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鬼才之眼(散文)
江苏卫视有一套综艺节目《最强大脑》,里面的选手个个堪称“最强大脑”。其中,最为震撼人心的要数他了。2015年2月3日,年仅34岁身为自由设计师的他首次登台《最强大脑第二季》第六期第五场晋级赛,以其匪夷所思的表现,给评委和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伴随着无数观众的阵阵掌声和出场音乐,他身着黑色皮夹克和蓝色牛仔裤,肩扛一只绿鸟,手持话筒,精神抖擞地走向舞台。
台下观众见他左肩上趴着一只鸟,都倍感惊诧,对其指指点点。
刚到舞台中央,著名主持人蒋昌建就问他:“哎呀,你好!尊姓大名?”
他将话筒放在嘴边,自我介绍说:“我是王昱珩,来自北京。”
蒋昌建打量着他说:“出场就与众不同,肩上还扛着一只鹦鹉,是吗?”
“对,对。”他对着话筒轻声说。
“所以今天要挑战的是人还是鸟?”评审——台湾主持人、歌手、作家陶晶莹心中有疑问。
这一问惹得现场观众哈哈大笑。
他解释说:“因为我女儿不能来,我就带它来了。”
“它叫什么名字?”陶晶莹笑着问。
“帅帅。”
“你的专业是什么?”蒋昌建轻声问。
“我是清华美院的。”
“你们好像是师兄弟嘛!”蒋昌建对评审——中国著名音乐人高晓松说。
“我98级的。”王昱珩补充说。
“我正想管你叫师兄呢,你怎么能说出98级这种伤人心的词呢?”高晓松开玩笑说。
“刚刚好像这影片里面,你的孩子说你的眼睛跟放大镜一样,是吧?”提前看完影像资料的陶晶莹插了一句。
“因为我养动物嘛,养花啊,养鱼养鸟养珊瑚,所以,我能观看它们发生一些变化。比如我的珊瑚生病了,上面长了什么寄生虫,然后我的鸟是不是不健康了,我的鱼是不是也有问题了。能观察一些细节吧。”王昱珩平静地解释说。
“大肠杆菌能看你出来吗?”高晓松突发奇想,问完竟然情不自禁地呵呵呵地笑起来。
“这哥们是来抬杠的!”评审——江苏卫视著名主持人孟非针对高晓松刁钻的问题说。
“你怎么让我看?”王昱珩不紧不慢地反问道。
“你不是——”一句话噎得高晓松欲言又止。台下瞬间爆出一阵阵哄笑声。
“好,这样,你挑战的项目是什么呢?”蒋昌建又问王昱珩说。
“微观辨水。”
“啊?”陶晶莹惊讶地叫道。
“是变出来水,还是辨别水啊?”评审高晓松一边比划手势,一边询问道。
“辨别!”蒋昌建解释说。
“你能再详细解释一下,怎么辨?”孟非也大惑不解,“辨什么水,什么性质的水?”
为了解答众人疑惑,蒋昌建便让大家观看道具:只见舞台中央摆放了五张特制的长条桌,上面密密麻麻、整整齐齐地放置着大小、形状相同的玻璃水杯,个个晶莹剔透,每张桌子上的水杯均按照4列26排分布,都分别安放在各自的圆孔槽里。
随后,蒋昌建解释说:“现在大家看到的,我左手边是520杯水,杯中的水是同质同量的,它来自同一水源。”
当听到“520杯”时,陶晶莹又惊奇地喊叫了一声:“什么?”
