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一个王朝的背影

精品 一个王朝的背影


作者:李锐 布衣,327.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832发表时间:2017-04-09 17:03:29

一个王朝的背影 一个王朝真正离我们远去了,留下的是一串长长的惊叹号。一部历史画卷,一曲凄婉幽怨,贞观长歌,歌毕而曲犹在。贞观长歌,歌不尽是那千古愁绪。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贞观长歌,歌尽而曲未终!
   ——题记
  
   这一阵子,我利用业余时间,把82集的电视连续剧《贞观长歌》又重新看了一遍。《贞观长歌》的原著及编剧均是周志方,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早年参过军,担任过军方某媒体的驻站记者。周志方在正式开始写剧本之前,参阅了不少隋唐时期的历史书籍,历时两年完成剧本的全部创作。该剧由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知名导演吴子牛执导,在央视一套黄金档首播之后,即引来好评如潮,而编剧周志方也籍此一举成名。
   武德九年,李世民经过玄武门之变,登上了唐朝帝位,史称“唐太宗”。
   不久,北方强大草原民族首领颉利兵临长安城下,李世民忍辱负重,与对手定下城下之盟。颇有政治抱负的李世民,经数年卧薪尝胆,最终击败了强大对手颉利,实现了大唐一统。与此同时,李世民大力推行“夷汉一家”的民族团结政策,中华民族迎来了民族大融合,各草原民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国家承平后,唐太宗李世民推行一系列开明治国方略,选择了“抚民以静”“偃武修文”的和平发展道路,使新生的唐王朝,走向了一条快速发展道路,大唐因此成为了一个四方来贺、八方来朝的强盛国家。
   我想,唐朝能够从一个千疮百孔的国家,最终走向强盛,有其多方面的原因。君主贤明,这自然非常重要。而君主再贤明,以一己之力,也不可能治理好一个国家。治国必先治吏,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岑文本、魏征、封德彝、张玄素、萧瑀、马周等这些都是文臣中的杰出代表。治理好一个国家,仅凭文臣是不行的,还要有能战的武将,李靖、李绩、侯君集、独孤谋等英勇的将士,就是这些人中的杰出代表。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大中之治,全盛时期的唐朝,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之一,也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一。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王朝,却在289年以后灭亡了,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唐朝的灭亡有三个主要的原因。第一,宦官专权。唐初,唐太宗李世民为了限制宦官的权力,对于宦官是十分严格的,并且规定,宦官只能担任四品内官。但是,到了唐玄宗天宝年间,宦官的权力逐渐扩大,如宦官高力士的权利就很大,诸王和公主称其为“阿翁”,驸马称其为“爷”。唐肃宗时,宦官李辅国执掌禁军,权利非常大,曾经拥立唐代宗即位。他非常跋扈,曾经对代宗说:“大家但在内里坐着,外事皆听老奴处分。”唐代宗听了龙颜大怒,但是因其大权在握,也无可奈何。唐宪宗,由于宦官俱文珍的拥立而即位。宦官仇士良曾经当着皇帝的面,历数其过失。唐文宗,称自己连汉献帝和周赧王都不如。唐朝后期的大部分皇帝,大都是宦官拥立。其中唐宪宗和唐敬宗,为宦官所杀。中央政权实际上操纵在宦官的手里,皇帝成为了宦官的傀儡。唐朝的宦官之所以可以这样嚣张,很大一部分怪皇帝。唐代的皇帝,对大将不信任,所以,把禁军的指挥权交给了宦官。从唐德宗时开始,宦官掌握禁军,成为惯例。为了反对宦官专权,唐代的皇帝曾经多次连结朝臣共同对付宦官。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唐顺宗时期的“二王八司马”事件和唐文宗时期的“甘露之变”,但是,这些斗争都以失败而告终。宦官的权力不但未能削弱,反而更加加强。这样的局面,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第二,藩镇割据。为了保卫边疆地区,唐朝在景云年间设置了节度使。刚开始,这一设置只存在于边疆地区。“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为了保卫中央政权,设立了更多的节度使。
