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天地事】婆婆生的豆芽菜(征文.散文)
豆芽菜是我们平常吃的最普通的菜,经济,实惠,有营养。关键是简单、好做。可以凉拌吃,炒着吃,也可以做焖面吃,最简单的吃法就是凉拌,只需用开水把豆芽焯一下,放上盐、醋和葱花油,拌匀即可。
豆芽菜,市面上常见的有绿豆芽和黄豆芽,可我家从来也不买着吃。但是,我们经常吃绿豆芽菜,是我婆婆自己生的绿豆芽。
生绿豆芽是婆婆的绝活,从来没有失败过。
婆婆说,生绿豆芽有讲究,淘豆芽的水温很重要,还不能有荤腥。
我家有个专门生豆芽的“中”盆,介于大盆与小盆中间的盆。用这个中盆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仅仅是因为这个盆正好能生一碗绿豆,而这一碗绿豆生出来的豆芽菜的量,却是满满的三大盆,够我们几家分着吃三四天。
绿豆,必须用开水烫了,才会出芽。挖一碗绿豆放到盆里,婆婆就开始烧水。烫豆子时,婆婆左手端着盛冷水的小盆,右手提着开水壶。当把开水直接浇到绿豆上时(以漫过豆子为准),立即把同样多的冷水也倒进去。婆婆说这是“救命水”。用冷水降温,是为了“救命”,如果不用冷水,豆子就会被烫死。这是什么原理,没有研究过,但是,婆婆每次生的豆芽菜,却是真真切切的三大盆。
过了一个小时后,婆婆把盆里的水箅出去,用湿毛巾把豆子盖上。
再过三四个小时,婆婆就开始淘豆芽。一碗绿豆,从挖出来倒进盆里,一直到出盆,基本上在婆婆的掌控之中。淘豆芽的次数和水温,还有家里的温度,决定豆芽的出盆时间。家里温度高,婆婆就用冷水淘,温度低,就用温水淘。淘豆芽的水就是普通的自来水。淘的次数越多,豆芽长得越快。一天最少淘六次。
第一天,婆婆在湿毛巾上坐个盘子,淘豆芽时,用盘子压着毛巾,把水箅尽,然后把毛巾拿出来,把水拧了再盖到豆子上,盘子就坐在毛巾上。到了第二天,看见有白白的小芽冒出来的时候,婆婆在淘豆芽时,用手压住盘子,不让豆子离开盆子,箅尽水,拧干毛巾,坐上盘子,却在盘子上再压上足够重量的一盆花。随着淘豆芽的次数,盆子里的花盆在不停的升高,到了晚上,花盆就升到了盆子中间了。一般到了三十六小时,花盆就被顶到盆外了。这时,原来的盘子已经压不住了,换一个比盆口大一些的盘子,花盆也换成稍重一些的。这时,豆芽盆也要改变姿势了,白天,由盘子抵住豆芽,盆口朝下扣着,花盆坐在盆底;晚上盆口朝上,花盆又坐在盆口压的盘子里。这样扣下翻上的一天,豆芽子再也压不住了,盆口边缘全是挤出来的豆瓣,见了空气的就开始变绿。
一般也就四十个小时左右,豆芽子就生好了。当然,也有婆婆掌控不住的时候。如果家里温度高,豆芽盆里温度高,婆婆淘豆芽的次数就增加,豆芽就长得快,有时不到四十小时就生好了。
豆芽子生好后,就得马上出盆,不然就会长出毛根。
拿开毛巾,是排列的整整齐齐的豆瓣,歪着脖子,裂着“嘴”在笑。婆婆更是喜笑颜开:“看我生的豆芽多好!”。我连忙夸奖婆婆,并准备盆子和婆婆一起摘豆芽。真有些不忍心下手去抓。狠狠心,轻轻的抓一把豆芽出来,那白白的,嫩嫩的,直直的豆芽,两寸多长,在手里直打颤,一碰即碎。那站在盆里的,依旧挺着白白的身子,屹立不动,好像等待检阅的士兵。
不过,在整个生豆芽的过程中,我只起到了辅助作用,只是抱抱花盆,打打下手。不敢自己操作,怕把豆芽生坏了。
婆婆除了逢年过节生豆芽外,平日里也经常给我们生豆芽吃,尤其是春冬季,蔬菜比较贵的时候。
婆婆生的豆芽菜,即长,又直,清脆可口,是全家人的最爱。
婆婆年纪大了,咬不烂豆芽,却很喜欢生豆芽,给她的儿孙后代们吃。每次看着我们大口大口吃着她生的豆芽菜,她总会开心的笑着,很满足的享受着她老人家的劳动成果,被我们席卷一空。
我一定要学会生绿豆芽,把婆婆的生豆芽技术传承下去,让这绿色环保的豆芽菜,永远占据着我们家餐桌的显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