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情系故乡礼乾坤

精品 情系故乡礼乾坤 ——《釜阳及周边逸闻录》序


作者:江天一色 布衣,118.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37发表时间:2017-04-13 09:14:59
摘要:一位古稀老人,虽没有多高的文化,却用三载光景,骑单车采访了百余位老者,行程近万里,搜集整理故乡流传下来但不见经传的各类民间传说故事,编著成《釜阳及周边逸闻录》一书,分赠给亲友。老人有执著的精神追求,身体也锻炼得比以前硬朗了,这便是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因为感动,写下此篇序文,以为导荐。

情系故乡礼乾坤 我的一个语文老师曾经对我说过,文学是时尚的反义词,我深以为然。文学是一条崎岖的路,它不像表面看上去的那么喧嚣、热闹甚至轻盈时尚。如果生活是一条河,时尚在此岸,文学就在彼岸;时尚是波光,文学就是河床;时尚哗哗地向前流,文学在静静地沉淀。时尚也许可以流传很广,文学却可以流传久远;时尚也许可以在瞬间让你眼睛一亮,文学却是你掩卷闭目后的怦然心动。大凡真正有生命力的作者,都拥有一颗深入体察又关闭视听、饱满丰饶又火烫冷清的心。近日,捧读杨忠林先生撰写的《釜阳及周边逸闻录》文稿,感觉耳目一新,精神亦为之一振,这种感悟尤深。
  
   一
   这是一部有关民间文学的文稿。民间文学是在人民群众中间广泛流传的文学,主要是口头文学,其内容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等。民间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民族文化的底色,是我们丰富而珍贵的思想资源、精神资源和文化资源。民间文学的作者由于生活在底层,他们能够更广泛、更深切、更精确地反映社会生活,因此,民间文学是发自社会最底层、最具有人民性的“心声”;我们走进了民间文学,就意味着走近了人民。民间文学同风俗习惯一样,一般都靠行动、语言传播和继承,这种群众集体传承的文化,具有不可低估的生命力。人民的口头创作,有它的巨大优越性。在过去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广大劳动人民不能使用文字,他们只能用口头语言去构思、表现和传播。具有优越的人民性的民间文学,内容相当广阔,它蕴藏和放射着人民的英雄主义、爱国主义、乐观主义、人道主义和献身精神等崇高思想和美德,不仅表现了人民的痛苦和希望,还表现了他们的典范人格和崇高品质。民间文学是广大人民长期社会生活的产物,它根据人民社会生活的需要产生和流传,反映了人民各方面的生活和有关的思想、感情,它直接或间接地为人民的生活服务——给以知识、教诲、鼓舞和希望,其中,有些本身就是生活的构成部分。许多世代相传的古老神话和传说,不仅传述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还培养着国家民族团结的感情,如许多保卫乡土、保卫祖国的英雄传说,永远给予广大人民以鼓舞力量。
   《釜阳及周边逸闻录》书名,顾名思义,“釜阳”,河北省徐水县大王店村旧时村名;“周边”,即周围;“逸闻”,世人不大知道的传说,多指不见于记载的;“录”,是记录、记载的意思。统而言之,就是整理记录河北省徐水县大王店村,以及周围一带流传的,不见经传的民间传说故事。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不仅生长于自然环境中,而且生长于历史文化环境中,故乡的山山水水滋养着先生的性灵,故乡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长期熏染着先生的情趣,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我知道,先生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同样是一种“人文山水”,这种“人文山水”,就是古代文化和先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寻访中,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笼罩着全身,有时无端地感动,有时无端地喟叹;一会儿满脑子章句,一会儿又满脑子空白。先生站在古人也许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千百年来很少会有变化的风声雨声鸟声蛙声,冥冥之中,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就落在这茫茫苍苍的山川大地上。山川大地默默无言,但只要来一两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能哗地一声吞吐出来。结果,就在这看似寻常的伫立瞬间,人、历史、自然混沌地交融在一起了,于是,就有了写文章的冲动,且一发而不可收。
  
