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笔尖】话说大戏(散文)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和“广府戏”,汉族传统戏曲之一,源自南戏,是岭南文化瑰宝,具有独特的人文内涵。2009年10月2日,由广东,香港和澳门联合申报,粤剧成功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说过“昆曲是江南的兰花,粤剧是南国的红豆”,把粤剧与中国最古老的昆剧相提并论,给予高度的评价和赞扬,从此,“南国红豆”成为粤剧的美称。粤剧不但深受广东人喜爱,而且深受云、桂人民和港澳同胞以及海外华人的喜爱,是中国最先走向世界的剧种。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粤剧戏班常在广州沿海巡回演出,为方便行程,故栖身于红船。此类戏班皆称为红船戏班,故粤剧也有“红船粤韵”之称。
从小,我就是一个粤剧迷。我对于很多粤剧的艺术名家的名字和表演作品都很熟悉,例如著名粤剧名伶红线女的《搜书院》、《昭君出塞》、《荔枝颂》,罗家宝的首本名戏《柳毅传书》、《梦断香销四十年》等曲目,我真的耳熟能详。粤剧于我而言,是滋养着我成长的一种养分,从小结缘梨园曲韵痴迷粤剧被称为“小戏迷”。
仍记得,那时的我还未上小学,只要我市有粤剧团演出“大戏”,总有一位相熟的大叔帮我们送来最好座位的戏票,每次都会是舞台前的几行位置。那时市内有四间电影院:工农兵电影院、星岩电影院、肇庆电影院和人民电影院。大戏多设在工农兵电影院和星岩电影院上演,一张票的价格大约是4角钱左右。每次我会跟随祖母和姨婆一起到戏院看大戏。我们总赶着傍晚早早吃晚饭和洗澡,然后出发。祖母总会在戏院门口的小贩里为我买一包用旧报纸卷成尖倒三角形的葵瓜子。别以为年纪小小的我不懂看,约三个小时一场的大戏,我从不会打瞌睡,总是看得津津有味,情绪还会随戏里内容和人物角色演绎而波动易感。看后,我还会能说会道地把看过的戏演说一番,是大人口中的“小戏迷”!从小我爱上了粤剧,喜欢跟着和唱,模仿走碎步和兰花指……还记得妈妈爱把我比喻成“小丁香”,精灵、小巧。妈妈常笑我小时候,只要有人问我:“你这么喜欢大戏,你就当大戏里的小姐好了!”我总喜欢回答说:“我不做戏中的小姐,我喜欢做丫环。”现在,妈妈家里仍存放很多粤剧磁带、VCD、DVD等。现已是不惑之年的我,依然如初般钟爱着粤剧这种文化艺术。偶尔清晨,我会流连于公园的各业余粤剧团体间。晚余饭后的闲时,我会到家附近的河堤与老人们一起静坐堤坝上观看社区的粤剧表演。闲时,也随父辈们一起听粤曲,还随机和唱。有时去卡拉OK,我也会小唱一两首粤曲。或许,很多同龄人或年轻人对粤剧没有感觉,甚至认为“过时”和“老土”。也会有人对这年龄阶段的我这种粤剧情结感到不解。然而,粤剧传承一种传统文化和博大精深的艺术,于我,更有着一种深厚而珍贵的情结。
随着流行文化的吞噬,以及文化断层的影响,粤剧在民间的影响力逐渐式微,年轻人不爱听、不爱看、不爱学,粤剧的传承,像许多其他的地方戏曲一样,面临严峻的挑战。粤剧就如一朵瑰丽高雅的玉堂春,静默地绽放在喧哗的俗世,悄然凋萎褪落。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语言便是最能体现地区文化的独特载体。粤剧绝非附庸风雅那么简单,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是一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为拥有如此美妙的艺术瑰宝而骄傲,为拥有如此宝贵的文化遗产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