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天水撒饭

编辑推荐 天水撒饭


作者:史建民 秀才,1398.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276发表时间:2017-04-14 10:29:17
摘要:天水和我老家泾川,同属陇东南,虽相距百余里,不少风俗习惯和饮食却相同相近。最典型的,一是浆水,二是酸菜,三是馓饭。不过,这几样在我老家只是农家小食,现在仿佛农家也吃得少了。但在天水,却是上至高档饭店,中至街巷小店,远至乡野农舍,甚至布满小资情调风格的时尚餐厅,都可见到它们的身影。这三样饮食以秦安县最上,而妻正是天水秦安人,记的周立波挖苦赵本山,说喝咖啡的和吃大蒜的坐不到一块,大有势不两立之势,天水的浆水,酸菜,馓饭却普世得多。

天水和我老家泾川,同属陇东南,虽相距百余里,不少风俗习惯和饮食却相同相近。最典型的,一是浆水,二是酸菜,三是馓饭。不过,这几样在我老家只是农家小食,现在仿佛农家也吃得少了。但在天水,却是上至高档饭店,中至街巷小店,远至乡野农舍,甚至布满小资情调风格的时尚餐厅,都可见到它们的身影。这三样饮食以秦安县最上,而妻正是天水秦安人,记的周立波挖苦赵本山,说喝咖啡的和吃大蒜的坐不到一块,大有势不两立之势,天水的浆水,酸菜,馓饭却普世得多。
   妻是天水人,虽然多次去过天水,但并没长住,今年春节在天水过年,我越来越感觉到,天水是中国文化传承最正宗,保留最完整的地方,被命名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名至实归。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子的偶像是周公,“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公的偶像是尧舜,尧舜的偶像是伏羲,“百王之主,万帝之先”。春节的“年味”似乎真的越来越淡了,但在天水不然。天水过年,有三个高潮,除夕到大年初三,将先人灵位请回家,每顿饭供之,初三下午送到坟上,漫山遍野鞭炮齐鸣。第二个热点在初九,玉皇大帝生日,到被誉为“陇东南第一名观”的玉泉观烧头香。正月初九,称作“上九”,七月初九,为“中九”,九月初九,重九。正月十六,伏羲诞辰,大家都到伏羲庙朝拜人文始祖。伏羲一画开天,肇启中华文明,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在天水卦台山分阴阳、创八卦。羲皇故里的天水人民,不仅在每年6月22号夏至日盛大公祭,平时也念念于心。正如这三大年俗,都与外来文化,包括已本土化很久的佛教无关,完全是土生土长的华夏文明传承。
   也许,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情感,才让天水人从精神食粮到物质食粮,都如此民间化。习近平总书记要大家“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天水,都实现了。两山夹一川,北山属于黄土高原,南山是秦岭余脉,站在街头,北望是北方,南望见南方。藉河从城中流过,不宽,水缓,有桥若干,车也过,人也过,岁月也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而乡愁,就是浓浓的民俗,甜甜的馓饭。酸菜,浆水面, 每次老婆大呼过瘾。盖因这正是我们记忆最深处的乡愁,甚至自己都忘记了。
   在我家乡陇东,馓饭叫“粘撮”,并不是“搅团”。我觉得天水的“馓饭”,和“搅团”的做法相似,但不是一样的饭,馓,撮,搅,都是形容做饭的过程,小时候,常常是晚饭,问妈妈“吃啥?”“粘撮”。陇东的"粘撮"是用糜子米或玉米糁子做的,而天水现在见的馓饭,是用细的玉米面粉做的。我记忆中的粘撮,原料糜子米,或玉米糁——细玉米面舍不得做"粘撮”,要握“疙瘩”。陇东的疙瘩,不是杭州面疙瘩,是用玉米面粉捏成十厘米长、三四厘米宽,半厘米厚的片片,下锅煮熟,是早饭的主食。玉米糁子粘性不足,是不能做疙瘩,除了做粘撮便是熬了
