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征文 >> 【小说征文】刘三元治栾

精品 【小说征文】刘三元治栾


作者:王渊科 布衣,199.3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51发表时间:2017-04-09 22:38:44

刘三元,字聚奎,平遥县沿村堡人。明崇祯三年中举,初任直隶栾城县知县,时年27岁。
   刘三元刚到栾城县,不多言语,每日在县境内游转。人们看着这个年纪轻轻,白嫩面皮的知县叹道:“唉,栾城人又要遭难了!”因为腐败透了的明朝廷,已使人们见多不怪。历任知县,几多昏庸,几多暴虐,送走一个又迎来一个。
   一日,刘知县刚在二堂坐定,猛听有人击鼓。这可是他上任后第一次升堂。衙内众人个个拭目以待,欲一睹新知县的套路。击鼓人是本县东南二十里外山风嘴的赵三斗老汉。他告儿子不孝,弃田不种,携妻外逃……
   原来三斗老汉祖居山风嘴,老伴早亡,有一子名叫富儿,娶妻刘氏。一天,三斗老汉天不亮起来叫儿子:“富儿,把咱东山背上那些地耙一下去。”
   富儿和媳妇睡得正香,他从被窝里爬起来,扛上耙便走。临出门,老汉说:“咱那28块地,都要耙好喽!”
   富儿一个人拉着耙,饿着肚子从早上耙到上午才耙完。可左数右数总是27块地。富儿从东山数到西山背,汗流浃背、饥肠辘辘,眼看日头正午又偏西了,那一块地怎也数不够。一股无名火在富儿胸中直窜。“不数了!”他扛起耙要回家。嘿,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原来那第28块地就在自己的耙下压着哩!富儿看着那不足三四步见方的土地,肺都气炸了!
   富儿扛着耙一进院,三斗老汉便问:“耙啦?”富儿鼻子里哼了声。
   “28块?”
   “27块!”
   “什么?你怎把成块地给老子丢了!”
   三斗老汉在院里死呀活的大骂大叫,新媳妇在屋里只管淌眼泪。晚上,小俩口咕嘟了一夜未眠,第二天天不亮,便双双无影无踪了。
   开始,三斗老汉还是气咻咻发闷火。等过了几天,才知事情不妙,急忙叫人四处去找,渺无音信。老汉慌了,一时没了主意。有见识的邻居帮他出点子——到县衙去告儿子,公家自然会给你找到儿子。
   刘知县听完赵三斗的哭诉,“啪,”一拍惊堂木大怒:“不孝子!”随即吩咐衙中所有人等倾巢出动,限七天内缉拿赵富儿夫妇归案,如有延误,严惩不怠!衙内众人领差后暗自发笑,好个毛头小子,小题大做,杀人犯也没有这样兴师动众捉拿过。
   退堂后,刘知县叫来本衙师爷,吩咐办三件事:一、叫来两个上等木匠;二、叫来一名上好厨师;三、派两匹快马;如此如此……衙内的人莫名其妙,又好气,又好笑。
   第七天上午,众人押着赵富儿夫妇准时到衙。升堂后,刘知县一拍惊堂木:“赵富儿,你有何话说?”
   “老爷不知,家父种着三亩多山田,大大小小四十多块。平日春天旱,种不上,夏天下了雨,又赶不上下种,十年九不收。大老爷,你问全县上下乡亲,哪家还种这等小块田呢?”
   富儿旁跪着的媳妇接着说:“俺们出去打短工才十几天,每天吃饱不说,还净挣了二十几斤玉茭哩!”
   “听来弃田不耕,还有几分道理呢!”刘知县又问三斗老汉怎么处置这两个逆子。老汉只是一个劲地磕头,请求饶了小两口。
   刘知县皱皱眉头,从座上起来一挥手,把众人带到后堂,只见一张方桌上摆着几个盘子,里边盛着又白、又嫩的什么东西。刘知县在桌前坐下,拿起筷子在盘子里夹了一块,放到小碗的调料汤中蘸,一蘸吃了下去。接着他示意衙内众人及三斗一家都来效仿。地处山区的栾城县人,祖辈以玉茭面为主食,哪里尝过如此美味!
   “各位,此乃俺平遥人的荞面碗秃子,好吃吗?”人们齐声说好吃,刘知县告诉大家,这东西在我们平遥乃家常便饭。荞麦每年正好在麦收后才下种。栾城人有的弃小块田不种,原因就是夏天下雨后误了农时,此时种荞麦不正好吗?
   赵三斗一家三口人,吃了荞面碗秃子,香入心脾,口有余味、美不胜收。
   升堂后,刘知县令人抬出两口袋荞麦种籽。说道:“赵富儿,本县念你年轻无知,你父又替你求情。你将这些荞麦种籽分到全县各村,大加推广,并传授此物的播种方法。办好了,本县有赏,若有疏忽,二罪并罚!”富儿的头磕得嘭嘭得作响,千恩万谢。
   “你媳妇刘氏,要留在衙中,本县还有安排。”
   “什么?”富儿听后,瞪大了眼,和媳妇求饶不停。
   刘知县见状,笑了说:“七天后,媳妇还是你的嘛!退堂。”众人心中嘀咕不止,这究竟是哪路子的知县哟!
   七天后,三斗老汉和儿子急疯了似的在村口等着媳妇。一会儿,只见两个衙役扛着一个车轮般的东西和富儿媳妇刘氏回来了!刘氏笑容满面,讲述了知县夫人在衙内手把手教她纺棉花,过几天,还要教她织布哩!全村人听后,自是又惊奇又欢喜。
   第二天,富儿往各村发种籽,并按照刘县令的传教传授播种方法。刘氏也和丈夫相跟上教各村妇女纺棉花。一时,消息遍传栾城县全境。大街小巷,山庄窝铺,人人都在商量如何种荞麦,如何纺棉花。自然,人们也更传颂着新知县请木匠做纺车,请厨师做碗秃,派快马到山西取荞麦种籽的佳话。而赵富儿两口子也成了全县人的师傅,更成了人们心目中的楷模。
   一年后,栾城大治。人们把小块地都种上荞麦,妇女们纺花织布。野无闲田,家无闲人,家家丰衣足食,真乃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好一派升平景象。
   后来,刘三元入朝被提拔为兵部车驾司主事,升户部郎中,后又调守远兵备道。
   顺治八年,刘三元率兵抗清,抵御外侮,充分显示了一个爱国主义者的高风亮节。后来失利,弃家出走,改名为黄冠。每日如野云孤鹤,云游四海,遍踏三山。
   一日,刘三元游至栾城县城南,只见人们抬着猪羊,敲锣打鼓,热闹非凡在一祠中祭祀。刘三元入祠只见正殿上塑着他的像,门额上书“刘公生祠”。刘三元疲惫地在桌旁坐下,拿壶饮了一杯。众人见后大怒,纷纷过来责备。突然有人惊叫“恩公!”
   刘三元抬头一看:“富儿……”富儿泪流纵横,抱着三元放声大哭。人们都跪于地下,哭声震天。
   富儿夫妇和儿子、孙子把三元请到家中。栾城人民象照顾亲父母一样对待三元,直至病逝。
  