   节度使权重,掌握地方行政大权和兵权,成为了割据一方的割据势力。节度使一职传子或者部将,中央到时只能加以承认,而且他们还垄断了地方的税收。藩镇之间,以及藩镇与中央之间,为了争夺人口和土地,不断进行着战争。各个藩镇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严重地威胁着大唐的统一。“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在“安史之乱”的策源地河北,设立了诸多的藩镇,其中昭仪,成德和魏博三镇,最为严重,史称“河北三镇”。他们长期与唐王朝中央对抗,名为“王室之臣”,实际上是土皇帝。唐宪宗即位以后,曾经试图改变这种状况,对藩镇用兵,平定了吴元济的叛乱,而且还歼灭了其他不服从中央的藩镇,这时一向骄横的河北三镇,也不得不服从中央,国家表面上恢复了统一的局面。可是,这样的局面并没有持续多久。唐宪宗元和末年,唐朝的统治区域内,除了都城以外,共有藩镇46处。这些藩镇大都处于独立或半独立状态。但是,某些事关唐朝国土安全的一些重要藩镇,则都是由中央控制,这保证了唐朝的存在。藩镇割据,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第三,唐朝的中央官员,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门荫入仕的官宦贵族子弟,二是科举出身的官员,他们大多来自庶族地主,倾向与门阀士族斗争。科举出身的官员,由于政治地位相近,情趣相合,极易结成党派。当时,同榜进士称“同年”,进士对主考官称“座主”,被录取的进士为“门生”,门生座主,关系密切,互相援引,形成一个政治上的小圈子。士族地主,虽已衰落,而且地位每况愈下,但是,他们仍然以阀阅自矜,看不起庶族地主。这两派官员,不断进行明争暗斗,而以长庆至大中年间的“牛李党争”,历时最久,斗争最为激烈。牛党主要人物有:牛僧孺、李宗闵、杨嗣复等,他们都是权德舆的门生。李党主要人物有:李德裕、郑覃。李德裕是赵郡士族,他“不喜科试”,以门荫人仕。两党官员之出身,亦非清一色,牛党虽以进士科出身居多,亦有士族以门荫入仕者;李党虽门荫人仕者居多,亦不乏进士科出身者。两党的斗争,有不少是无谓的意气、门户之见,但亦有政见的分歧。这些政见的分歧主要表现在:
   第一,对科举取士的态度。牛党赞成科举取士。李党个别人,如郑罩则主张废除进士科。李德裕主张朝廷显官,应用公卿子弟。对科举取士的态度,总的说,牛党主张较为合理。但李德裕对科举制中的一些弊端主张革除,如要求废除“呈榜”“曲江宴”等,这是有道理的,应予肯定。所以,既不能一概而论,说李党是主张废除进士科的,也不能笼统说,牛党拥护科举是对的。
   第二,对藩镇的态度。李德裕对反叛中央的藩镇,主张坚决平定。李德裕父亲李吉甫,在唐宪宗时为宰相,力主削弱藩镇势力,他曾“岁余,凡易三十六镇”。李德裕在唐武宗时为宰相,他坚决地以武力平定了昭义镇的叛乱。牛党则主张对藩镇采取姑息态度,当朝廷向藩镇用兵之时,牛党又往往采取消极甚至阻挠态度。大和五年,卢尤兵马副使杨志诚叛乱,唐文宗问宰相牛僧孺如何处置,牛僧孺认为,安史以来,范阳已不属中央,主张不必计较他的逆顺。当唐文宗问“天下何时当太平?”牛僧孺回答:“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
   在牛党看来,藩镇割据并不算问题,而是一种正常现象,不必去理它。
   第三,对佛教的态度。唐代佛教空前发展,但佛教活动耗费大量资财,佛教寺院占有大量土地,隐占众多的劳动人口,佛教徒亦不服役,不交租税,使国家的财赋收入和兵源受到极大影响,加之有些佛徒还干预政事。这样,无论从政治上,还是军事上,尤其是经济上,唐朝政府虽然要利用佛教,但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却日益发展起来。会昌年间,在李德裕赞助下,唐武宗采取了灭佛措施,废寺4600所,拆去招提、兰若之类小寺院4万处,还俗僧尼26万余人,寺院奴婢15万人被放为两税户,没收寺院田地数千万亩,毁佛像以铸铁及农具。大大打击了佛教势力。而唐宣宗时,李德裕被贬斥,牛党上台,立即废除了李德裕的灭佛措施。
   第四,裁减冗吏。李德裕认为,“省事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吏,能简冗官,诚治本也”。他为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罢斥冗吏2000余人,这不仅可以节省俸禄等开支,减轻人民负担,而且斥去冗吏,极有利于澄清吏治,提高办事效率。但牛党一上台,便以“衣冠去者皆冤”。立即恢复任用了大批被斥的冗吏。此外,在对回纥等周边民族的关系上,在财政上,以及对宦官的态度上,两党都有分歧。总起来看,李党政见优者居多。朋党之争,是唐后期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没有更多的积极意义,反而起了削弱唐朝统治力量的作用。
   总的来说,这三大因素是唐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安史之乱,不过是最后一根稻草罢了。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太宗皇帝常说的一句话,对于今天的治国理政者,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仿佛还回荡在那历史的天空。
   一个王朝真正离我们远去了,留下的是一串长长的惊叹号。一部历史画卷,一曲凄婉幽怨,贞观长歌,歌毕而曲犹在。贞观长歌,歌不尽是那千古愁绪。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贞观长歌,歌尽而曲未终!