   粥。
   小时候,家里穷,住窑洞,锅头连炕,家里烧灶火,灶大,锅也大。我家用的是一口香炉型的铁锅,时间长了,里外全黑色。老爸在生产队放羊,看林场,家里就妈妈和我们兄弟姐妹六人,饭量小,大约一人一碗。掀开黑的锅盖,小半锅水已经沸腾,热气直升到脸上。我们趴在炕头,看妈妈拿了一碗玉米糁或糜子米,抖着碗,向这跳跃的热波浪里馓去。一边馓,一边用勺子搅。渐渐地,锅里的玉米糁越来越多,搅动也更快。最后撮到一块了,我不知道天水用玉米面做馓饭需不需要搅,玉米糁较粗,不搅,就会结成块。其做法并不像搅团那样,先准备一碗面粉,将面粉倒入容器里加入水、搅拌成糊糊,锅里放一点水、把面糊倒入锅中,把锅里面糊搅拌至团状,搅好的搅团盛到碗里、可以凉冷了吃,切成片凉拌,也可以吃热的。而天水的糤饭之所以叫“馓饭”,包含两道工序,一是“馓面”,二是“撮”。搅匀了,就用火熬。用煤气或电磁炉,火的大小可以调节,煤火控制主要通过两样东西,火柱、炭块。用火柱从上向下捅火,煤灰漏下,氧气增加,火苗红红地窜上来。如要火小点,就加块炭。炭发热量高,燃烧时间长,但不像纸张木片,见火就呼呼地着起来。一块炭下去,反而把火压住了。先抑后扬,很有些辩证味道。端起锅来,丢块炭进灶火,重新坐锅,盖好锅盖,慢慢等着“撮”。我们兄妹已等不及了,有时妈妈从灶火洞里,用铁夹子夹出几个焐得乌黑的土豆,放在炕沿上。土豆不大不小。太大,焐不全熟,太小,里外俱焦。待稍凉,掰开,热气缕缕。瓤子雪白,如沙。我最喜欢吃土豆皮,每每一嘴乌黑。我小时候,孩子们用塑料碗很多,而且是先进、时尚的标志。用塑料碗,有两大优点,一是摔不破。“打碗”,一直是孩子们最普遍的“罪状”。二是隔热。现在看来,用塑料碗盛热饭,小资范的环保人士要“莫名惊诧”了。那时却实在感觉方便。一个绿色的塑料碗,我用了好几年。刚出锅的“粘撮”,盛在绿色的碗里,却不敢“大快朵颐”,更不能狼吞虎咽,太烫。我们老家的粘撮,比天水的馓饭略稀,太稠,糜子米,玉米糁子容易结块。稍凉一下,把筷子平过来,从边缘向中心,一圈圈收着吃。最可口的,是新磨的玉米糁馓面撮,甜丝丝的,真透出“良食”的味道。
   现在,在天水吃馓饭,讲究的配菜不少。必配的,首先当然是酸菜。一大盆墨绿的酸菜,和着浆水端上桌。切成半厘米宽的丝,薄而均匀。浆水里漂着鲜红的辣椒段,一看就食欲大开。我小时候的酸菜可没这么豪华。粘撮出锅,掀开浆水缸,挑出一大团酸菜来。有时是白萝卜,青红辣子,葱,切丝,叫三大王。而酸菜的原料来源庞杂,有苦苦菜、有灰灰菜、大多是白菜和莲花白。有的没切,有的切得很“豪放”。讲究点的,用葱花辣椒炝一下,但那时油也珍贵,大多数时候,就放点盐——酸菜本来酸,醋也省了。
   天水馓饭的另一标配,是土豆丝。细细的土豆丝和红红的辣椒丝炒在一起,含羞带笑地端上桌来,和酸菜、浆水构成了民间美食的吉祥三宝。
  

共 233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杂文随笔的内容很厚重,可以说是一幅色泽凝重壮观的地方风俗油画。文章介绍的陇东南浆水、酸菜、馓饭;突出了馓饭;为了交代清楚这些食物的历史渊源,一直上溯到“百王之主,万帝之先”的伏羲;较为细致地介绍了这里过年的习俗,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华夏文明的色彩,详细地叙述了陇东的馓饭,并且引出了对小时候家里穷生活贫困,但是母亲想方设法把家里的日子很有滋味,洋溢着生活的情趣,家庭的乐趣;最后提到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在饮食方面更加讲究了,馓饭和酸菜、浆水构成了民间美食的吉祥三宝。文章语言朴实凝重,底蕴深厚。问好作者,祝您佳作不断!【编辑:平淡如水】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平淡如水        2017-04-14 10:30:35
  馓饭和酸菜、浆水构成了民间美食的吉祥三宝。
不与他人攀比,只求自己进步!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