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檀香.某人杯】讷言敏行一书生(散文 征文) ——致我的一位前辈兼同事
二月十九日那一天,正是倒春寒,北风刮得最料峭的一天,没想到,您和夫人乔老师来我家串门。
说起来,您比我大几乎二十岁。作为晚辈,我到您那里登门拜访,是合乎常理的。而您却以耄耋之年登晚辈之门,实在令我有些不安。
又何况,您和乔老师坐了13站公交车,在哄哄乱乱的车上颠簸了五十分钟左右,这是我第二不安。
坐了个把小时,你们老两口执意要走,不肯留下来吃一顿粗茶淡饭,又要再坐十三站公交,颠簸五十分钟左右,回去,这是我的第三不安。
在公交站,当我看到您熟悉而有些苍老的身影和乔老师的满头银发,我暗暗惘然于光阴流转,人生易老,却又为你们的身体依然健硕而欣慰。
其实,您的身体健硕,写在您满是红晕的脸上,雕琢在您依然挺拔的身姿上,轻盈在您快节奏的步伐上。
年前,我就领略了您步伐的轻便快捷。我去您那里拜访,下得楼来,您执意要送我,步伐的快节奏,竟然让我有些紧跟不上。
您老伴儿说得好:“俺两口与世无争,老来赚了个好身体。”是的,与世无争,让你们老两口不但晚来身体健康,而且家庭美满和睦。我当时就说,“在这一点上,你们老两口,可比咱们语文组其他一些老师要幸福多了。”
您老伴儿所说的与世无争,让我想得更多。
您大概还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咱们学校老师每逢加班领一些补助,每个教研组就会拿出其中一部分,集体聚聚餐。或者,没有任何理由,其中一两个突发奇想,想大家热闹热闹,打一顿“牙祭”,就会用抓阄或者连线的办法,或多或少,大家凑些钱,买些酒菜,围在一起,喝几口小酒,叨几筷小菜,其乐融融。
为了活跃气氛,要行一些酒令。咱们组,最常用的酒令就是成语接龙,因为咱们都是语文老师,这是咱们的本行,也是咱们的强项。但令我没想到的是,您这个上世纪五几年毕业的老中文系本科生,我们的学科带头人,我们语文组的组长,竟然很不适应这种酒令游戏。每逢接龙接到您哪里,您都卡壳,只是“嘿嘿”一笑,接受罚酒,说一句:“我喝呗!”然后,举起面前的酒杯,一饮而尽。
有些老教师为了让您多喝几杯,就热衷撺掇着行这个酒令。我知道,您的酒量并不大,您也完全有办法改换其他酒令,但您总是笑眯眯地摆出一副被动挨打的样子,明知他们的小“恶作剧”,而听之任之。那几年,成语接龙这个酒令,在我们语文组,非常盛行,而您,就在非常盛行的成语接龙中,总是甘拜下风,总是被罚酒。也有老师问过您:“说几句成语,在你那里并不是难事儿,你为什么总是不说?总是受罚?”您依然“嘿嘿”一笑,“懒得动那脑筋!”
今天想来,这一个生活细节,其实就彰显了您冲淡平和疏于争竞的处世态度。
不但在这件小事上,即使在平常,语文组的其它同事你一言我一句,侃大空,争论一个无伤大雅的话题的时候,你也往往不参与,要么,一个人,静静的,备课,改作业,读书;要么,只是微微笑着,做一个一言不发的听众。
在一些陌生人面前,您会愈加的少言寡语。所以,有不了解您的陌生人,就问过我,“他怎么那么不爱说话呢?”
我想起了孔子的两句话。一句是:"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另一句是,“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两句,似乎可以解答他的疑问。
您日常生活中的少言寡语,似乎可以理解成慎言或者说讷言,从这个角度理解,应该更接近于孔子所提倡的君子之风,是对夸夸其谈金玉其外的自觉摒弃,也与您平淡中和的内在性格表里一致,和您与世无争的处事态度内外契合。
不过,我还觉得,也许——只是一种猜想——在斗争哲学大行其道的年代里,您不得不慎言、讷言,久而久之,延续成性,凝结成您处世方式的一部分。而这种处世方式,其实就是一种生存睿智,和鲁迅先生的“破帽遮颜过闹市”异曲同工。
前面提问题的陌生人,和许多对您了解肤浅的人一样,看到的只是您在世俗生活中少言寡语的表象,而我们语文组里的同事们却大多看见了您“敏于事”、“敏于行”的另一面。
备课或者改作业时,别的老师东扯葫芦西扯瓢的时候,您却有坐禅般的定力,如入无人之境,不受任何干扰,精力集中,效率极高,别人备一节课的时间,你可能就备出了两节课。有一段时间,咱俩同课头,对面办公,每逢看到您好长时间低着头,目不旁骛,凝神静气,静静地读书,飞快地写教案,一本一本地批改作文,敬佩之意油然而生,也为我的常常心猿意马而自愧不如。
上课时,您讲的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条理分明,干净利落,不摆花架子。凡听过您的课的,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有比较一致的评价,扎实,有用,高效;大家都极其佩服您的知识渊博,专业扎实。所以,被众口流传的咱们县一中语文名师“三王”中,您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我第一次举行县级公开课,不管是教材的把握,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乃至教学语言的的选择和表达,都主要是您的精心指导,那一次,您知识的深厚广博以及良好的教学素养,就使我受益匪浅。
还记得那一次地区教研室抽取一些教学名家来我们学校举行示范课吗?在欢迎他们的全校师生大会上,你代表全体教师作了发言,你演讲时,语汇色彩斑斓,情调慷慨激昂,节奏起伏有致,声音辐射丹田之气。你讲完之后,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后来,地区语文教研员偷偷对我说,“你们的王主任(那时候,你在教务处做副主任)的讲话真有水平!”