此时,入场观众每人手中拿一个印有刻度并灌满水的圆柱形玻璃长水管往水杯逐一倒水的视频呈现。
幕后工作人员解说道:“现场观众入场前,依次将同水源水倒入520个同款水杯中,工作人员严格确认,确保520杯水均为450毫升。”
“而且所有的520个杯子都是我们统一采购,同批次在同样的时间生产的。我们的嘉宾会从520杯水中挑选一杯供我们的选手无触碰地观察,然后我们再把这杯水放回原处。王先生如果正确辨认的话,他就挑战成功。”蒋昌建补充说。
“我是觉得大家都应该上去看一看。”科学家评审——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魏坤琳提议说。
“那我们大家都过去看。”孟非也赞同道,“特征可以看一看。”
“一杯水上面可能有灰尘,它里面有气泡,气泡排列可能不同,所以,我马上请求我要上去看一看。”魏坤琳解释说。
于是,四位评审便纷纷上前观看。
“您不能动,任何评审,如果你不戴上手套的话,是不能摸杯子的。”蒋昌建对正在戴白手套的魏坤琳和其他评审提醒说。
“我现在就看出问题来了,我发现这个秘密了。”没戴白手套的孟非看了一眼就自信满满地朗声说。
左手戴着白手套的陶晶莹一边看,一边拿起杯子上下晃动。与此同时,魏坤琳也将一个水杯提起来,仔细端详。
孟非针对陶晶莹的举动打趣说,“陶子跟真的一样戴个手套,还把它端起来。”片刻之后,就又满怀自信地说:“好了,不用看了,我已经知道了。我知道他为什么能猜出来。”
在蒋昌建说完谢谢几位评审的话之后,四位评审就重新返回座位。
“首先,我们不怀疑杯子有问题,不怀疑水有问题,我只能通过我的观察——我觉得有一种可能,是他辨识的依据。那个水倒在杯子里边,它在杯子上会留下或多或少排列不规则的气泡。每个杯子都有,我看了。”孟非一边用右手比划,一边阐述己见。
“所以,我刚为什么要用白手套去把杯子震一下,震一下,我在看如果说科学助理把这杯水拿起来放桌上移动的过程当中,会不会改变它里面的气泡?”陶晶莹表述观察的感受说,“我就发现我再怎么用力,其实改变不大。好,那可能是气泡,就算是气泡,520杯的排列组合,你再给我3杯,我也认不出来。”
“我们说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我们能做到,肯定我们都做不到。只是我们发现了有可能是成为他辨识的依据之一。这是我们的猜测。”孟非接着解释说。
“等一下,我突然发现一件事情。请问一下王先生,你待会要辨认的时候,那个鹦鹉还在你肩膀上吗?”陶晶莹对那只绿鸟又产生了疑问。
“那当然。”王昱珩轻轻地说。
“会不会鹦鹉会偷偷告诉他‘520号’?有没有这个可能?”陶晶莹左手掩口,当说到“520号”时,突然拿腔拿调地模仿鹦鹉说话声嗲声说。逗得现场观众又是解颐大笑。
“我觉得完全有可能,因为鸟的眼部构造和我们人类是不一样的。也许他和这个鹦鹉之间有某种默契也保不齐。”孟非也深表怀疑。陶晶莹和观众又是一阵冁然大笑。王昱珩听后也只是微微一笑。
“我对镜头有恐惧,这个鸟对我来讲,也会有缓冲的作用。”王昱珩解释说,“人家会不觉得我不自然。”
接下来,蒋昌建有请三位评审同时打出预判分,满分为5分。
屏幕上显示,孟非和陶晶莹各打出了5分,只有高晓松打出了3分,共计13分。
“晓松,3分好像不那么高?”蒋昌建看着高晓松说。
“这个仔细辨认器物,辨认细小的东西,这个是能练的。所以对于能练的和我觉得天赋的,在我心里是不一样的位置。”高晓松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其实所有的表现——在《最强大脑》上的表现从来都是天赋加练,很难分开的,其实。”魏坤琳不同意高晓松的观点。
“我呢确实是没有练过,如果一件事情仅仅凭天赋的话,也不见得就能成功。”王昱珩针对高晓松将天赋与训练分开的看法,也表达了自己不同的见解。
随后,蒋昌建邀请孟非发表看法。
“这一杯水,它毕竟能够给他提供的依据是非常少的,他要能完成这个东西,难度我觉得很大。”孟非说。
“有没有可能他能听懂水的说话?”陶晶莹猜测道。
“我担心的是他听得懂鸟说话。”孟非说。
“哎,对!水或鸟。”陶晶莹补充说。
“所以,你们还是跟鸟在纠结。”蒋昌建说。随后,他又盯着王昱珩说:“好,准备好了没有?”
“准备好了!”王昱珩淡定地回答。
“请上挑战位。”蒋昌建说。
王昱珩便将肩上的鹦鹉放在面前提前准备好的一只不锈钢架子上,将整个脸贴近鸟,似乎在汲取信心和能量,然后坐上挑战位。
蒋昌建便让孟非在旁边已贴上编号标签的520个水杯中随意挑选了一个383号的水杯,同时让科学助理将这杯水用不锈钢盘子端放在了辨认架上,让王昱珩进行辨认。
“甚至还是怀疑,你们是不是有作弊?而且也想说,他应该会失败吧?”陶晶莹面对观众忖度道。
待科学助理放置完毕,蒋昌建对王昱珩说:“我想问一下王先生,你准备好了吗?”
“因为这两天的状态都特别差,我是做了百分之九十失败的这种打算的。”王昱珩在挑战前接受采访时的视频呈现。
“王先生,你准备好了吗?”蒋昌建再次确认。
“准备好了!”王昱珩依然自信满满。
“开始辨认。”蒋昌建说。
王昱珩走到辨认架前,弯身低头用眼睛对准383号水杯,仔细辨认,似乎用的只是左眼。
“我在提醒的是,你身体上跟这杯水和杯子不能有任何的触碰。”蒋昌建提醒说。
不到一分钟,王昱珩说:“可以了!”