   二
   先生是我同村同姓的长辈,我少时与其大女儿宝丽同学,故先生大名早有耳闻。先生幼时家贫,勉强读了六年书,便辍学在家务农,喜欢听各类民间传说故事,“童年时期就梦想将这些故事整理成文字,但是,面对清贫的现实生活又只能放弃。”及长,在大王店医院供职,一晃搞了三十余年的电工、会计工作;花甲之后,赋闲在家,孩子们都在外工作,整日与老伴相守,其乐融融。而当古稀日近之时,愈加热衷于民间文学的搜集挖掘工作,并着手动笔整理。民间文学是祖国丰富的文化遗产,然而,民间文学遗产比其他文学遗产更脆弱,因为,它们大多数是口头流传,没有文字记载,全靠实物和传人,实物、传人一旦消失,这些遗产也就随之消失。为了“圆那久远的儿时的文学梦,更希冀它们能够流传于世,不至于日久天长销声匿迹,而成为永久的憾事”,先生不辱使命,行万里路,写万言稿,用三载光景,骑单车采访了近百位耄耋老者,倾听各类民间传说故事。先生就这样一路走去,一路听去,不辞劳苦,无怨无悔。走的地方实在不少,采访中的细节自不必细说,总之,每每回到家里,已觉得非写一点文字不可了。于是,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聚精会神地思索,反反复复地查阅,苦心孤旨地引证,夜以继日地整理,不厌其烦地修改,删繁就简,领异标新。而大多文章均数易其稿,有的甚至推倒重来,其良苦用心,是可以想见的。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其实这是不奇怪的。对历史文化的多情,总会丰富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形成书面语言,便以文字为载体,影响今人和后人,由历史沧桑感引发人生沧桑感。也许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先生在写作过程中,有了更深的人生体验,并增添了些许声色和情致。而这绵绵而深沉的历史文化情结,又源于发自内心的,一种对于文化历史知识的痴迷、热爱、执著、沉醉乃至心悦诚服的态度,一种与知识、与思悟相依相伴、缠绵牵挂的执著情感,一种酷爱得乐不思蜀、一旦稍有隔离便怅然若失的情绪体验。一个人只有畅游在精心营建的精神王国中,他的身心才能时刻处于安宁与安顿之中。多年来,先生除了必须经营为之倾心奉献、矢志不移的物质家园外,还努力打造自己的理想圣地、自由王国和心灵殿堂,开拓可供心灵自由翱翔、纵情驰骋的精神家园。“见愈深者行愈敏。”先生虽生活在喧嚣浮躁的尘世中,却能够始终把对历史文化知识的汲取和内心灵魂的守望,作为一种向往,一种追求,一种习惯,扫除杂念,抛弃浮华,留下本真,淡泊名利,从容不迫,潇洒达观,笑对人生。其超凡的行为方式和脱俗的精神境界,令人钦佩,殊堪嘉许。
  
   三
   《釜阳及周边逸闻录》中的民间故事,有的是史说演义,从炎、黄二帝阪泉之战到大禹治水,从荆轲刺秦王到杨家将抗辽等等,紧扣史说,匠心独运,娓娓道来,既扑朔迷离,又引人入胜;有的是神话传说,从西蚕姑奶奶纺纱织锦到金马驹的传说,从人狐恩缘到黄蛙报恩,等等,虽来自老辈们的口传心授,因故事情节迭婉起伏,亦真亦幻,使人回味悠长;有的取自真实的历史素材,从筹建徐水二高到修建烈士纪念塔,从抗日烈士为国捐躯到杨殿甲敌后除奸等等,人物刻划惟妙惟肖,故事情节扣人心弦,读来令人肃然起敬。先生以“搜尽民间打腹稿”的坚定信念,和“踏遍青山人未老”的豪迈气概,写出的一个个神话传说故事,如一幅幅水墨画、一首首抒情诗、一支支二胡曲、一杯杯沁人心脾的龙井茶、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菜肴,细细品味,使人的心绪得以舒缓和放松,思想得以涵养和超越,灵魂得以净化和升华。
   说起“徐水二高”,我是非常熟悉的,因为,大约三十年前,我的初中生涯就是从那里度过的。读罢《“徐水二高”的传说》,我对这所学校有了更深切的了解。原来,我们就读的学校除了“大王店联中”“大王店社中”之外,还曾拥有这样一个令人骄傲的名字!原来它的筹建过程,还有这许多鲜为人知的曲折故事!当年我们上学时,甬路两旁傲然耸立着阅尽沧桑的柏树,还有大门、门洞、屏风、教室、走廊、月亮门、钟、菜园、水井……如同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一样,至今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若干年后回去,景致依旧。而今,那一切旧物已荡然无存,成为永久的憾事。
   先生编写《釜阳及周边逸闻录》,旨在弘扬一种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表达一种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的深厚情意,传承一种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天人和谐的淳朴民俗民风,从《贾岛养鹤的传说故事》《人狐恩缘的传说故事》《黄蛙报恩的传说故事》等篇目中可以窥见一斑。先生历经旧中国的内外战乱和解放后的一系列运动,可谓阅历丰富,饱经沧桑,因而更重视教育。先生深味古人“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妙谛,既担当了精心培养的家长重任,又不愧为严格要求的师表风范——在农村教育子女成材方面是成功的典型——五个子女均出类拔萃,先后在外就读、供职,且大都成了单位的业务骨干,可喜可贺。“月是故乡明”,先生以对故乡热土的拳拳之心,通过记述一个个精彩纷呈、扑朔迷离的民间传说故事,让人们了解故乡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企盼古老淳朴民风回归故里,希冀如远古般环境优美、天人合一、云蒸霞蔚。
  