咱们语文组的一个女年轻教师对我说:“王老师平时不爱言语,关键时刻真是文采飞扬啊!”
我的亲家公,也是您在师范的学生,他曾经告诉我。某县级部门的一份上报材料,组织一套班子,好几个人,反复修改,数易其稿,数次上报,都不过关。还是他推荐让找您。您修改了一遍,顺利通过,并获得上级机关好评。他对您佩服有加。
是的,您静时静如处子,动时动如脱兔。平时如锥处囊中,关键时刻则锋芒四射。
记得年前我去探望你,临出门,乔老师执意要送我,对我说,“你王老师写了一本书,准备印,是写庄子的,他不让我告诉你。”
这一点,我很理解,这很契合您低调做人不爱张扬的风格。
这一次,您老两口来,乔老师拿出一本书,是您写的《读庄子》。土黄色的封面,设计简洁古朴,一如您的性格。看到封面上您的名字,我真是由衷高兴。这本书在您八十二岁高龄时成功面世,足以证明您老来依然“敏于事”、“敏于行”。
初读此书,我恍然如学生坐在课堂里,听老师在条分缕析头头是道的讲课。越读越感觉到,您对《庄子》绝不是浅尝辄止,而是深入研读,切磋琢磨,深入思辨,待到有了自己的独到领悟,才动笔写出此书。越读越觉得,您写此书,虽然是高中语文教师写教案的构架,具有深入浅出通俗解读的特点,却又不乏深入剖析,独到见解,具有哲人的眼光,思辨的深度。
特别敬佩的就是,您不仅仅是对《庄子》一味推崇,而是运用辩证思维,或者多元思维,既以饱满的热情肯定庄子思想的崇尚自由,道法自然,遗世独立,安时处顺,逍遥自得,也对其中的悲观游世,消极遁避和尚古鄙今的小农经济思想有足够的警惕和冷静理智的分析。您还紧密联系现实社会,将庄子思想的清心寡与当前的反腐联系起来,将庄子的道法自然与环保联系起来。您行文的语言,既明白畅晓,却又不乏新鲜语汇,譬如“点赞、底线、人性化、亲和力”这些词语的频繁出现,无疑给您对庄子的解读带来了时尚气息。这就显出了您在耄耋之年,依然有哲人的思辨深度,条理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深厚广博的知识积淀,与时俱进的终身学习理念。
说来惭愧,我虽然很景仰庄子,景仰他行文的汪洋恣肆,潇洒超脱,思想的逍遥自由,特立独行,也曾多次给学生讲过《庄子》的节选文章,但总是蜻蜓点水,碎片化,缺乏细致完整深入的阅读。如今,逐一阅读你对《庄子》三十三篇的逐篇解读,我才真正对《庄子》思想有了一个比较深入完整的了解。
年前,我去拜访您时,看到您们老两口虽然蜗居一室一厅,却是窗明几净,整洁干净。阳台就是您的书房,一桌,一椅,一个小书架,书桌上摆着一本《道德经》,那狭小的空间便弥漫着浓郁的书生气息。而几盆绿色植物,却又使那狭小的空间有了盎然生机,蓬勃诗意。我脑子里不由冒出刘禹锡《陋室铭》里的一句话;“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本来,您儿子的家和您的居室就隔一条马路,而且那里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容纳你们一家人三世同堂。但你却想保持一个独立的空间。这我安全理解,在这个相对独立的空间里,您才能够依然保持自己多少年养成的良好习惯,一个人,静静读书,静静写作,或者,浇浇花,发发呆,享受独处的美好。我能想象得到,也就是在这个狭小的阳台空间里,您捧着《庄子》一书,逐字逐句,反复阅读,而且,您一定还深入查找和阅读了很多资料,然后,伏案疾书,遂有大作。
我听您老伴儿说,由于年龄问题和视力问题,您对微信等网络新技术还很生疏,主要就是看新闻和查找资料。耄耋之人,还能做到这一点,已是凤毛麟角啊!
如今,在世俗生活层面,您真的可以说是无欲,无求,自由自在,是现实版的逍遥游。在精神层面,您却依然“敏于行”,“敏于事”,阅读经典,解读经典,保留着哲人的胸襟和敏锐的感知力,保持着终生矻矻以求的孔子遗风。您的身上,依然洋溢着浓郁的书生意气。
书生意气,也许很多人很不以为然,甚至会将它与书呆子归为一类。但我却以为,像您这样的读书人,耄耋之年仍保持书生意气,实在是难能可贵。而且,我以为,一个读书人,一个教书匠,恰应该像珍惜羽毛一样,珍惜我们身上的书生气。您说,是吗?
乔老师说,“你们俩是忘年交。”她能这样说,是我的荣幸。其实,从哪个角度讲,您都是我的前辈和老师。而我,也仅是一介书生,也只能聊以以上文字,表达我对前辈和老师的解读和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