“啊?”陶晶莹惊叫道。
“这么快?”孟非和陶晶莹相继惊叹道。
“你确定吗?”蒋昌建确认说。
“我确定。”王昱珩坚定地说。
蒋昌建便让王昱珩坐回挑战椅,又同样地邀请科学助理将383号水杯放回原处。
与此同时,采访魏坤琳教授的视频开始回放:
“因为他很快就看完了嘛。他用的特征是不是很容易记住?可能特征比较少,一下子就记住了,可能15秒也不奇怪。我就很好奇,他下一步怎么做。”
随着蒋昌建“接下来,挑战开始。”的一声指令,王昱珩辨认得很快,只见他头部一上一下来回移动,眼光一扫一大片,给人感觉,他好像不是在看,而是在嗅——面对一排排水杯,他似乎只要嗅一下,就能知道这一排里有没有这杯水。
看得各位评审惊叹不已。
“这么快啊?”孟非倍感匪夷所思。
“你说光要数气泡的话,还要点时间呢。”蒋昌建说。
“对呀。”孟非说。
“到底看到了什么?”陶晶莹说。
“就凭这样就可以呀!显然,如果是这种速度的话,我开始提出的那个依据,我就有点怀疑自己了。”孟非说。
“他从第一杯开始,他是用扫的。因为他就说不是不是,他是非常有自信的。”陶晶莹的头一前一后来回移动,一边模仿他扫的样子,一边说。
“他说一秒一杯,其实不到一秒一杯。”魏坤琳说。
“所以你看那速度,你已经吓到了。”陶晶莹说。
“这个东西,比我想的要厉害。”高晓松点头说,“这分数我还能改吗?”
“不能改了!”陶晶莹说。
“不可以,落子无悔了!”孟非说。
“第一桌他已经检查过了。”陶晶莹说。
“在这里,我补充说明一下,我们其实允许他就怀疑的杯子以一个橡圈作为标志安放,至于说他愿不愿意这么做,完全由他个人决定。”蒋昌建予以说明。
“其实我特别想知道的,他究竟是不是把这520杯全看完,把他心目中认为有可能疑似的,他最后来判断一下,确定是哪一杯。”孟非说。
“我觉得我们都是用一种凡夫俗子的智商,在揣度他的心情。”陶晶莹笑着说,“他已经看完两桌的水了,200杯了。”
此时,幕后解说员解说道:“在看完第三桌水后,王昱珩距离383号水还有70杯。但让所有人意外的是他随机性地选择了从520号水倒着看。这意味着,他距离383号,还有137杯。这个选择是不是增加了他的挑战难度呢?”
“这所有的灯都是强力照明灯,照进来都是直线,其实特别不舒服,我眼睛在这种灯光打着下,我的这个注意力包括跟视力会越来越差。”事先采访王昱珩的视频呈现。
“他看到那杯水他是这样,”陶晶莹连续吸着鼻子模仿他“嗅”水的样子,瞪着眼睛说,“他下去的时候,我这样,我的毛发是战栗起来,鸡皮疙瘩全部竖起来。”
不久,王昱珩就保持着俯身姿势,举着话筒说:“我看到它了。”
“我想说不可能,不可能!怎么是——他选中了!”陶晶莹面对大家说。
“王先生,你确定吗?”蒋昌建大声提醒说,“我要告诉你的是,还有一部分水杯,你还没有辨识,我再问你,你确定吗?”
“不用再看了,我确定是这杯。”王昱珩十分坚定地说。
各位评审和现场观众早已看得目瞪口呆,惊叹声接连不已。
随后,科学助理将一个绿色橡圈套进了383号水杯,予以标记。
随着蒋昌建的一声呐喊:“选择正确。”
台下观众不约而同地站起来,爆以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魏坤琳也张开双臂,鼓着嘴,倍感不可思议。
陶晶莹更是情不自禁地连连大喊:“怎么可能?怎么可能?”
高晓声也是一边“哇呀”感叹,一边拍手表示叹服。
魏坤琳恢复表情之后,更是将双手拍得啪啪作响。
王昱珩此时便不紧不慢地走到蒋昌建身边,与他击掌庆贺。
“我刚才跟晓松的那个问题,我就是在想,是不是我觉得,比如说我可能看到这几杯都很疑似,最后我来确定哪一杯肯定是。他就看到这一杯,后面不看了,就是这个。”孟非在座位上手舞足蹈地比划着,讲得神采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