共 233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封建王朝,多有昏庸暴虐官吏。刘三元初到栾城,并不被民众所接受。任上第一桩案,使刘三元初显才智。他借案由之际,引导民众置业致富,仅用一年时间,便使栾城大治,“野无闲田,家无闲人,家家丰衣足食,真乃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好一派升平景象”。功得自在民心,老百姓讲究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刘三元的政绩深得民众。乃至刘三元日后途穷之时,民众“象照顾亲父母一样对待三元,直至病逝”。文章短练,阐述明晰,褒扬正能量,赏心悦目。推荐阅读。【编辑:古月银河】【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411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古月银河        2017-04-09 22:42:23
  感谢朋友赐稿系统栏目。江山是纯文学的天堂,包容八方才子佳人。欢迎朋友加入江山大家庭,系统短篇栏目期待您的更多精彩。问安朋友。
差不多共和国同岁,历经大跃进、文革、改革中沦为下岗失业人,闲来无事码点文字,消费时光,见证沧桑。
2 楼        文友:老土        2017-04-11 08:51:43
  欣赏佳作,祝贺老师美文加精,期待更多精彩!
老土祝您写作愉快!
3 楼        文友:雅润        2017-04-11 15:38:50
  您好作者,恭喜征文作品获精,已收入征文精品典藏,候选纸刊及征文竞赛。特邀请您进系统优秀小说群,以便候选上刊联系沟通。群号码:560535959 期待您的加入!
雅润
4 楼        文友:风也悄悄        2017-04-11 15:43:23
  恭加老师作品加精,祝春日安好!
5 楼        文友:古月银河        2017-04-11 19:25:03
  恭喜作品获精。期待你更多精彩。
差不多共和国同岁,历经大跃进、文革、改革中沦为下岗失业人,闲来无事码点文字,消费时光,见证沧桑。
6 楼        文友:阳媚        2017-04-11 21:32:01
  短而精的小说,贺喜精品!期待更多佳作!
7 楼        文友:雅润        2017-04-18 00:08:07
  江山小说栏目携手《双月湖》季刊征文公告 站务管理 江山论坛 http://bbs.vsread.com/thread-769759-1.html
雅润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