词能够通用的诗韵合并在一起,“取古人之名词参酌而审定”,把平上去三声合并为十四部,入声合为五部,一共十九个韵部。其韵基本与唐宋人作词的用韵相合。由于时代的变化,方言的影响,其实,某些词人笔下,早已将第六部与十一部、十三部相通;第七部与十四部相通用了。《中华新十八韵》更是“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读音用韵而为旧体诗作者编写的一套新韵,也就是倡导摈弃盲目守旧的观念,与时俱进地采用更加符合现代汉语发音习惯的“宽松押韵”,即“宽韵”。”
   注意到了吧,很多地方都提到了“时代的变化”“方言的影响”“符合现代汉语的发音”,更何况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自古以来,语言都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从“之乎者也”到“文白夹杂”,再到后来的纯“白话”,如今网络用语更是铺天盖地,将来,还会不断地变化。诗词的吟诵也由古代的谱曲唱诵到后来的吟咏、诵读,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有文章考证,宋代词的朗读,是用近似于粤语的读音唱诵的。而现在,我们用的都是普通话朗读,那是不是我们的学校,也都不符合诗词诵读要求?
   这就是苏轼词也出现了两个“出律”字的原因——时代变迁,方言变化!
   如果说,某字在现代汉语的读音里符合平仄,在古人的发音里不符,是不是说,如果想写首古诗词,必须翻出《康熙词典》来对照?或者更久远一点的古词典之类?那么,还有得玩吗?
   最后,再简要说说网络平台的“精品”诗词吧。现代人的古诗词写得好的的确不多,但还是有不错的。比如,“阵阵清香透草庐,孤枝未雪也如初。”“停机杼,断丝弦,伏枝花影送流年。”尤其看全篇,让人由衷地赞叹,的确很美。可是仔细一读,美则美矣,却如星光缥缈,更如“爱丽丝梦游仙境”般的虚幻。让人感觉就是,作者读得多,背得多,仿佛古人的词汇积累成了河,想用什么,顺流而下,佳句美词顺口就出了。然而,“草庐”呀,“机杼”呀,“丝弦”啦,遥远得很,不落实地。
   写诗填词,只是为了表达,更轻松地表达,表达心情,表达情绪,表达一种观点或者某个道理,或者分享,分享美与自己的感受。用的是现代汉语词汇,符合平仄,符合用韵要求即可。当然,没有平仄、没有用韵要求的,就不能冠以绝句、律诗或某词牌的名称。但如果写首词还需要去翻阅典籍,考证古音,不如干脆写篇散文,岂不来得更撇脱些?

共 301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谈作者对诗词写作注意事项的看法。文章开篇,介绍了作者的写作背景。然后,讲述作者的词被退稿的理由,抓住那些理由进行反驳,既给读者解读了作者的参赛词,又从格律、押韵、语言等方面给我们介绍了词的具体知识。这篇文章,对帮助我们认识词律,是很有帮助的。【编辑:春雨阳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7-04-06 23:39:39
  竟然有这个网络检测网站,我以前真的没听说过。看了老师检测的结果,我们又不得不疑惑了,文学作品,能不通过人的大脑辨析吗?注重规律规范,难道就没有为了内容而变通形式的灵活性吗?编辑老师为什么信这个网络系统而不信人呢?
语文教师
2 楼        文友:一微尘        2017-04-07 11:28:45
  你好,谢谢理解。关键是从平仄来看,并没有出律出韵的字。
3 楼        文友:清影凝霜        2017-04-07 23:30:29
   (一)
      意难忘.盼春晴
   不见春嫣,最是阴雨久,整月连绵。花苞寒更紧,青草冷如烟。红落处,只堪怜。盼出个晴天,看众人,轻装戴柳,喜放竹鸢。
   光阴年复年年。半生多少事,且置旁边。江湖情已远,不若重当前。邀数友,采茶尖,赶于谷明先。待与师,焚香净手,晒煮烹煎。
   意难忘.夏修禅
   暑气难消,木楼来小住,早已心佻。林深天愈阔,钟杳寺弥高。安乐品,大红袍,弄琴韵萧萧。正待眠,三更急雨,瀑打芭蕉。
   老梧枝入云霄,懒床横吊起,闭眼轻摇。千蝉嘶厉厉,百草沁飘飘。流水易,把人抛,轮回总难逃。放下吧,红尘九苦,怎比琼瑶?