   四
   先生在医院工作三十余载,很少动笔写文学作品,然而花甲之后,竟用三载时光采风,编写了洋洋5万余言的《釜阳及周边逸闻录》,推究起来也并非偶然。先生自幼虚心好学,不耻下问,加之有着大半生丰厚的文学、历史等文化知识的修养积淀,长于钻研、吸纳、通变、解化之功,成就文稿便是情理之中的事,正所谓“江上有奇峰,锁在烟雾中。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古人有联句曰:“一冬无雪天藏玉,三春有雨地生金。”今年“一冬无雪”兆示着来年“三春有雨”,因之“天藏玉”就有了“地生金”的回报,九易其稿的《釜阳及周边逸闻录》便是先生学识、阅历、修养、情操及人格魅力的展示。然而,看似寻常容易,实则奇崛艰辛,成稿过程的个中滋味,经历者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不足为外人道也。
   在成书过程中,应嘱为每篇文稿配诗一首,作为高度浓缩的“结束语”。全书首尾,凡文稿篇目,均以诗结局,感觉愈加丰富了内容与形式,增加了文化内涵,提升了艺术品位。另外,通过搜集网上信息、查找史料,加之个人资料,集成附录,收录于后,是对部分文稿内容的佐证,也是对序文之前有关资料的呼应。
   品读《釜阳及周边逸闻录》,不禁生发许多感慨,深为先生“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执著不挠精神所感动。如今,先生事迹已见诸报端,文稿将付梓刊行,确是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掩卷沉思,心潮难平,遂欣然命笔,成就此篇,以为序引,并作三首七律赘于篇末,作为结语,兼示情怀。诗云:
   之一
   釜阳周边考逸闻,童心未泯度晨昏。
   遍访叟妪寻根底,时翻史料觅乡音。
   三载行程慰心路,满纸文字集烟云。
   夙愿以偿掩卷立,魂牵梦绕是精神。
   之二
   釜阳周边多逸闻,寻常巷陌浅复深。
   一味求索劳筋骨,几番耕耘动心神。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搜尽民间打腹稿,墨逸神飞礼乾坤。
   之三
   釜阳周边逸闻录,九易其稿见功夫。
   人间烟火纸上览,故里情结笔底出。
   今古咸集叙逸事,诗文并茂添新珠。
   一册在手如对友,史话传承赖此书。

共 430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民间文学,既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其内容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谚语等。民间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民族文化的底色,是我们丰富而珍贵的思想资源、精神资源和文化资源。民间文学的作者由于生活在底层,他们能够更广泛、更深切、更精确地反映社会生活,因此,民间文学是发自社会最底层、最具有人民性的“心声”。作者对同乡杨忠林先生撰写的《釜阳及周边逸闻录》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品评。并且给予了高度评价。用古联“一冬无雪天藏玉,三春有雨地生金。”,对杨先生的书稿进行了高度概括。今年“一冬无雪”兆示着来年“三春有雨”,因之“天藏玉”就有了“地生金”的回报,九易其稿的《釜阳及周边逸闻录》便是先生学识、阅历、修养、情操及人格魅力的展示。文章评析客观,见解独到,引人深思,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4132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4-13 09:54:35
  很多很多的民间文学资源已经濒临消亡,杨忠林先生所做的努力,是可以标柄千秋的。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2 楼        文友:江天一色        2017-04-13 10:35:24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传承历史文化,是爱好,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感谢“湖北武戈”老师精彩点评!
3 楼        文友:平淡如水        2017-04-13 17:02:51
  祝贺佳作获得精品,祝您佳作不断!
不与他人攀比,只求自己进步!
4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4-13 17:05:54
  佳作理当斩获精品,争取夺取更大辉煌。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5 楼        文友:砍脑壳的        2017-04-13 21:49:17
  大哥这序,美哉!恭喜斩获精品!拜读、学习中!遥握!祝安好!
我自尽力而为,与世无争。
6 楼        文友:江天一色        2017-04-13 22:01:29
  一起回复:感谢,感激,感恩!
7 楼        文友:木门柴扉        2017-04-13 22:36:49
  拜读佳作,仰慕老师语言的魅力和思想的深隧。致问候!
以文字,记录曾经的片段,那久远的,便不再久远。
8 楼        文友:木门柴扉        2017-04-13 22:40:50
  拜读佳作,仰慕老师语言的魅力和思想的深邃。致问候!
以文字,记录曾经的片段,那久远的,便不再久远。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