共 372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唐太宗继承唐高祖李渊制定的尊祖崇道国策,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因其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故史称“贞观之治”。唐太宗重用人才,虚怀纳谏,得人善任,从谏如流,营造出政治清明的氛围,保证了较为开明正确的政治、经济、民族、外交、文化上的政策得以制定和实施。但是,唐朝后期,由于宦官揽权,党派之争,潘镇割据等原因,很快使盛极一世的贞观之治走起了下坡路,贞观长歌,歌毕而曲犹在,一个王朝真正离我们远去了,留下的是一串长长的惊叹号。文章分析得非常到位,值得阅读与警醒。好文不敢独享,荐与读者共享。【编辑:湖北武戈】【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4103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4-09 19:06:55
  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最红火的朝代,后来却因为宦官专权,党派争着而消亡,这是当今执政者应该吸取的一个教训。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1 楼        文友:李锐        2017-04-11 10:04:15
  是的,那是必须的!
2 楼        文友:平淡如水        2017-04-10 17:14:48
  祝贺佳作获得精品,祝您佳作不断!
不与他人攀比,只求自己进步!
回复2 楼        文友:李锐        2017-04-11 10:04:50
  谢谢!其实,还有很多不足,还要加强学习才行!
3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4-10 17:36:01
  恭喜佳作斩获精品,争取夺得更大辉煌。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3 楼        文友:李锐        2017-04-11 10:05:07
  谢谢!
4 楼        文友:冰煌雪舞        2017-04-10 18:47:27
  问候朋友,欣赏你的精品佳作,祝福写文愉快,期待精彩不断!
作品见于《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小小说选刊》《短篇小说》《青年教师》《椰城》《青少年与法》《深圳警察》《燕赵都市报》《北方作家》《做人与处世》《考试与招生》等全国各级报刊!
回复4 楼        文友:李锐        2017-04-11 10:05:30
  谢谢!
5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7-04-10 22:47:11
  文章解读历史,条理清晰,具体,对我们了解历史,思考历史,是有帮助的。
语文教师
回复5 楼        文友:李锐        2017-04-11 10:06:43
  谢谢!
6 楼        文友:禅心归隐        2017-04-11 00:13:18
  为老师点赞!学习精品,回味无穷!
回复6 楼        文友:李锐        2017-04-11 10:06:57
  谢谢!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