   意难忘.感秋怀
   冬渐秋深,细雨连日下,雾锁江林。千街萧索意,无数落泊人。夕落处,夜将沉。看群老纷纷,向桥头,歌翩旧往,舞弄残吟。
   不堪回首前尘,恍如南柯梦,一觉冬春。人生多坎坷,旅路少知音。愁损黛,恨惊心,转从殿前寻。待醒时,方知万事,雁过无痕。
   意难忘.冬过年
   独锁家门,又是除夕夜,鞭炮惊心。车稀街早静,灯昧少行人。蓬素面,卧星晨,趁春假培神,只睡它,昏天暗地,颠倒乾坤。
   短片长剧频频,任烟花越顶,日过墙根。人生实苦短,何必起贪嗔。台历老,太阳新,怎留半毫分?待我来,亲斟美酒,自慰风尘。
      (二)
      意难忘.赏花吟
   细柳如烟,翠色含山黛,终见晴天。梅樱才怒放,桃李又开园。游客满,喜心田,拍个不停闲。好日子,生活甜美,乐似神仙。
   夕阳斜照山尖,挈老携幼去,未尽欢颜。嵩云怀古刹,福报润新莲。街角处,岸堤边,老人舞翩跹。但愿得,山青海晏,国泰民贤。
   意难忘.同学聚
   三又十年,母校重相见,已是霜颜。原楼无影迹,师长断音篇。炎日下,伫阶前,任愧涌心间。祝恩师,人间地下,快乐无边。
   别来东转西迁,此时觉日短。弹指挥间。少年欢乐事,红酒解忧篇。杯碰盏,再添添,浅深看杯沿。万事休,如歌岁月,珍重明天。
   意难忘.秋思愁
   岁月悠悠,半世仓惶路,好个凉秋!风中无侣客,桥下有蓬舟。千种恨,万般愁,却因一“缘”收。看不通,人间万事,爱恨情仇。
   来时白体明眸,去时枯骨瘦,都入泥沟。新欢夺旧爱,夜场变荒都。徐志摩,也眠休。任尔再风流,到最终,形同陌路,寂寞如丘。
   意难忘.冬无雪
   风怠云闲,整季没见雪,已有三年。人流车似水,色暖树如烟。楼若海,水泥园,看花长盆间。懒意熏,冬无趣味,“年”不成“年”。
   全球城化加鞭,北挖南砌起,到处拆迁。官员忙毁建,子嗣叹霾天。身后事,怎堪言,带得半分钱?百年后,人间万种,尘土归焉。
   这是才友写的意难忘,很多评论也请大家看看,孰是孰非自有公论。http://www.xiangyunwxw.com/short/short-10/24128/?isappinstalled=1&from=singlemessage
清影凝霜,一个来自天府之国的温婉女子,有如水般的情怀,如月般的诗魂,在一年前偶然与文字结缘,就无可救药的做了文字的俘虏,怀着江南的梦,拨着锦瑟的弦,写着古韵的凄,于暗夜里静静挥洒着笔尖游走,你若懂得,
回复3 楼        文友:一微尘        2017-04-26 07:33:11
  其实你不必如此,本人水平有限,时间更有限,寝食间隙,无暇过分斟酌,领字句不是每首都有,对仗联也许有个别不工整,但这是词,不是律诗。但至少写的是真情实感,而不是有些填词人那样,古词美篇,全是虚情假意。而且,本人议论是格律检测,是出韵问题。很多编辑被激怒,都驳得离题了!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